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邊緣性紅斑

風濕性邊緣性紅斑(erythema marginatum rheuma tieum)為風濕熱的主要症狀。皮損有兩種形態:一種為扁平型即環形風濕性紅斑;另一型為隆起型,即邊緣性紅斑。皮損呈環形弧形。可擴大呈多環形或網狀,損害擴展迅速,於數小時或數天內可消失,但在別處可成批反覆發生。治療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水楊酸鹽製劑行抗風濕治療,並同時套用青黴素等抗生素。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最常見於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

病因

風濕性邊緣性紅斑(rheumatic erythema marginatum)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

發病機制

A組鏈球菌引起風濕熱發病的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並非鏈球菌直接感染所引起。近年來,發現A組鏈球菌細胞壁上含有一層蛋白質,由M、T和R 3種蛋白組成,其中以M蛋白質最為重要。它即能阻礙吞噬作用,又是細菌分型的基礎,亦稱為“交叉反應抗原”。機體產生“交叉反應抗原”時,即可出現風濕性紅斑或邊緣性紅斑。

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發病前1~5周先有咽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時周身疲乏,食慾減退,煩躁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炎心臟炎、皮下小結、環形紅斑及舞蹈病等。皮膚好發於軀幹尤其是腹部,其次是四肢,面部及手部罕見。

併發症:

可伴有心肌炎,關節炎等。

診斷

根據皮損為隆起型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應與環形風濕性紅斑相鑑別。環形風濕性紅斑為扁平型,無隆起。

檢查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抗O、ESR升高。

治療

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及水楊酸鹽製劑行抗風濕治療並同時套用青黴素等抗生素。

預後預防

預後:

可反覆發生持續數周至數月之久,無主觀不適。

預防:

前瞻性長期隨訪研究發現風濕熱復發僅出現於鏈球菌再次感染後;及時的抗菌治療和預防鏈球菌感染可預防本病的初發及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