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是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年)所鑄錢。順治元年,在北京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鑄幣,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設錢局,錢幣上用楷書寫著“順治通寶”。順治通寶的成分紅銅七成,白銅三成。一千銅錢稱為一串。順治通寶重初定位每文一錢,後改為一錢二分、一錢四分、一錢二分五。順治通寶的幣型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順治五式”。順治通寶是明清以來最重的制錢,無論成色、樣式還是分量都成為定製,對後繼年號錢影響很大。

基本信息

簡介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於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後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並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允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後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

淵源與由來

商品交換的產物
(圖)順治通寶順治通寶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總結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概述

(圖)順治通寶錢幣順治通寶錢幣

1644年春夏之交,攝政王多爾袞率清軍馬隊入山海關,驅逐李自成,他的侄兒清世祖,在天下中樞北京定都,開始了對清朝中國長達268年的統治,貨幣的歷史也為之一變。 入關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盛京(今瀋陽)建立後金政權,就曾鑄行“天命通寶”,在鑄錢方面已初具經驗了。天命錢相比之下要比明代崇禎錢厚重得多,反映出滿人當時的經濟實力。天聰是皇太極的年號,以此為名鑄造的年號錢叫作“天聰汗之錢”,是滿人在經營遼瀋時通用的主要貨幣。 順治帝入主中國時,長期戰亂之後的殘破社會經濟,正進入恢復時期。百廢待興,但財用緊張,當時的流通貨幣仍是明錢。另外,農業和手工業水平的逐漸提高,商品流通的日益活躍,加之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擴大,又呼喚著新貨幣的產生。在此期間,對於造何種錢行世,代理幼子問政多爾袞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決定仿明代銅錢形制鑄“順治通寶”,與前朝“崇禎通寶”一併行用。隨後先在京師試鑄錢,揭開鑄錢序幕。其後十幾年裡,又在全國設立鑄錢局27家,頒式開鑄新朝錢幣-楷書對讀的漢文“順治通寶”。順治一朝,此錢只通行平錢一種,定製為紅銅七成,白銅三成搭配鼓鑄。“順治通寶”是明清以來最重的制錢,無論成色、樣式還是分量都成為定製,對後繼年號錢影響很大。

種類

(圖)順治二式-順治背上原順治二式-順治背上原

順治年間為了穩定經濟前後進行了五次改制,最終取得成功;確立了清代的貨幣體系。隨著五次改制同時產生了五種形式的順治通寶聞名於世,史稱“順治五式”。

一、順治一式又名順治仿古式(仿明錢式),順治五式中最早出現的一類。始鑄於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占據北京之後,建立了清王朝,同時在貨幣發行上大量採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製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採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民眾的需要,也便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順治二式又名順治單字記局式,是繼順治一式後的第二類順治錢形式,始鑄於順治二年停於順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類似於唐代的會昌開園: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據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後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雲、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順治三式又名順治“一厘”式,是繼順治一式、二式之後鑄造的第三類順治錢形式。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鎮錢局停鑄單字記局錢,開鑄順治背一厘錢,每文重一錢二分五厘,較背單字錢製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厘”組成。由於“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厘式

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厘、工一厘、薊一厘、宣一厘、雲一厘(密雲局)、東一厘、臨一厘、原一厘、陽一厘、陝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雲一厘(雲南省局)、荊一厘。各局版式基本固定,變化不大,除原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雲一厘等南方各局使用較為特殊的面文書法而外,其餘各局多數採用了戶部鑄幣的標準面文體系。

四、順治四式又名順治“滿文”式,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責令各省、鎮錢局停鑄各類順治舊錢,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製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箇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五、順治五式又名順治“滿漢文”式,順治十七年(1660年)戶部提準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從新開鑄新錢,其背文由本省滿文局稱和漢文局稱組成、故名“滿漢文式。分別有滿漢文:同、福、寧、東、江、宣、原、薊、昌、河、臨、浙、陝、密字,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陝。”此種錢式製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價格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光背 5元 順治元年鑄。1644年李自成克攻入北京,崇禎自縊煤山,清兵乘明亂入關,適逢吳三桂請兵書來,遂至山海關,敗李自成於一片石,李敗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陝,九月世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陝,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鑄順治通寶,面文楷書直讀,按背文分為五式,一式仿明錢,光背,徑2.4厘米,重3.6克,二式漢字錢仿會昌開元,鑄局各於穿上下左右。計22字,工戶同福臨東江宣原陝薊昌西河寧廣浙荊延陽雲襄。徑2.5--2.6厘米,重3.8--4.5克,三式權銀一厘錢,穿左一厘,穿右鑄局名。工戶同福臨東江宣原陝薊昌西河寧廣浙之十七字,徑2.6厘米,重4.4克,五式為滿漢文錢:臨寧原同宣江東河薊浙陝昌十二局,徑2.8厘米,重4—5克。二式未見西廣,一厘米同福江較少。另有合背錢,仿明制記重,記值當十大錢,徑4.8厘米,重20克以上。順治錢奠定了有清一代錢幣基礎,為嗣後各代所沿襲。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二” 6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戶” 8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一” 4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戶” 4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工” 1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工” 1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同” 7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浙”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福”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陽” 7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左“延” 4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延” 45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宣”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宣” 15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寧”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昌” 6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東”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右“荊” 8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上“荊” 2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河”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東”上下“一厘” 130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東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福一厘” 2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戶一厘” 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工一厘” 8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薊一厘” 30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陽一厘” 15元
順治通寶楷書小平背十二種監局 4元
順治通寶楷書大樣背上“福” 5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背寶泉局 5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順治通寶楷書折十背“十一兩” 5000元

奠基人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多事之秋。在這一年中,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並建立政權,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殺,明舊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進逼北京,闖王不得不率大順軍西撤,滿清乘機入京。同年10月,大清定都北京,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滿清政權百廢待興,錢財匱乏,流通貨幣仍為明錢。在這種形勢下,政府設定中央直屬的鑄錢機構——戶部寶泉局及工部寶源局,始鑄仿明錢式“順治通寶”,同時頒布:順治錢與崇禎錢同樣通用,其他銅錢一律禁用。
隨著清軍在軍事上節節取勝,領地日益擴大,錢局也不斷開設,鑄錢數量大,版別、樣式也很多,使得“順治通寶”版別紛繁複雜。但從制錢的版式來說,順治錢可分為五大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