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胡

額胡又名彝族三胡,是彝族阿細、撒尼支系弓拉弦鳴樂器。阿細人稱勒胡,撒尼人稱里胡、額胡。彝語“勒”、“里”、“額”均為拉奏之意。形似中胡,音色柔和渾厚,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彌勒、瀘西和宜良等地。

概述

又名三胡,源於奚琴的彝族三胡,出現於清代晚期的鹹豐、同治年間,是在漢族竹筒二胡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阿細人稱勒胡,撒尼人稱里胡、額胡,均為拉奏之意。演奏者多就地取材,自製自用,琴長80厘米至105厘米。琴筒呈圓筒形,多用毛竹、鳳尾竹或椿木、桐木、水冬瓜木掏空或旋制而成,筒長18厘米至25厘米,直徑14厘米左右,筒前口蒙以蟒皮、羊皮或青蛙皮,筒後敞口,不設音窗。琴頭琴桿呈圓柱形,多用紫竹、鳳尾竹或紅椿木、核桃木等製作,以核桃木為佳。琴頭平頂無飾。琴桿上端橫設三軸,弦軸用黃楊木或羊角製成,木製者軸柄呈方錐形或尖錐形。第三弦軸處拴有一個細繩套,並下垂至千斤處。琴馬竹製,張三條絲弦或鋼絲弦。琴弓短小,弓桿彎度較大,弓毛分別置於三條弦之間。

使用方法

額胡是彝族撒尼、阿細支系中流行的拉奏樂器。額胡的琴筒用竹筒或是木頭挖空製成,蒙上羊皮,用馬尾做成的弓分為兩股,分別夾在3根弦之間,演奏時,左手拇指勾住拴在弦軸上的紙繩,手握琴桿,用食指和中指按弦,多用於滑音,奏快速的裝飾音和泛音時,多用小指和無名指,此時中弦只起到節奏音的持續襯托作用。當人們要單獨拉奏中弦時,就將右手腕向下壓,將弓桿向上翹,使得兩股馬尾同時夾緊中弦便可以了。額胡的中弦音樂低沉而渾厚,可以和前—種演奏方法奏出的樂音形成濃與淡的對比,很有獨到之處。額胡因為弓比較短,所以多半是分弓演奏,是人們進行娛樂活動或是做節日歌舞“跳樂”的伴奏樂器。較著名的樂曲有《勒胡調》等。

演奏作品

具有悠久傳統文化的彝族,民間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動。每逢彝族的火把節、插花節和三月會等傳統節日,人們都要身穿盛裝,歡聚在一起載歌載舞。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傳統的火把節夜晚,阿細和撒尼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松林邊或院壩上,小伙子歡快地拉起三胡、彈響大小三弦,同姑娘對舞,這就是著名的彝族民間傳統舞蹈《阿細跳月》(又稱《跳樂》)。舞步剛健,踏腳擊手,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充滿著青春、歡樂的氣氛。三胡就是《阿細跳月》的主要伴奏樂器。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大拇指勾住細繩套,將琴筒置於左側腰間,右手執弓夾於三弦間拉奏,不論拉奏裡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時發音,形成自然和音。音色柔和渾厚、優美動聽,為中音樂器。弓法上多用輕巧的分弓,左手指法的特點是滑奏,多用裝飾音和泛音等技法(見上圖)。演奏中旋律多變,音響豐富而甘潤。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

三胡音量較大,且富有細膩而深刻的表現力,是阿細人和撒尼人喜愛的樂器。兩鬢斑白的老人經常在夜晚拉奏三胡自娛,閉目冥思,回首往事,表達對人生的感慨;年輕的小伙子對三胡則有著特殊的感情,每當他們晚上去和姑娘相會時,總要帶上心愛的三胡,用美妙的琴聲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真摯的愛慕之情。三胡常和彝族其它樂器一起合奏。三胡與四弦的合奏曲有《跳舞調》。彌勒縣阿細人在表演跳月時,常使用三胡、大三弦、四弦和無膜竹笛等伴奏;在石林縣,撒尼人的樂隊則由三胡、嗩吶、無膜笛和大、中、小三弦以及小鼓、鈸、金錢棍等樂器組成,多在表演跳月時演奏,常邊奏邊舞。樂曲有《迎春調》、《勒胡調》、《歡樂調》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