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非熊

顧非熊

[唐](約公元八三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姑蘇人,顧況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初年前後在世。少俊悟,一覽成誦。性滑稽,好凌轢。困舉場三十年。武宗久聞其詩名,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無其名,怪之。乃勑有司進所試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間,為盱眙尉,不樂奉迎,更厭鞭撻,乃棄官隱茅山。王建有詩送別。後不知所終。非熊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基本信息

經典作品

《閭門書感》:“鳧鷖踏波舞,樹色接橫塘。遠近蘼蕪綠,吳宮總夕陽。”

《桃岩懷賈島》:“路向姚岩寺,多行洞壑間。鶴聲連塢靜,溪色帶村閒。疏葉秋前渚,斜陽雨外山。憐君不得見,詩思最相關。”

《題馬儒乂石門山居》:“尋君石門隱,山近漸無青。鹿跡入柴戶,樹身穿草亭。雲低收藥徑,苔惹取泉瓶。此地客難到,夜琴誰共聽!”

《早秋雨夕》:“貧居常寂寞,況復是秋天!黃葉如霜後,清風似水邊。中宵疑有雁,當夕暫無蟬。就枕終難寐,殘燈滅又然。”

《天津橋晚望》:“晴登洛橋望,寒色古槐稀。流水東不息,翠華西未歸。雲收中嶽近,鍾出後宮微。回首禁門路,群鴉度落暉。”

《送馬戴入山》:“古木亂重重,何人識去蹤。斜陽收萬壑,圓月上三峰。雲里泉縈石,窗間鳥下松。唯應採藥客,時與此相逢。”

作品全集






子夜夏秋二曲 贈友人 早秋雨夕 月夜登王屋仙壇 與無可宿輝公院
姚岩寺路懷友 行經褒城寄興元姚從事 斜谷郵亭玩海棠花 夏夜漢渚歸舟即事
夏日會修行段將軍宅 下第後曉坐 下第後送友人不及 下第後寄高山人 武宗輓歌詞二首
萬年厲員外宅殘菊 途次懷歸 銅雀妓 天津橋晚望 天河閣到啼猿閣即事
題永福寺臨淮亭 題王使君片石 題平陸縣亭 題馬儒乂石門山居 題覺真上人院
題春明門外鎮國禪院 送造微上人歸淮南覲兄 送喻鳧春歸江南 送於中丞入回鶻 送友人及第歸蘇州
送友人歸漢陽 送徐五綸南行過吳 送信州盧員外兼寄薛員外 送僧歸洞庭 送朴處士歸新羅
送內鄉張主簿赴任 送馬戴入山 送李相公昭義平復起彼宣慰員外副行 送李廓侍御赴劍南 送皇甫司錄赴黔南幕
送杭州姚員外 送從叔尉澠池 舒州酬別侍御 秋月夜 秋夜長安病後作
秋日陝州道中作 暮春早起 落第後贈同居友人 哭韓將軍 經河中
經杭州 寄紫閣無名新羅頭陀僧 寄吳山淨上人 寄太白無能禪師 寄陸隱君
寄九華山費拾遺 會中賦得新年 關試後嘉會裡聞蟬感懷呈主司 關山月 瓜洲送朱萬言
賦得江邊柳送陳許郭員外 冬日寄蔡先輩校書京 登樓 崔卿雙白鷺 出塞即事二首
酬均州鄭使君見送歸茅山 酬陳摽評事喜及第與段何共貽 成名後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 陳情上鄭主司 長安清明言懷
閶門書感 採蓮詞


生平傳說

《酉陽雜俎》中記錄了顧非熊誕生的傳說:

顧況喪一子,年十七。其子魂游,恍惚如夢,不離其家。顧悲傷不已,因作詩,吟之且哭。詩云:“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經日,如被人執至一處,若縣吏者,斷令托生顧家,復都無所知。忽覺心醒,開目認其屋宇,兄弟親滿側,唯語不得。當其生也,已後又不記。年至七歲,其兄戲批之,忽曰:“我是爾兄,何故批我。”一家驚異,方敘前生事,歷歷不誤,弟妹小名悉遍呼之。即進士顧非熊。成式常訪之,涕泣為成式言。

故事講的是:顧況老來喪子,年十七歲,魂魄不離其家。這讓顧況悲傷不已,於是因作詩:“老人喪其子,日暮泣成血。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其子之魂魄聽後深為感動,說:“爸,若我下輩子還能投生做人,一定再做您兒子!”沒過多久,其子魂魄不見,原來已被善解人意的幽冥人士帶走,被判來生依舊托生在顧家啦!

大約某個時刻,那死去的顧家兒子,只覺得自己心境通明,睜看眼睛,看到熟悉的屋舍,兄弟姐妹,站於床前;而對於顧況來說,這一日,他又新得了一個兒子。自然,這新生兒子正是那死去的孩子所投之胎,只是新子自生下來,一直不會說話,急壞了詩人一家。直到七歲那年,這孩子跟哥哥一起在庭院中玩耍,哥哥捉弄他,結果把他搞急了,忽然開口:“其實我本是你的兄長,為嘛老捉弄我?!”顧況一家驚異。那孩子這才敘述自己的前生,事事無誤,弟弟、妹妹的小名呼之準確。這個孩子,就是顧況的小兒子、後來的進士顧非熊。後來,段成式聽說到這件事情,親自去採訪了顧非熊,後者哭泣著向段訴說了這件往事。

仕途坎坷

顧非熊性格滑稽好辯,求學長安,參加科舉開始,為性格所累,受人排擠,連續三十年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在他的詩歌中,有很多表現落榜後鬱悶心情的,如《落第後贈同居友人》:“有情天地內,多感是詩人!見月長憐夜,看花又惜春。愁為終日客,閒過少年身。寂寞正相對,笙歌滿四鄰……”《會中賦得新年》:“萬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暗生無限事,潛老幾多人。歸路舊侶盡,故鄉回雁新。那堪獨惆悵,猶是白衣身。”《下第後寄高山人》:“我家堂屋前,仰視大茅巔。潭靜鳥聲異,地寒松色鮮。人眠瓮牖月,鹿飲竹門泉。多愧鄰高隱,無成又一年。”

唐穆宗長慶年間,老兄再次落榜,這件事終於讓平時很少乾正事的穆宗皇帝發了怒,責問考試部門:人家非熊連續考了三十年,人的一生有幾個三十年啊?你們也太過分了吧?皇帝命令主管考試的傢伙們好好反思一下,重新張榜。有了皇帝的關照,顧非熊終於中了進士啦。這一年,他已經五六十歲了。當時,有人感慨地作詩如下贈送於非熊:“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及得高科晚,須逢聖主知……”

顧非熊終於考試成功,在唐宣宗大中年間官至盱眙尉。當然,顧非熊並不是一個官迷,他三十年困於考場,也並非僅僅為了能拿個通向仕途的文憑;或者說,他僅僅為了出這口氣,現在氣出來了,顧非熊覺得爽了很多,所在在做官沒多長時間,他就棄之而去,回茅山跟親愛的老父親顧況一起隱居去過其樂融融的生活了。在與朋友告別前,顧非熊思念萬千,寫下一首《成名後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此名誰不得,人賀至公難。素業承家了,離筵去國歡。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舊隱茅峰下,松根石上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