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意解說

研究莊子的學者,大持此見解。 莊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經歷皆不詳。 莊子將支配萬物的根本,命名為“道”。

基本信息

題意解說

莊子三十三篇里,由莊子親手執筆而成的,事實上只有內篇七篇。其餘的外篇雜篇,皆是莊子的門人假託莊子之名所寫。研究莊子的學者,大持此見解。
莊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經歷皆不詳。不過,史記一書中有這樣的記 載:莊子是宋國蒙縣(現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為蒙縣的漆園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所以,我們可以認定莊子大約是公元前四世紀後期的人物。

莊子將支配萬物的根本,命名為“道”。他認為,以“道”來觀看一切 事物,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萬物齊同)。再者,應該和道一體化(也就是說。 成為一個無相的狀態)、來接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此如才能獲得自由,毫 無束縛地生活。達到這種修養境界,就稱為“心齊”,也叫作“坐忘”。他排 斥“人為”,因為人為會損傷自然。所以,在人為觀點中認為最無用的東西,實際上,應該是最有用的;莊子針對這個道理,提倡價值的轉換。
後來,莊子和主張自然無為處世哲學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為老莊思想的系統。對後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