風雲-1C氣象衛星

風雲-1C氣象衛星

風雲-1C氣象衛星,中國1999年發射的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這是中國首顆能夠直接和獨立獲取全球定量觀測資料的衛星。2007年2月11日,中國發射飛彈成功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雲1C”氣象衛星。

簡介

風雲-1C氣象衛星風雲-1C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C星(FY—1C),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升空。衛星總質量為958公斤,軌道高870公里,傾角為98.8度,衛星主體呈立方體,長2.02M,寬2M,高2.215M,設計壽命為2年。由於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術措施,產品質量、對空間環境影響的適應性和系統可靠性都得到較大提高,已穩定工作兩年多並超期服役,所有備份單機尚未投入使用。

風雲一號C星在軌運行的穩定性和獲取數據的準確性得到廣泛認可,世界氣象組織於2000年8月正式將風雲一號C星列入世界業務極軌氣象衛星的行列。這是中國第一顆列入世界氣象業務套用系列,為世界各國免費提供氣象資料的衛星。

參數

風雲-1C衛星基本參數:
發射時間 1999年5月10日
軌道 太陽同步軌道
軌道高度/km 863
軌道周期/min 102.30
傾角軌道/(°) 98.79
偏心率 <0.00188
降交點時間08∶34~09∶30

套用

風雲-1C自1999年8月交付,同年9月1日正式轉入業務運行以來,每天兩次向世界各地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實時傳送10通道、星下點解析度1.1km的高解析度數字量雲圖資料;每天兩次經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3個地面站接收,向氣象部門提供我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實時的10通道氣象觀測資料;每天提供1次設定的4個通道、3.1km解析度的延時全球覆蓋圖像資料;或提供10通道、1.1km解析度全球任一選定地區的區域延時圖像資料。中國為數眾多的省市級地方氣象衛星接收站,也直接接收和使用風雲-1C的雲圖資料,開展多方面的氣象分析和環境監測業務套用。
風雲-1C轉入業務運行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數據處理中心已處理了大量的全球和區域衛星觀測資料,製作成氣象產品,包括各種投影雲圖拼圖和氣象資料,如海表溫度、雲頂覆蓋、海冰、陸地覆蓋等,可定時自動對外傳送,提供使用。對水災、旱災、森林火災和雪災,以及農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的特定用戶,可提供二次處理分析產品。這些經處理後形成的圖像、陸表、海洋和大氣四大產品資料,在天氣分析、預報、氣候預測研究和自然災害與生態環境監測,以及航空和航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拓寬了在國民經濟多個行業中的套用。
風雲-1C使全國範圍的森林、草原的火情監測從原來的每天4次增加到6次,提高了監測效率;新增加的1.6μm通道可提供更為準確的積雪和雪災資料。新增加的海洋水色通道在海洋赤潮監測、海上石油污染分析和提高海洋捕撈能力等方面發揮了作用,並對植被指數計算訂正、沙塵暴和大霧等開展監測研究。
風雲-1C每天可獲得1次全球定量觀測資料,加強了中國對全球天氣、氣候和環境的監測能力。這是中國首顆能夠直接和獨立獲取全球定量觀測資料的衛星。

貢獻

由於風雲-1C在軌運行的穩定性和獲取數據的準確性,世界氣象組織於2000年8月正式將風雲-1C列入世界業務極軌氣象衛星的行列。這是中國第1顆列入世界氣象業務套用系列的衛星,它為世界各國免費提供氣象資料。

目前,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多個國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中國風雲-1C的數據接收系統和相應的數據處理與套用系統,中國極軌氣象衛星正在為世界災害監測、環境變化研究作出貢獻。

擊毀

風雲-1C氣象衛星擊毀示意圖風雲-1C氣象衛星擊毀示意圖

2007年2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5點28分左右,從西昌發射了一枚反衛星飛彈,成功地擊毀了已經退役的“風雲1C”氣象衛星。這次試驗使用了動量殺傷彈頭。吃驚之餘,趕緊到美國空軍Space-Track網上查了風雲一號的軌道數據(由北美防空司令部雷達系統提供)。結果顯示,風雲1C的軌道在格林威治時間11日21:44至12日13:03之間,從845x864公里突然升高到869x876公里。對一顆燃料基本耗盡的退役衛星來說,這么明顯的軌道提升確實是不正常的。12日之後,該網站沒有發布過任何新數據。

中央情報局對這次飛彈發射事先有知。Space-Track在11日發布的風雲1C軌道數據達5次之多,大大超過平時的1-2次,說明當日雷達系統有意識加大了對風雲1C的跟蹤。從以上情況判斷,這個報導有一定的真實可能。當然,也不排除風雲1C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發生了軌道變化,而中央情報局或者記者,出於對中國的偏見,臆斷和製造了這個事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