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峪龍井

頭峪龍井

頭峪龍井又名龍泉,為宮前八景之一。位於頭峪街公路南側一商店房基之下。該井水深七尺,其實這口龍井實際不是井,而是一處泉水。此景建築非常奇特。

位置介紹

頭峪龍井,又名龍泉,為宮前八景之一。位於頭峪街公路南側一商店房基之下。此井建築奇特,古有“井上窯,窯上橋,橋上流水,水上還有橋”的歌謠流傳至今。該井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傳,自從頭峪有人居住即開此井,井上建築就晚的多了。

該井水深七尺,井筒上半部從西側伸出一個70公分見方的石雕龍頭,形象逼真。龍嘴下有個泉眼,噴湧出一泓泉水,故名龍井。井水旺時,龍頭完全沒入水中,據傳遇長期乾旱水位降低而露出龍頭時,只要用水灑濕龍頭,不久就會大雨淋瀝。

這口龍井實際不是井,而是一處泉水。水井五尺見方,整個水井石筒石底,沒有泥沙、水質清純甜美,水源充足,供全村1000多口人用水還綽綽有餘,天大旱還供鄰村人吃水,從來沒有枯竭過。

建築甚奇

此井建築甚奇,僅泉上建築就分四個層次,三個不同時期分建。據考證,水泉自古有之。清乾隆戊寅年(公元1785年)修建龍井東側古橋,同時修建此段公路,因泉水正處於邊基之處,為了走路、吃水兩不誤,即在龍井上修建券窯。窯洞七尺多深,五尺多寬,八尺多高。上面為橋,這就形成了“井上窯,窯上橋。”井窯兩邊有一幅楹聯,上聯為“盈一泓神水”,下聯曰“滋萬代龍人”。

後來挖掘、漿砌街道排水溝時,流水到這裡沒有出路。就設計在龍井橋上漿砌渠道,把水引到河裡。渠水自高而下,落差較大,民眾稱作水簸萁,下雨後成為人造小瀑布,不失為一道亮麗景觀。渠道外側與井上窯口垂直砌牆和公路平行又鋪橋,使排水溝渠道置於第二層橋下,這就形成了“橋上流水,水上還有橋”了。

近年因三洛公路改建、硬化街道和補修頭峪古橋,使公路南側有了空閒地,村民王滿倉為了節約土地,將龍井之上二層橋加固後,又在其上建房兩間作商店,為龍井加高一層樓,使龍井更加奇妙、雄偉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