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學德

顧學德

顧學德,1874年8月28日,顧學德生於今比利時東部列日省的Boorsem,幼年曾就讀於東佛蘭德省的聖安東尼學院。1950年11月18日,顧學德因心臟病突發,猝死於宜昌教區主教公署,後被安葬於聖方濟主教座堂內。

人物簡介

顧學德主教
顧學德(Pierre-Henri-Noël Gubbels O.F.M),比利時方濟會(Ordo Fratrum Minorum)會士,天主教宜昌代牧區宗座代牧(1930-1946),天主教施南代牧區宗座署理(1938-1940),天主教宜昌教區主教(1946-1950),天主教施南教區宗座署理(1947-1950)。

人物生平

1874年8月28日,顧學德生於今比利時東部列日省的Boorsem,幼年曾就讀於東佛蘭德省的聖安東尼學院;1891年9月22日入方濟會初修院,1892年9月發暫願;1895年9月29日誓發永願,隸屬於方濟會布魯塞爾聖若瑟會省。1898年9月8日,於中部的佛蘭芒-布拉班特省的魯汶晉升鐸品,隨後在天主教魯汶大學文學院學習。1899年,奉命於方濟會擔任修辭學教師。1903年11月來華,被派遣至湖北西南部,擔任利川耶穌聖心堂傳教司鐸,管理要理學校。1909年前往教區十里紅文都辣大修院,先後擔任教師、院長等職務。1913年,被推舉兼任天主教湖北西北境代牧區教區方濟會會長。
1921年,顧學德被方濟會總會長任命為羅馬方濟會總會院傳教會秘書,隨即前往羅馬履職。1925年,服務於羅馬國際傳教博覽會,並在羅馬拉特朗博物館擔任相應職務。1928年,被任命為宗座視察員,代表教廷責巡查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工作。
1929年9月,宜昌代牧區代牧主教鄧炳文()以及隨從赴巴東地區視察教務,遭土匪殺害。1930年3月25日,教廷傳信部任命顧學德為天主教宜昌代牧區宗座代牧;1930年3月27日,教宗庇護十一世授予顧學德以主教職權,領銜Attuda城(小亞細亞古城,位於今土耳其德尼茲利省)主教。1930年5月11日,於教廷傳信部聖堂接受了教廷傳信部部長王老松樞機(又稱王勞松,Willem Marinus Cardinal van Rossum C.SS.R.)的祝聖。
1930年6月,顧學德返回比利時,隨即接受教廷委派,前往美國1930年9月17日,顧學德作為襄禮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西南辛辛那提市的聖方濟堂,祝聖美國籍方濟會會士艾原道為天主教武昌代牧區代牧主教。
1930年12月20日,顧學德抵達湖北省宜昌,受到了宜昌各界的歡迎。1930年12月28日,於聖方濟主教座堂舉行就職典禮,並進行聖體降幅。宜昌各界名流,政府官員,以及各國外交人員獲邀參加。
1932年5月19日,顧學德作為襄禮主教,於漢口聖若瑟堂祝聖義大利籍方濟會會士費樂理為天主教老河口代牧區代牧主教。
1936年7月7日,教廷傳信部將原屬宜昌教區的沙市公安石首監利松滋天門潛江劃出,成立沙市監牧區。交予方濟會紐約聖名會省管理。
1938年6月14日,教廷傳信部將原屬於宜昌教區的恩施、宣恩、鹹豐利川、鶴峰劃出,成立施南代牧區,準備交予國籍神職管理,由於經費等諸多條件不成熟,遂委任顧學德兼任施南代牧區宗座署理,直至1940年2月卸任。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1940年初,顧學德赴羅馬,向教宗庇護十二世述職。1940年6月,宜昌淪陷;此時,日本為避免國際輿論和糾紛,對宜昌教會採取了溫和政策,未干涉教會事務;顧學德則利用此條件,與英國駐宜昌總領事與日本占領軍進行交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隨即,日本相繼與西方各國宣戰;1943年初,日本占領軍將顧學德等所有交戰國傳教士以“敵國僑民”的身份,劫持至上海軟禁。宜昌教區事務交予副主教車載德(湖北荊門人)代理。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顧學德遂由上海返回宜昌。
1946年4月11日,羅馬教廷宣布建立中國聖統,宜昌代牧區升格為宜昌教區;1946年7月6日,教廷傳信部將中國劃分為20個教省;宜昌教區隸屬於湖北教省,即漢口總主教區。1946年6月29日,宜昌教區成立暨顧學德就任宜昌教區主教典禮在宜昌聖方濟堂舉行。
1947年1月,顧學德返回比利時,辦理私人事務以及向會省長匯報教區事務;1947年10月,在困難的形勢下,返回宜昌教區。隨即,被教廷委派再次兼任天主教施南教區宗座署理。
1950年11月18日,顧學德因心臟病突發,猝死於宜昌教區主教公署,後被安葬於聖方濟主教座堂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