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納爾吉斯

風暴納爾吉斯

特強氣鏇風暴納爾吉斯(英語:Very Severe Tropical Storm Nar風暴納爾吉斯gis,JTWC編號:01B)是2008年北印度洋氣鏇季第一個獲得命名的熱帶氣鏇,也是自2006年的氣鏇馬拉以來第一個登入緬甸的風暴。納爾吉斯橫掃了緬甸南部的海岸線,引起嚴重風暴潮,造成極大破壞,它在該國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它是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CNN引用美國官方估計最後的死亡人數將超過十萬人。

特強氣鏇風暴納爾吉斯(英語:Very Severe Tropical Storm Nar

(圖)風暴納爾吉斯風暴納爾吉斯

gis,JTWC編號:01B)是2008年北印度洋氣鏇季第一個獲得命名的

熱帶氣鏇,也是自2006年的氣鏇馬拉以來第一個登入緬甸的風暴。

納爾吉斯橫掃了緬甸南部的海岸線,引起嚴重風暴潮,造成極大破

壞,它在該國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1]它是緬

甸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CNN引用美國官方估計最後的死亡人

數將超過十萬人。[2]納爾吉斯於4月27日在孟加拉灣中部形成,起

初緩慢向西北移動,受惠於良好環境得以快速增強。4月29日系統受乾空氣影響強度減弱,在開始轉向東移後重新快速增強,並於5月2日達到強度的顛峰(至少為165公里每小時)。不久風暴在緬甸伊洛瓦底省登入,進一步移入內陸後在緬甸與泰國的邊境附近消散。

風暴歷史

在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個位於印度金奈的東南偏東方約1,150千米的孟加拉灣洋面上的低層環流中心附近有深層對流持續發展。在良好的幅散和微弱的垂直風切變環境之下,系統的環流鞏固,並緩慢地組織起來。協調世界時4月27日0300時,印度氣象局把系統定為低壓,9小時後升格為深低壓。同一時間,美國聯合台風警報中心也把系統升格為熱帶氣鏇01B。系統受到一個位於其北方的高壓脊引導緩慢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鏇卷度開始增加。4月28日0000時,當系統移至金奈以東約550千米處,印度氣象局把它升格為氣鏇風暴,並命名為納爾吉斯。

風暴移動的路徑4月28日,納爾吉斯陷入兩個分別位於其西北和東南方的高壓之間,移動速度減慢至接近停滯。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它升格為氣鏇,其強度等同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的下限颶風。不久,印度氣象局也把納爾吉斯升格為強氣鏇風暴。受惠於較高的海水溫度,風暴繼續增強,並發展出風眼結構。4月29日早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納爾吉斯的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60千米(1分鐘平均),同時印度氣象局把它升格為特強氣鏇風暴。起初,預報指出風暴可能在孟加拉或印度東南部一帶登入。後來系統因為受到乾空氣入侵而減弱,中心附近的深層對流因此顯著消減。同時,位於風暴東南方的高壓開始引導系統轉向東北移動。雖然對流有所消減,但系統的環流依然強烈,根據衛星影像作出的德沃夏克分析法則得出系統可以曾減弱至熱帶風暴強度。4月29日晚上,對流開始重新發展,但較強的垂直風切變卻阻止了系統的增強。

5月1日,納爾吉斯轉向接近正東方向移動,並得益於大幅改善的高空輻散和一道接近中的高空槽而開始快速增強,並發展出一個直徑為19千米的清晰風眼。5月2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系統在接近緬甸海岸時達到其強度的顛峰,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15千米;而印度氣象局則認為其顛峰強度為每小時165千米(3分鐘平均)。納爾吉斯約於5月2日1200時登入緬甸伊洛瓦底省。[25]風暴在陸上逐漸減弱並轉向東北方向移動,在仰光以北以每小時130千米的風速掠過。5月3日早上,印度氣象局對納爾吉斯發出最後一報警報。系統在接近泰緬邊境的高原地區時快速減弱,聯合颱風警報把它降格為熱帶風暴下限強度,並發出最後警報。

影響

孟加拉灣
在斯里蘭卡,納爾吉斯風暴帶來了驚人的降雨,造成斯里蘭卡有10個省區淹水並發生土石流。這些地區中又以拉特納普拉和凱格勒兩區受創最大,當地至少超過3000戶以上的家庭流離失所。數千間的房屋被洪水淹沒,21間房屋被摧毀。降雨使得斯里蘭卡全島有4500人無家可歸[29],和超過35000人受災。[30]共造成三人死亡。[29]

印度氣象局發布警報,要求漁民在納爾吉斯風暴期間不要出航在海上捕魚。巨浪跟強風將會沿著泰米爾納德邦及安得拉邦海岸。[9] 此外,風暴也使得印度東南沿海地區溫度有所下降,而當時當地正受到嚴重的熱浪襲擊。[31]

當風暴即將扺達孟加拉時,官方要求孟加拉農民趕緊完成稻米的收割工作,同時,孟加拉之前因特強氣鏇風暴錫德有過嚴重的糧食短缺經驗,而納爾吉斯會導致農作物損毀。[32]

緬甸
緬甸風災前(上)及後(下)2008年5月3日,發生風災後第一日緬甸官方政府確定在納爾吉斯吹襲緬甸後造成至少4人死亡,但官方並沒有調動任何資源救災。

2008年5月4日,官方死亡人數增至15,000人,國際社會開始了解到風災的嚴重性。

2008年5月6日,死亡人數增至22,980人死亡,42,000人失蹤,官方估計死亡人數會上升至70,000人。故此緬甸政府宣布五個地區——仰光省、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及孟邦、克倫邦為確定的災區。數以千計的建築物被吹毀,在伊省的拉布達,官方媒體報導75%建築物倒塌,20%屋頂被吹翻。有報導指在伊洛瓦底江有95%建築物被吹毀。

2008年5月10日,緬甸官方媒體報導死亡人數增至23,335人,37,019人失蹤,1403人受傷。聯合國及部份駐當地外國大使估計超過十萬人死亡、超過100萬人無家可歸近、190萬人受災及只有四分之一災民得到救援,當中有很多人沒有潔淨食水和食物。官方不理會國際呼籲把所有資源集中於救災工作,他們如期在當日舉行緬甸憲法公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未能與緬甸總理登盛對話,感到失望。他呼籲緬甸軍政府放下政治歧見,容許外國救援人員入境協助救災,否則會出現更大災難。

2008年5月12日,官方傳媒報導死亡人數增至32,000人,33,000人失蹤,國內仍有一些地區與外界隔絕,很多災民仍然得不到救援,但政府官員仍然強調,不批准外國救援隊伍入境,所有救災和賑濟工作要由軍政府直接指揮。

2008年5月13日,死亡人數增至34,273人,27,838人失蹤,聯合國警告,現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災民受到救助,除非軍政府立即準許大規模空運與海運提供協助及緬甸政府加快向國際救援人員頒發籤證的速度,否則在熱帶氣鏇造成慘重傷亡後,緬甸可能面臨“第二波浩劫”。

2008年5月14日,死亡人數增至38,491人,聯合國估計受災人數增至250萬人。由於受災地區受暴雨威脅,為救援工作增加難度,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表示,災民會受更大災害威脅,他們也首次估計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28,000人。潘基文正在考慮派主管人道協調廳副秘書長霍姆斯在今後幾天內隨世界糧食計畫署的人道救援飛機前往緬甸。歐洲執行委員會負責人道援助的委員米歇爾告訴法新社說,熱帶氣鏇摧毀緬甸主要農業地帶的稻米庫存之後,緬甸面臨饑荒的危機。

2008年5月15日,上午死亡人數增至43,318人,晚上增至77,738人死亡,55,917失蹤,19,359受傷。世界衛生組織指,緬甸風災災區出現霍亂個案,但數字跟當地往年相若,暫時未見有大規模爆發跡象。

2008年5月17日,緬甸政府早上首次帶領外國使節團,前往風災衝擊最嚴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但由於政府計畫行程,使節團不能自由考察。

2008年5月18日,緬甸領袖達維首次在災區露面。

2008年5月19日,聯合國主管災難、人道事務的副秘書長霍姆斯抵達緬甸,進行三天訪問。霍姆斯此行旨在說服緬甸軍政府敞開門戶,接納國際對風災的賑濟努力。為協助緬甸展開救災及災後恢復和重建工作,新加坡舉行東協外長緊急會議,緬甸同意與東協協調救災工作及接受更多救災物資運往災區,但會議被批評不能說服軍政府放寬限制外國救援人員入境。中國醫療隊應邀參與災區醫療救助服務,也是第一批國際救援隊之一。

2008年5月20日,緬甸今天起展開三天的正式追悼活動,在當地時間早上九時降半旗,向十三萬三千人喪生或下落不明致哀。

2008年5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從泰國啟程前往緬甸向軍政府放壓,要求緬甸當局接受全面的救災緩助。

2008年5月23日,潘基文今天在緬甸新首都奈比多會見軍政府主席達維後表示,緬甸同意允許所有外國救援人員入境展開賑災行動,以救濟災民。

事後

2008年5月9日聯合國呼籲國際社會提供1.87億救濟緬甸災民,其中:[33]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需要560萬分配食物給受影響地區近63萬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需要1000萬協助被影響的貧困農業及魚業發展。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需要300萬指風災造成成千上萬懷孕婦女無家可歸,她們迫切地需要救生設備和協助,基金正在和人道救援組織合作調動緊急醫療設備到需要的災民。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需要820萬救助有需要的兒童和婦女。
聯合國中央緊急回響基金會急出資2000萬確保有緊急需求時,可迅速處理。
其他國家也承諾提供近7700萬的協助。

各方反應
外交人員在仰光市告訴路透社記者一些有關情況。他說被風暴襲擊過後的這些地方,在他眼中看來,就像是被戰火蹂躪過。聯合國官方亦評論“這裡情況非常糟糕,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民眾處在很惡劣的情況。”。
另一聯合國代表亦在此事上發表意見。他的報告表示“伊洛瓦底三角洲不但被風雨吹襲,而且暴風雨亦同時令環境變得惡劣”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因此風暴,緬甸食品價格不斷攀升。[34][35]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泰國辦事處發言人指出緬甸軍政府拒絕外國救援組織的簽證申請是“當今社會中史無前例的”。
英國駐緬甸大使告訴半島電視台指緬甸救援規模可能比2004年在印尼亞齊省發生的南亞海嘯的大兩倍。他也說部份由聯合國,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及其他救災隊伍正運送救援物資到災區,少部份運載物資的飛機準許降落但其他物資及外國專家人員無法入境,物資到達進度不能應負現在的需求量。
一名緬甸學者告訴半島電視台指緬甸政府認為如果準許國際救援組織入境,外國會看到政府如何侵犯自己國民人權及侵吞國家公款。他們也試圖掩飾今次風災導至的損失。
法國外交部長在2008年5月10日向法國《費加洛報》表示,法國不會把救援物資直接交給緬甸軍政府,但會獨力把物資送到災民手中。

捐獻

國家 捐獻[36]
澳大利亞 300萬澳元[37]
孟加拉 20噸食物及藥物
中華民國 20萬美元
比利時 25萬歐元
汶萊 救災物品[38]
加拿大 200萬美元緊急援助
中國 530萬美元救濟金(包括60噸救濟物品)
捷克 15.4萬美元
丹麥 10.36萬美元
歐盟 300萬美元
芬蘭 30萬歐元[39]
佛蘭德 10萬歐元
法國 77.5萬美元
德國 77萬美元
希臘 20萬美元,藥物及人道救援[40]
匈牙利 30萬美元,食物、藥物及人道援助
印度 超過72噸救災物品,帳篷,食物及藥物
印度尼西亞 100萬美元及其他食物及藥物援助
愛爾蘭 150萬美元
以色列 10萬美元,由私人公司提供的食物及藥物
日本 帳篷及發電機價值2800萬日元 = 267,000美元
1000萬日元來自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及其地援助 = 57萬美元[41]
馬來西亞 410萬美元
荷蘭 100萬歐元
紐西蘭 150萬紐西蘭元[42]
挪威 196萬美元[43]
塞爾維亞 藥品和醫療用品[44]
新加坡 20萬美元[45]
西班牙 捐獻775,000美元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
瑞典 後勤支援及水淨化系統
瑞士 47.5萬美元
泰國 10萬美元,食物及藥物援助 (initial)[46]
土耳其 100萬美元,提供食物及醫療設備
英國 1700萬英鎊(3350萬美元)[47], 英皇戰艦西敏寺號巡防艦 (HMS Westminster)
美國 325萬美元,美國兩棲突擊艦USS Essex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