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姓

須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391位。來源之一:來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

基本信息

簡介

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姞姓,出自商朝時期的密須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王朝時期有個小諸侯國叫密須國(今甘肅平涼靈台),國君為姞姓。在密須國滅亡之後,其國王族後裔子孫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密須氏,後在春秋時期省文簡化為單姓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

第二個淵源:源於姚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附庸遂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在遂國被齊國滅亡之後,其王族子孫以及國民皆成為魯國子民,其中的須遂氏族人在後來有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須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

第三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周朝初期太昊伏羲氏裔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在亡國後的須句國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須句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簡須氏、句氏兩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須氏正宗。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須氏族人大多尊奉伏羲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官吏豎頭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豎頭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簡改為單姓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

第五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的須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句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句須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須氏、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另外,居於須邑的古代住民中,亦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

第六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樊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樊須的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須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須氏正確讀音作xū(ㄒㄩ)。

第七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魚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須氏家族中,只有該支須氏的正確讀音作bān(ㄅㄢ)。

第八個淵源:源於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其“十八大須氏”對外世代漢稱皆為須氏,例如今位於長江源頭玉樹地區的玉須氏、位於今青海省南部瀾滄江上游地區的拉須氏、位於金沙江上游多康牧區的瓦須氏等,其姓氏名稱和分布地域至今都沒有什麼變化,不過,其中的拉須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亦有改稱拉秀氏者。

得姓始祖

伏羲、須句子、樊須。

遷徙分布

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一位門閥。今山東省的諸城市、臨沂市、膠南市、東平市,江蘇省的無錫市、常州市、常熟市、江陰市,上海市的寶山區、普陀區等地,均有須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須良德:明洪武初避亂由遼東遷毗陵中右廂浮橋,後裔分遷至江陰、常熟、金壇、宜興、陽湖等地。是為江蘇常州須氏始遷祖。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陸量堂:漢朝時有須無封,爵為陸量侯,四代世襲,其後裔子孫因以立堂。

務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浙江紹興虞南須氏宗譜三卷,(清)徐輔臣等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孝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註:卷端題《古虞須氏宗譜》。

江蘇常州須氏續修宗譜二十卷,(清)須敏來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須良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家譜學會蘇慎處。

江蘇須氏續修宗譜四卷,外編一卷,(清)須惠清、須應模修,清朝末期務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檔案館。註:記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江蘇常州三河口須氏家譜,(現代)須氏合族編修,蘇慎協助,在溯起元朝的老家譜基礎上續修,2008年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三河口鎮須氏宗祠。註:公開發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綈袍贈友;華胄紹封: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中大夫須賈,范雎貧因的時候一度跟著他做事,曾誣陷范雎,使范雎被魏相魏齊派人鞭打致重傷。范雎在王稽、鄭安平幫助下逃往秦國,化名張祿,受秦昭王重用,任秦相。後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私下裡穿著破舊衣服去見他,他贈給范雎一件綈袍(粗絲做的袍子)。當他發現范雎為秦相時,便光著上身前去射罪,范雎因他饋贈綈袍,還念故人情意,便也不再追究。下聯典指漢初人須無,高祖時,受封為陸量侯,紹(歷代承襲)封達四代。

七言通用聯

故舊有綈袍之贈;滎陽嘉摧敵之功: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中大夫須賈“綈袍贈友”事典。下聯典指漢初人須無,功於滎陽,受封為陸量侯。

須姓名人

須賈:(生卒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中大夫。

須無:(生卒年待考),漢初人。著名漢朝大臣。漢高祖劉邦立國初期,須無功於滎陽,因而受封為陸量侯,紹(歷代承襲)封達四代。

須之彥:(生卒年待考),明朝人。著名明朝大臣。舉為進士後當禮部儀制郎的官,當明神宗死後,須之彥力爭使鄭貴妃成為皇后,朝廷後來又讓他擔任更高的官職。

須用綸:(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明朝崇禎皇帝時中舉,當上州官。那時朝廷軍費開支很大,向全國加緊徵收額外錢糧,百姓叫苦不迭。須用綸深知百姓疾苦,他不向百姓派征,而是節省政府,籌措上繳,當地百姓對他感恩不盡,交口讚譽。

須正勤:(1946~),上海寶山人。著名中醫醫師。

畢業於寶山縣半夜半讀衛生學校,醫師。畢業後分配在上海市寶山區劉行衛生院。先後曾在門診藥房、除保組及外借至縣愛衛辦工作,擔任過院長助理及醫院統計工作。

從1988年開始,在醫院創設推拿門診,從此專門從事對軟組織慢性疼痛性疾患的診治工作。近年來,所發表論文“小針刀治療網球時二十六例總結”入載《當代外治精要》,“小針刀療法治療軟組織損傷”入編西歐五國舉辦的“98中醫治療慢性疑難病國際交流研討會”論文集編系列。

須正勤的論文《小針刀與壓痛點強按壓療法治療軟組織疼痛機理探討》,在全國首屆華倫杯優秀論文大獎賽中獲三等獎,入編《全國華佗杯大賽優秀論文集》;在首屆生命力杯世界傳統醫學優秀論文大獎賽中獲優秀成果獎,併入編優秀成果彙編與獲獎者名錄。業績入選《當代醫藥人才選編》、《世界優秀醫藥專家人才名典》中國卷,《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人才辭典》等。

須乾(1955年11月18日~):出生於北京,原名須士川,影視演員,出演過數部電視劇,在《神探狄仁傑》中飾演狄仁傑的學生曾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