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骨

頂骨

頂骨是頭骨之一,略呈扁方形,在頭的頂部,左右各一塊。語出晉 法顯 《佛國記》:“ 慧景、 慧達、 道整先向那竭國。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 ,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餘,其色黃白,發孔分明。明高啟《穆陵行》詩序:“ 元至元初,西僧楊發輦真住請發宋諸陵,許之;既取其殉寶,復以理宗頂骨為飲器。

配圖

頂骨頂骨

基本概念

頂骨頂骨

顱頂骨在胚胎髮育時期是膜內化骨,出生時尚未完全骨化,因此,在某些部位仍保留膜性結構,如前囟和後

囟等處。顱頂各骨均屬扁骨。前方為額骨,後方為枕骨。在額、枕骨之間是左、右頂骨。兩側前方小部分為蝶骨大翼;後方大部分為顳骨鱗部。顱頂各骨之間以顱縫相接合,發生顱內壓增高時,在小兒骨縫可稍分離。成人顱頂骨的厚度約為0.5cm,最厚的部位可達1cm,最薄的為顳區僅有0.2cm。由於顱頂骨各部的厚度不一,故開顱鑽孔時應予注意。頂骨呈圓頂狀,並有一定的彈性。受外力打擊時常集中於一點,成人骨折線多以受力點為中心向四周放射,而小兒顱頂骨彈性較大,故外傷後常發生凹陷性骨折。顱頂骨分為外板、板障和內板三層。外板較厚,對張力的耐受性較大,而弧度較內板為小。內板較薄,質地亦較脆弱,又稱玻璃樣板。因此,外傷時外板可保持完整,而內板卻發生骨折,同時,骨折片可刺傷局部的血管、腦膜和腦組織等。板障是內、外板之間的骨松質,含有骨髓,並有板障靜脈位於板障管內。板障管在X線片上呈裂紋狀,有時可被誤認為骨折線,應注意鑑別。由於板障靜脈位於骨內,手術時不能結札,常用骨蠟止血。

板障靜脈通常可歸納為四組:

①額板障靜脈

②顳前板障靜脈

③顳後板障靜脈

④枕板障靜脈

引證解釋

1. 頭頂部的骨頭。略呈扁方形,左右各一塊。

晉 法顯 《佛國記》:“ 慧景、慧達、道整先向那竭國,供養佛影佛齒及頂骨。”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畢試國》:“其伽藍東南有一伽藍,亦名舊王 ,有如來頂骨一片,面廣寸餘,其色黃白,發孔分明。” 宋洪邁《夷堅甲志·解三娘》:“頂骨最在下,千萬為我必取。我不得頂骨不可生。”

2. 泛指頭顱骨。

明高啟《穆陵行》詩序:“ 元至元初,西僧楊發輦真住請發宋諸陵,許之;既取其殉寶,復以理宗頂骨為飲器。”

3.面相骨學。

頂骨:就是頭頂,頂骨以平正而不突兀為貴,像蔣公的頂骨較突,

所以從小就得歷經風浪,所以如果你吃得起苦突出來也沒什麼不好

人體骨骼列表

區塊一具標準成年人的骨骼包括下面206塊(內為骨骼數量)
頭顱骨頭蓋骨額骨 | 頂骨(2) | 顳骨(2) | 枕骨 | 蝶骨 | 篩骨
面骨顴骨(2) | 上頜骨(2) | 下頜骨 | 鼻骨(2) | 齶骨(2) | 淚骨(2) | 犁骨 | 下鼻甲(2)
耳骨錘骨(2) | 砧骨(2) | 鐙骨(2)
喉部骨骼:舌骨
軀幹骨胸部骨骼(25):胸骨 | 肋骨(2 x 12)
脊椎(24):頸椎(7) | 包括寰椎樞椎 | 胸椎(12) 腰椎(5)
上肢骨

肩部骨骼:鎖骨(2) | 肩胛骨(2)
手臂骨骼(6):肱骨(2) | 肱骨骨節 | 尺骨(2) | 橈骨(2) | 橈骨頭
手骨(54):
腕骨手舟骨 (2) | 月骨 (2) | 三角骨(2) | 豌豆骨(2) | 大多角骨(2) | 小多角骨(2) | 頭狀骨(2) | 鉤骨 (2)
掌骨:掌骨 (5 × 2)
指骨近節指骨 (5 × 2) | 中節指骨 (4 × 2) | 遠節指骨 (5 × 2)

下肢骨骨盆髖骨 | 骶骨 | 尾骨
腿骨股骨(2) | 股骨頭 | 大轉子 | 大腿骨節 | 髕骨(2) | 脛骨的軸部和骨節(2) | 腓骨
足部 (52):
踝骨跟骨(2) | 距骨(2) | 足舟骨(2) | 內側楔骨(2) | 中間楔骨(2) | 外側楔骨(2) | 骰骨(2)
足背骨跖骨(5 × 2)
趾骨近節趾骨(5 × 2) | 中節趾骨(4 × 2) | 遠節趾骨(5 × 2)
幼兒骨骼骶椎(4 或 5),成年後融合為骶骨
尾椎(3 到 5),成年後融合為尾骨
髂骨坐骨恥骨,成年後融合成整體的髖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