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監測及微創應變電測新方法

《顱內壓監測及微創應變電測新方法》是2008年5月1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獻芳、王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顱內壓是神經外科臨床和科研的一項重要觀測指標,對許多疾病的診斷和處理都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將目前主要套用於機械工程的應變電測技術引入神經科學中的顱內壓實時監測,從顱腔隨顱內壓變化發生變形的全新角度出發,提出一種新的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並得到了理論的可行性和實驗的可測性驗證。全書共9章,內容包括緒論,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顱內壓變化範圍的研究進展,顱內壓的測量與監測方法,顱腔的組成結構與生物力學特性,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顱腔變形的數學模型與數值模擬,實驗研究與分析,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的特點。

本書可供機械類、生物力學、神經科學等專業的研究人員以及神經內外科的臨床醫療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岳獻芳,2007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究方向為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系統與技術。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熱科學與能源工程系講師,主要從事生物材料力學性能,能量儲存、轉換和有效利用,以及熱工檢測技術與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6篇,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目錄

前言

第0章 緒論

第1章 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

1.1 顱內壓的組成

1.2 顱內壓增高的發生機理

1.2.1 Monro—Kellie原理

1.2.2 顱內壓增高

1.2.3 顱內壓增高時的顱內容積代

1.2.4 顱內壓增高時的腦血流量調節

1.2.5 顱內壓增高的主要因素

1.2.6 顱內壓升高的三個時期

1.2.7 影響顱內壓增高的因素

1.3 顱內壓增高的後果和臨床表現

1.4 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

1.5 小結

第2章 顱內壓變化範圍的研究進展

2.1 顱內壓的變化範圍

2.2 三種不同測量方法的顱內壓值

2.3 顱內壓波形曲線

2.4 顱腦創傷程度及顱內壓增高範圍

2.5 小結

第3章 顱內壓的測量與監測方法

3.1 臨床上常用的顱內壓測量方法

3.2 常用的顱內壓監測方法與監測儀

3.2.1 顱內壓的監測原理及監測方法的優缺點

3.2.2 腰椎穿刺的監測原理及優缺點

3.2.3 有創式硬腦膜外壓測量設備

3.3 已有的無創顱內壓測量方法

3.4 小結

第4章 顱腔的組成結構與生物力學特性

4.1 顱腦結構

4.2 顱頂骨的組成結構與生物力學性能

4.2.1 密質骨的特性

4.2.2 松質骨的特性

4.2.3 顱頂骨的生物力學特性

4.3 硬腦膜的結構與生物力學性能

4.4 小結

第5章 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

5.1 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的提出

5.2 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的測量原理

5.2.1 電阻應變片

5.2.2 電阻應變儀

5.2.3 應變電測電路原理

5.3 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的測量原理

5.4 小結

第6章 顱腔變形的數學模型與數值模擬

6.1 有限元基本理論

6.2 顱骨整體變形的力學分析

6.3 不考慮黏彈性的顱腔變形模型

6.3.1 顱腔離散化單元體的應力應變分析

6.3.2 顱腔複合結構受力變形的應力應變分析

6.3.3 不考慮黏彈性的顱腔變形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6.4 考慮黏彈性的顱腔變形模型

6.4.1 黏彈性基本理論

6.4.2 顱骨和硬腦膜黏彈性模型的建立

6.4.3 考慮顱骨和硬腦膜黏彈性的顱腔變形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6.5 顱骨隨顱內壓變化的應變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6.6 小結

第7章 實驗研究與分析

7.1 實驗內容與方法

7.1.1 實驗內容

7.1.2 實驗方法

7.2 實驗中應變片的溫度補償

7.3 離體顱骨球冠隨顱內壓變化的應變規律模擬實驗研究與分析

7.3.l 實驗骨試樣的製備

7.3.2 模擬實驗應變片貼上方法與消除溫度補償方案

7.3.3 豬顱頂骨彈性模量的確定以及內外板性能的驗證

7.3.4 骨科生物力學實驗中的誤差和數據處理

7.3.5 離體豬顱骨球冠隨顱內壓變化的應變規律模擬實驗研究

7.3.6 人顱骨應變隨顱內壓變化的模擬實驗與分析

7.4 有限元模型計算與球冠模擬實驗數據的比較與誤差分析

7.5 活體大鼠與人體顱骨應變隨顱內壓變化的實驗研究與分

7.5.1 活體大鼠顱骨應變的實驗研究與分析

7.5.2 人體顱骨應變的實驗研究與分析

7.6 小結

第8章 微創顱內壓應變電測法的特點

參考文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