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作品。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借記物、事來表達作者的感情。擷取日常瑣事,通過細節描寫,來抒情言志。他的風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感情。此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文章緊扣項脊軒來寫,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意脈,將生活瑣碎事串為一個整體。善於拮取生活中的細節和場面來表現人物。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項脊軒志》被編入多種版本的高中語文課本。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項脊軒志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 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也泣。余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注釋譯文

字詞註解

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

1、軒:小的房室 。

2、舊:舊日的,原來的。

3、方丈:一丈見方。

4、塵泥滲漉 :(屋頂牆頭上的)泥土漏下。滲,透過。漉,漏下。 滲漉:從小孔慢慢漏下。

5、雨澤下註:雨水往下傾瀉。下,往下。 雨澤:雨水。

6、案:几案,桌子。

7、顧視:環看四周。 顧,環視也。(許慎《說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陽光。

9、日過午已昏:昏,光線不明。

10、為(wéi)修葺。 修葺:修繕、修理,修補。

11、辟:開。

12、垣牆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圍牆。垣,在這裡名詞作動詞,指砌矮牆。 垣牆:砌上圍牆。 周庭,(於)庭子周圍。

13、當:迎接

14、洞然:明亮的樣子。

15、欄楯(shǔn):欄桿。縱的叫欄,橫的叫楯。

16、增勝:增添了光彩。勝:光彩。

17、偃仰:偃,伏下。 仰,仰起。偃仰,安居。

18、嘯歌:長嘯或吟唱。這裡指吟詠詩文,顯示豪放自若。嘯,口裡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

19、冥然兀坐: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兀坐,端坐。

20、萬籟有聲: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能聽到。萬籟,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響。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也指一般的聲響。

21、三五之夜: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

22、珊珊:衣裾玉佩的聲音,引申為美好的樣子。

23、迨(dài)諸父異爨(cuàn):等到伯、叔們分了家。迨,及,等到。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異爨,分灶做飯,意思是分了家。

24、往往:指到處,處處。 而:修飾關係連詞。 是:這(樣)。

25、東犬西吠:東邊的狗對著西邊叫。意思是分家後,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

26、逾庖而宴:越過廚房而去吃飯。庖,廚房

27、已:已而,隨後不久。

28、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29、相為應答:一一回答。 相:偏義複詞,指她(先母)。

30、束髮:15歲,表成年。古代男孩成年時束髮為髻,15歲前指兒童時代。

31、竟日:一天到晚。竟,從頭到尾。

32、闔(hé):通‘合’ 。合上。

33、瞻顧遺蹟:回憶舊日事物。瞻:向前看。顧:向後看。瞻顧:泛指看,有瞻仰、回憶的意思。

34、扃(jiōng)牖(yǒu):關著窗戶。扃,(從內)關閉。牖,窗戶。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測的語氣。

36、來歸:嫁到我家來。歸,古代女子出嫁。

37、憑几學書:伏在几案上學寫字。幾,小或矮的桌子。書:寫字。

38、歸寧: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省親。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樣子。

40、手植:親手種植。 手:親手。

41、亭亭如蓋:高高挺立,樹冠像傘蓋一樣。亭亭,直立的樣子。蓋,古稱傘。

42、修葺:修補。

43、諸:各個

古今異義

1、室僅方丈(方丈,古:一丈見方 今:廟宇里的住持)

2、牆往往而是(往往,古:到處 今:經常)

3、余自束髮(束髮,古:表示兒童 今:扎頭髮)

一詞多義

1、始

室始洞然 (副詞,才)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 (副詞,起初,起先)

2、過

日過午已昏 (動詞,偏過)

大母過余曰 (動詞,探望)

從軒前過(動詞,經過)

3、置

顧視無可置者 (動詞,放置)

內外多置小門 (動詞,設定)

4、而

余扃牖而居 (連詞,表修飾)

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 (連詞,表並列)

牆往往而是 (連詞,表修飾)

某所,而母立於茲 (通“爾”,代詞,你的)

呱呱而哭泣 (連詞,表修飾)

5、為

始為籬,已為牆 (動詞,扎/砌)

軒東故嘗為廚 (判斷詞,是)

庭中通南北為一 (判斷詞,是)

從板外相為應答 (介詞,為,給)

余稍為修萁(介詞,為,給)

6、以

以當南日 (連詞,表目的,用來)

能以足音辨人 (介詞,憑藉)

執此以朝 (相當於“而”,連詞,表修飾)

7、謂

且何謂閣子也 (叫做)

嫗每謂余曰 (告訴,對說)

8、一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先妣嘗一至 (副詞,時而)

9、日

不能得日(陽光)

日過午已昏 (太陽)

一日,大母過余曰 (天,一晝夜為日)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在……之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已故的)

11、前

前辟四窗 (名詞作狀語,在前方)

從軒前過 (前面)

12、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詞,的)

他日汝當用之(代詞,指象笏)

兒之成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頃之(助詞,調節音節)

13、西

東犬西吠 (名詞作狀語,向西邊)

室西連於中閨 (西邊)

14、得

不能得日 (照到)

得不焚 (能夠)

15、已

日過午已昏 (副詞,已經)

已為牆 (副詞,不久)

16、當

以當南日 (擋住)

他日汝當用之 (應當)

17、然

室始洞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余居於此 (連詞,然而,但是)

18、書

借書滿架 (書籍)

或憑几學書(寫字)

19、食

小鳥時來啄食(食物)

欲食乎 (吃)

20、大

女郎也 (副詞,很,非常)

先大母婢也 (大母,雙音節詞,指祖母)

21、所

所而母立於茲 (地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動詞前的指示代詞,……的……)

22、從

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介詞,由,自)

從余問古事 (動詞,跟從)

23、自

余自束髮 (從,由,介詞)

自語曰:“……” (自己,代詞)

24、歸

吾妻來歸(動詞,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 (動詞,返回。歸寧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親)

25、每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副詞,每次)

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副詞,常常)

通假字

1、而母立於茲。 而,通“爾”,你的

2、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珊珊,通“姍姍”,形容衣裾玉佩的聲音,引申為美好的樣子。

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1)乳二世 (用乳汁餵養)

客逾庖而宴(吃飯)

(3)執此以朝(上朝)

(4)吾家讀書久不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5或憑几學書(寫字)

(6)垣牆周庭(砌上圍牆。)

2、名詞用作狀語

(1)雨澤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

(2)前辟四窗 (在前面,指閣子北面,因閣子是向北的)

(3)東犬西吠 (向西面)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親自)

(5)內外多置小門(在內外)

時至軒中(不時)

3、數詞用作名詞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弧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束髮讀書(於)軒中 (省介詞“於”)

3、倒裝句(介詞結構後置)下列各句狀語(斜體)放在動詞(粗體)之後。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

植蘭桂竹木於庭(在庭院裡種蘭桂竹木)

居於此(在這裡居住)

連於閨(與中閨相連)

棲於廳(在廳里棲息)

異於前(跟以前不同)

4、被動句

得不焚(意念被動句)

5、賓語前置句

原文翻譯

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室內面積僅一丈見方,可容一人居住。由於是一間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灰塵與泥土常從屋頂上漏下來,特別是下雨時,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桌子,看來看去沒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開,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一過中午,太陽偏了,屋裡就暗了下來。我稍微給它加以修補,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圍牆,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經日光反照,屋子裡才明亮起來。在庭前我又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我在這裡生活悠然自得,有時長嘯或吟唱,有時靜悄悄地獨自坐著,自然界的聲響都能清晰地聽到;庭前、階下卻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在農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懸,照在牆上。月光下,庭中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 

可是我在這裡居住,喜悅的感受多,悲愴的感受也很多。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後,室內外小門多了,隔牆到處都是。東家的狗對著西家叫,客人得越過鄰居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後來又用牆隔離,總共變動了兩次。家裡有一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裡居住過。這位老婆婆,是侍候我死去的祖母的僕人,在我家曾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室相連,母親曾經到軒中來。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還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孤弧地哭著;你母親聽見了就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嗎?想吃東西了么?’我在門外—一向你母親作回答。”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感動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激動的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影子。為什麼整天默默地在這裡,真像個女孩子了?”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長期以來讀書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象笏到軒里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後你應當用到它!”回憶舊日的這些事,好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長聲悲號不已啊!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做過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住在裡面,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保護的緣故吧。我說:“蜀國的寡婦清繼承並守住了硃砂礦,利潤天下第一。後來秦朝皇帝為她建造了懷青台。劉備與曹操爭奪天下,諸葛亮從隆中起家,當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時候,世人怎么能夠知道他們兩?我渺小地在項脊軒,正揚起眉毛眼睛一睜一閉,以為會有奇特的景象,知道這種情況的人認為我和淺井的青蛙有什麼區別。我已經作了上面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歷史故事,有時靠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以後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裡有閣子,那么什麼叫閣子呢?”以後過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不修理。此後又過了兩年,我臥病在床,閒極無聊之際,才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後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親手種下的,今天已經高高地矗立著,枝葉繁盛,像一把撐開著的巨傘一樣了。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項脊軒志》中的老婆婆是歸有光的祖母。

教材質疑

南省岳陽縣教研室 易均 “借書滿架”(《項脊軒志》),教師教學用書上翻譯為:“借來的圖書堆滿書架”,教材上沒有注釋,大約也是按照這樣的意思來理解。我覺得這樣翻譯有悖情理:其一,歸有光勤奮好讀,說他跟人家借書來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還,看過或沒看過便長年累月地堆在書架上,這就實在是有點近乎無賴了。而且,難道這滿書架的圖書都是借來的嗎?其二,歸有光的祖父曾經做過官,可謂是書香門第了。在封建社會裡,此類人家的藏書一定為數不少,自家的圖書堆滿書架是不足為奇的。因此,我認為,“借書”的“借”不能當“借來”解釋。按《辭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讀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辭海》注為:“錯亂不整貌。”“按狼籍與狼藉同”,並轉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據此,這裡的“借書”應解為“縱橫交錯的書”。

作者簡介

歸有光 (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被稱為“唐‘宋’派”(唐宗派為錯別字)。其文被稱作“明文第一”。江蘇崑山人。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蹟,認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吳淞江,而吳淞江狹窄,潮泥填淤,漸漸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東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勞而治,為此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以右金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時,許多方面均採用了他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年他60歲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他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宮,卒年六十六歲。 葬於崑山城東南門內金潼里(今郵電局附近)。(今崑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項脊軒,歸有光家的一間小屋。軒,小的房室。歸有光的遠祖曾居住在江蘇太倉的項脊涇。作者把小屋命名為項脊軒,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出生在一個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學,9歲能作文,20歲時盡通五經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35歲時,鄉試中舉。但以後8次會試都未及第。嘉靖二十一年(1542)遷居嘉定安亭江上(四川樂山),讀書講學,遠近從學者常達數百人。直到60歲時,才中進士。初任浙江長興縣令,因得罪豪門與上司,調任順德(河北邢台)通判。後被大學士高拱推薦,任南京太僕寺丞,參與撰修《世宗實錄》,以勞成疾,卒於南京,歸有光對前後"七子"的盲目擬古傾向不滿,與當時主張「文必西漢」的王世貞意見相左,世貞雖大憾,亦推重之。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著有《三吳水利錄》、《馬政志》、《易圖論》、《震川文集》、《震川尺牘》等。 歸有光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有較大成就,且把家庭瑣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範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感情真摯,神態生動,風韻悠遠。 《項脊軒志》是 歸有光的名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也表達作者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感情。

作品賞析

“志”即“記”,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本文是歸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第一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變化,以“喜”貫穿。

修葺前,項脊軒狹小、陰暗、破漏;修葺後,項脊軒明亮、幽雅、安靜。在這段,作者意在表現自己青少年時期讀書生活過的書齋,可愛、可親、可美,以表達自己深深的眷戀之情,而作者欲揚先抑,先極力敘述原來的項脊軒的舊、小、漏、暗,為下文寫修葺後的項脊軒的優美可愛作鋪墊。

修葺後的項脊軒迷人可愛,令人留戀之處,不僅僅表現在修葺後的明亮、不漏和安靜等方面,更表現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與周圍環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筆下修葺後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情畫意:

原來陰暗的小屋變明亮了,是因為陽光照射在新修的圍牆上,從新開的四扇窗戶反射到室內;原來院前普通的圍攔因主人在周圍種植了蘭花、桂樹、修竹而增添了無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長嘯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時,靜靜地獨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聽大自然各種各樣美妙的聲音;庭院前幽靜的環境,吸引著小鳥常來覓食,有人來了也不願飛走;每當農曆十五的晚上,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在牆上,有如一幅清淡優美的水墨畫,而且是活的水墨畫!——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之極

(2)第二段,敘寫項脊軒的變遷,回憶母親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貫穿。

先回憶“諸父異爨”引起庭院的變化,反映家庭的敗落,筆墨中無不浸透著作者無限的“悲”情;

通過老嫗憶母,再現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淚下(“余泣”);

憶及幼年讀書時,祖母來軒看望自己,那真摯感人的情景,那諄諄的囑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讓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場。

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場”,無不緊扣“亦多可悲”來寫,回憶中隱含著作者對家庭變遷的悲嘆,對親人的深切懷念,對自己懷才不遇、有負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敘寫自己閉門苦讀的情景及小軒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寫“悲”的進一步補充,同時,字裡行間,又透露出作者埋頭苦讀,要實現理想的期望。

(4)第四、五段,是補寫,通過補敘,表達對亡妻的懷念之情。這一部分意在寫悲,卻先極力敘寫當年兩人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以“喜”襯“悲”,襯托今日喪妻的悲哀。最後,托物抒情,借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寄託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情。

3.三世變遷——文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歸家三代變遷的情況的?

本文通過記作者青少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

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將與項脊軒有密切聯繫的往事

交織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樁樁瑣事,盡現了祖母、母親、妻子三代人與作者的情誼,同時也反映了歸家中三世變遷的滄桑。這裡,重點從歸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寫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於抓住富有特徵性的細節,來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反映歸家家庭的敗落。歸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自從“諸父異爨”後,設定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四分五裂之狀)。先用籬笆相隔,後來更用一堵堵牆壁阻斷往來(“始為籬,已為牆”)。尤其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廳’非‘庭’也)”,寥寥幾筆,將一個封建大家庭分家後所產生的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寫祖母到項脊軒來,鼓勵作者讀書求仕,光宗耀祖這件事,同樣可透析出歸家家道衰落的狀況。歸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間擔任朝廷官員(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讀書久不效”,兒輩們科舉無望,反以分家為能事,鬧得個鐘鳴鼎食之家四分五裂,烏煙瘴氣,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孫兒歸有光的身上了。

細節賞析

項脊軒是作者成長的重要見證,《項脊軒志》以項脊軒為明線,以自己對親人的深摯感情為暗線,展開敘事抒情,《項脊軒志》以第一人稱敘事,翔實生動,如身臨其境,運用動作、語言和景物描寫,寄託了對“對自己人生成長有過深刻影響的女性”(如母親)的誠摯緬懷。

前已有劉禹錫《陋室銘》。《陋室銘》用韻文形式,主要抒發個人情趣志向,體式短小。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雖也有近似的感想(“項脊軒”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陋室”),但作者卻用散文形式,多敘家常,故別具風味。作者因遠祖歸道隆住在太倉(今屬江蘇)的項脊涇,遂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項脊軒”。《項脊軒志》這篇文章,是分兩次寫成的。前三段寫於十九歲時,是本文;“余既為此志”以下一段則是十餘年後,作者覽舊作而續寫的。故全篇合為四段。

從篇首到“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為第一段,記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情況。是文中著意描寫軒室環境的部分。先記項脊軒的“前身”,舊時南閣子破舊的情景。一是很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三是漏雨:“雨澤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總之,是一間不折不扣的陋室。經作者添窗檢漏,一番修葺之後,始得不漏不暗;又由於花木之置,小小軒室,居然成為勝境,成為幽雅的書齋。此節在全文最具文采:“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明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於景可愛,於情則可喜。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時又是一個轉折,進入第二段。從寫環境轉入寫人事的變遷,由可喜轉入可悲。又分數層。先一層寫庭院的幾經變故,即諸叔伯分居前後,庭院由通到隔(“始為籬,已為牆”)的經過,“東犬西吠”、“雞棲於廳”等句寫分居後的凌亂。客觀的敘說家庭瑣事中,寓有人世滄桑之慨。此可悲一也。進而通過家有老嫗說亡母舊事,寫家庭人事變故。須知作者生母去世時,他年齡尚小,所以母親的形象在他是記不分明的(參《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嫗既是母親的婢女,又作過兩代人的奶媽,通過老嫗來追憶舊事,是自然入妙之筆。她所說的,不過是先前母親曾在何處站過,曾有過一些什麼對話,然而就是這些平淡處,最為關情。“兒寒乎?欲食乎?”短短的兩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個聞兒啼而動了憐愛的年輕母親的形象。這種追憶,無疑會引起過早地失去母愛的作者的傷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對祖母的追憶。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卻同樣洋溢著淳厚的人情味。“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的垂問,和“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的自語,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勵,生動地表現了老祖母對孫子的疼愛與厚望。以上回憶,看來不過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葉總關情”,而且是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所決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傷逝之痛,難怪作者說“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以下又帶過一筆敘軒中幽靜與軒屢遭火而倖存,均關題意。其中軒中關門讀書,聞足音而辨人一節,不但善寫日常細微感覺,而且還寫出了一個耐得寂寞的讀書人形象,為下段議論伏筆。姚鼐說“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廣闊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本段即其例證。

第三段即項脊生(作者自稱)的一番議論。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婦清和高臥隆中的諸葛亮,與處敗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侷促,又有自矜抱負之意。故語末雖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嘗不含有對凡夫俗子的反諷與孤芳自賞的意味。

最後是若干年後的補記。續寫項脊軒在妻死前後的變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記妻生前瑣事,亦平淡中見雋永,與前文格調毫無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搖曳生姿,寫到亡妻手植的一樹枇杷“亭亭如蓋”,寓睹物懷人、悼亡念存之思,較之“墓木已拱”之類的成語,尤覺餘味無窮,饒有新意。

總之,此文在敘事上以白描見長,抒情亦以素樸為本。老老實實地回憶,平平淡淡地敘述,其淡如水,其味彌長。恰如王錫爵所說:“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歸公墓志銘》)這種以口頭語說家常事的意境與筆墨,乃是歸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後的一種創造。所謂“豪華落盡見真淳”,是可以移評歸文的。行文散漫,似隨口道來;然而無論寫景、敘事、抒情,均圍繞“項脊軒”這箇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雖總以素筆為主,但也有變化。如第一段稍具文采,與後文的質樸不同,卻正與可喜可悲的情感變化、對照相吻合。故不能說作者在寫作時毫無“匠心”。(周嘯天)

《項脊軒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蹟。”(清人梅曾亮語)睹物懷人,悼亡念存,隨事曲折,娓娓細談,筆意極清淡,而感情極深至。情,使這篇文章不事雕飾,而自然動人。縱觀全文,以項脊軒起,以項脊軒結,用一間舊屋作線索,將人物,事件聯繫在一起。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書,無拘無束,漫無章法,實則經過精心的提煉和嚴密的構思。內有身世之感和思親之情貫串,外有項脊軒的變遷綰合,雖然全文所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屬三代,(祖母、母親和妻子)但讀起來卻沒有一點散漫瑣碎的感覺,反而顯得非常凝鍊和集中。

結構“關”情

文章先寫軒的狹小、破漏與昏暗,繼而寫經過修葺之後的優美、寧靜與恬適。軒內積書,軒外花木;白日小鳥,月夜掛影;構成了一種和諧清雅的小天地氛圍。而居於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他的清貧的生活,高潔的志趣,怡悅的心境,於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多可喜,亦多可悲”幾個字,承上啟下,思路陡轉。“喜”字應上文,但“悲”從何而來?一是大家庭的分崩離析,表現了作者對家庭衰敗的哀痛。二是母親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懷,表現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三是祖母對作者的牽掛、讚許和期盼,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了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最後兩節,補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斷和軒在以後的變遷,抒發了作者懷念妻子的真摯情意。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細節“撩”情

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是歸文的一大特色。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通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如寫母親聽到大姐“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叩打南閣子的門扉說:“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慈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切。“語未畢,余泣,嫗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髮的。林紓曾說:“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辭類纂選本、〈項脊軒志〉評語》這個評價是很恰當的。

再如寫祖母的一段文字,簡潔細膩,繪聲傳神,“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兩句話;“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一兩個動作,把老年人對孫子的牽掛、讚許、鞭策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惟妙惟肖。寫亡妻,只說:“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寥寥數筆,繪出了夫妻之間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繫起來,移情於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質樸“增”情

文章動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大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甚至也不採用色彩強烈的詞藻來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運用明淨、流暢的語言,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但通俗自然之中蘊含著豐富的表現力,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通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娘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時如話中露真情。正所謂“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含而不露,以情動人,不去刻意追求強烈的效果,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確實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疊字“助”情

和一般疊詞一樣,本文的疊詞也是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為真切,狀物更為細緻,寫景更為生動。而且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為何六用疊詞,單純是為了狀物、寫景、繪情?顯然難於令人信服。“隨物以宛轉”,“與心而徘徊”,劉勰老先生可謂一語中的。寫物關情,情景交融,這才是本文多處用疊詞的真實用意。如“寂寂”一詞,既強調環境的清幽、靜謐,又充滿了對“項脊軒”的生活的懷念;“往往”一詞既強調門牆到處都是,語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對分家後出現的雜亂現象的不滿和對家族衰敗的哀痛。再如“亭亭”一詞,既使人想到樹木高高聳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這一筆中間,寄寓了作者對亡人的感慨和惆悵,讀來富有餘味。

黑格爾說:“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淨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課文中的疊詞用法這說明了這一點。

教材質疑

南省岳陽縣教研室 易均 “借書滿架”(《項脊軒志》),教師教學用書上翻譯為:“借來的圖書堆滿書架”,教材上沒有注釋,大約也是按照這樣的意思來理解。我覺得這樣翻譯有悖情理:其一,歸有光勤奮好讀,說他跟人家借書來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還,看過或沒看過便長年累月地堆在書架上,這就實在是有點近乎無賴了。而且,難道這滿書架的圖書都是借來的嗎?其二,歸有光的祖父曾經做過官,可謂是書香門第了。在封建社會裡,此類人家的藏書一定為數不少,自家的圖書堆滿書架是不足為奇的。因此,我認為,“借書”的“借”不能當“借來”解釋。按《辭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讀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辭海》注為:“錯亂不整貌。”“按狼籍與狼藉同”,並轉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據此,這裡的“借書”應解為“縱橫交錯的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