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杜子美書室

《題杜子美書室》是宋代詩人趙抃在唐代詩人杜甫的書室題寫的七言律詩。該首詩提到杜甫在異鄉羈留,從正面歌詠杜甫的書室,概括杜甫的詩和為人,本詩撰寫難度很大。

作品原文

直將騷雅鎮澆淫,瓊貝千章照古今。
天地不能籠大句,鬼神無處避幽吟。
幾逃兵火羈危極,欲厚民生意思深。
茅屋一間遺像在,有誰於世是知音?

作品賞析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書室存留至宋代的可能不止一處,但這首詩說到杜甫在異鄉羈留,所指的書室不可能在中原地區。趙�一生曾三次鎮蜀,蜀地社甫遺蹟甚多,因此,此詩所題的書室,當屬成都草堂,或是蜀地的另外某處。
給杜甫書室題詩,困難在於面臨杜甫這樣偉大詩人和他的輝煌作品,寫不好就相形見絀,落得“班門弄斧”之譏。所以不少作者往往取偏鋒,從側面著筆。但趙�這首詩卻從正面進行歌詠,概括地寫出杜甫其詩其人,這是有相當難度的。
詩一開頭就用正大的語氣,肯定社甫詩歌的崇高地位和光輝成就。徑直把杜甫的詩歌比同《離騷》、《小雅》,說它起著壓制詩壇淫巧頹風的作用。“澆淫”,既指世風,亦指文風。壓制澆淫,可見有輔時濟物的巨大功績。杜甫詩的內容緊密關乎教化,而藝術又極高,累累千章,光照古今。這樣,首二句充分寫出了杜甫詩的成就。三、四句進而極贊,“天地不能籠大句”言其規模氣概橫絕六合,“鬼神無處避幽吟”,言萬類在其筆下都顯現形貌而難以逃避。清人仇兆鰲曾批評這兩句“語意拙滯”,過於苛刻,在評價這兩句時,應該放在全篇中加以考慮。這兩句如出現在詩篇開頭,則不僅顯得拙滯,而且顯得空疏。但有一、二句作鋪墊,這樣讚揚卻不顯虛泛。若換上其他工巧一些的句子,便有可能傷於纖弱而沒有這樣莊重。
杜甫一生的經歷和他的思想與創作有他自己的特點。詩在完成對杜甫的總評價之後,揭示了這種特點。“幾逃兵火羈危極”,概括他在安史之亂中所受的亂離之苦。“欲厚民生意思深”,則歸結到了杜甫“窮年憂黎元”的精神。這一聯寫出杜甫異於其他詩人的地方,造語樸實,而用意頗深。身陷亂世,卻仍然抱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正是杜甫的偉大之處。而危險之極的遭遇,則又使杜甫對人民的艱難有更深切的體驗。宋代一般文人喜歡強調杜甫“每飯不忘君”,趙�重在讚揚杜甫的“欲厚民生”,這是他見識超卓的地方。可能正是由於有這種卓見,他覺得世上真正了解杜詩深意、堪稱杜甫知音的人並不多。“茅屋一間遺像在,有誰於世是知音?”這兩句是說,作者在杜甫的書房和遺像前瞻仰憑弔,體味杜詩的廣博和“欲厚民生”的深意,頗覺要真正成為杜甫的知音並不容易。而作者自己則隱隱然有以知音自居的意味。這一聯作為全詩的結尾。因點出“茅尾一間”收歸到詩題的“書室”,因有誰是知音的詰問,而把詩意向深遠處再拓開一步,對於這首詩的圓滿完成,頗關重要。但它不是憑空添綴得來,而是水到渠成之筆。“茅屋”乃杜甫逃難羈留之所,在第五句即已伏下根子;關於知音的詰問,近則由“意思深”生出,遠則可追溯到首句“《騷》”、“《雅》”和“澆淫”的鬥爭。正因為有“澆淫”的世風和文風,使許多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因而作者“誰能深知《騷》、《雅》,作杜甫知音”的慨嘆,也就不是憑空而發了,可見全詩首尾之間有著內在聯繫。這首詩把對杜甫總括地評價和推許置於前半部分,一開始就高占地步,顯得氣格非同一般,然後由高處傾注而下,至結尾發為概嘆,遂更顯得深沉有力,在內容和篇章的安排上也恰到好處。

作者簡介

趙�(1008―1084),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早年成孤兒。1034年(景�元年)中進士。後任殿中侍御史,彈劾官員不避權貴,京師一帶號稱“鐵面御史”。歷知杭州、青州、成都。宋神宗時,擢參知政事,與王安石議政不合,調任成都。卒謚清獻。有《清獻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