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指揮

音樂指揮

音樂指揮指各類管弦樂隊、合唱隊等集體性的音樂表演時,站在樂隊或合唱隊前面手拿指揮棒、並結合肢體語言指示如何演奏或演唱的人。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台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這一點並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裡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簡介

音樂指揮大師祖賓·梅塔音樂指揮大師祖賓·梅塔

【音樂指揮】

指各類管弦樂隊、合唱隊等集體性的音樂表演時,站在樂隊或合唱隊前面

手拿指揮棒、並結合肢體語言指示如何演奏或演唱的人

。指揮者右手持指揮棒(合唱指揮一般不用指揮棒)掌握和速節拍度;左手主要表示強弱等樂曲表情。臉部表情、頭部以及身體的動作,也是指揮的一個方面。指揮者是演奏作品的解釋者和藝術指導,演奏(唱)人員必須按照其意圖來表達。

音樂指揮的作用

音樂指揮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

音樂指揮音樂指揮

整體,可謂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對樂隊的指揮也是音樂的一種詮釋和再創作。指揮家詹姆士·列文曾說:“指揮棒也是一種樂器。”有人說,聽音樂,就可以知道指揮的性情修養。

音樂 指揮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提示演奏員

。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台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

二、決定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

。比如,演奏員記得某處指揮要求漸慢或漸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從哪裡開始慢,到哪裡回到原來的速度等等這些,是無法量化在譜面上的,只能看指揮臨場的表達,因為藝術是需要情緒的,不是寫下來就行了的。

三,

臨場發揮

。演出,本身會讓人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中,指揮常常在演出中迸發出排練時沒有過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須注意指揮在台上的動作,並且要和指揮配合默契,一旦指揮出現了排練中沒有的處理,演奏者反應要快,要立即表現出來。這種臨場發揮常常是相當精彩且不可復得的。

四,

表現性,

增強作品感染力。這一點並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裡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歷史淵源

17至18世紀,大部分音樂作品都是以小合奏團的形式表演的。有樂團里的積極分子負責組織,即使沒有指揮,樂團也能演奏得非常好。指揮這種職業在19世紀開始成形。那時,隨著音樂作品和樂隊規模的不斷擴大,沒有指揮的樂隊演出變得非常困難。所以指揮這一職業應運而生。

著名指揮家

中國最早的一位指揮家是鄭志聲。世界著名的女指揮家之一是娜蒂婭·寶蘭歌(Nadia Boulanger),中國的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中國香港女指揮家葉詠詩。

指揮要點

一.站姿。

身體挺拔端正、兩腳站穩、肩放鬆、腿稍分開,給人一種穩定感,達到一種外形和諧的美。

二.動作。

指揮的動作要適度,不要過分的誇張,儘量減少多餘的動作,做到準確而精煉。通常是右手掌握節拍,左手提示各種表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三.強弱的處理。

根據作品的內容,指揮在處理作品強弱,動作上要有一種“重力向下、離心向外”,即重拍、強拍手勢向下,弱拍、輕拍向外的動勢規律。手臂不要抬得過高,基本上是在胸前,儘量減少大臂揮手,要以小臂帶動手腕,肘關節作為上下運動的樞紐,手腕、手指的關節要靈活,並富有彈性,做到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要掌握動作的中心部分是手腕。一般指揮快速的動作,主要靠手腕去表現,速度越快,動作越小。大臂主要用於速度慢、力度大、較輝煌、聲勢浩大的作品。小臂則根據作品強弱快慢的變化起一個樞紐帶動作用。

四.做到手中有拍,心裡有內容。

指揮的動作線條要有一定的技巧,富有音樂性,而不能太平鋪直敘,太常規化、簡單化。在學會圖式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一定的指揮技能,動作要做到和你內心世界是相輔的,感受和動作是統一的。

五.

指揮要善於調動每個合唱隊員的積極性和挖掘出演員們最大的潛力,在作品的處理和表現上要有獨到之處,從而體現音樂表現的最高意境。

六.

指揮的拍子有明拍、暗拍,明拍是眼能看得見的拍子,而暗拍則是“隱伏”在心裡的拍子,這種“隱伏”拍是靠你的感覺和心裡節奏,使“點”到位,使合唱隊員不但理解明拍意圖,也能意會你暗拍中的拍點、節奏及情緒。

七.指揮要有案頭工作。

指揮要求對作品要有分析能力,如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段落之間的變化、對比,作品的內涵節奏、速度、力度、強弱、快、慢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千萬不要“遍遍過、句句摳”,使演員對作品再也引不起新鮮感。這就是你排練的失敗。

八.在有清晰拍點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

簡單地說,指揮的藝術就是起拍和預備拍的藝術,因為預備拍就給演員提示了速度、力度及情感。清晰的擊拍點是指揮的靈魂,是音樂時值準確的體現。指揮的拍子、圖形是永遠不能改變的,但指揮的主觀能動性和他巨大的潛能是取之不完,用之不盡的。無論快慢及各種複雜的拍子的交替,只要指揮能掌握好擊拍點,合唱隊就能達到統一整齊。

九.起拍與收拍。

起拍:起拍是指揮音樂開始前的預備動作。無論作品是熱情奔放,或抒情優美,或威武雄壯,或深情細膩,當它發出聲音的一剎那,是最能抓住和影響聽眾的情緒,而引起這些情緒的力量就是音樂藝術所追求的最佳效果,“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指揮家們對起拍動作有以下幾個內容:準確的速度,是慢還是快,還是中速鮮明的力度,是弱還是強,還是不弱不強。豐富的表情,是優美抒情還是堅強有力度。

起拍的預備動作是一個虛拍。這個虛拍是音樂開始的前一拍的圖示,也是精確地給演員開始演唱的呼吸口,使演員們統一→吸氣→張口→演唱,也就是預備→虛拍→實拍的過程。在某些多聲部的演唱中它的聲部是依次進入時,除了要給預備動作以外,還要紿其他聲部進入提示。如《怒吼吧!黃河》它進入順序是男高、女低、女高、男低……

收拍:就仿佛是話說完了,故事講完了。那么無論是熱情的、激烈的、寧靜的、柔和的或是神秘的,等待的是指揮用手勢鮮明地交代清楚,給觀眾以完美的結束感。反之,如果不確切、不乾淨、不適度、不恰當,你就破壞了音樂的完整性,你可能會使作品藝術表現前功盡棄,留下後悔和遺憾!所以收拍是作品表演成功與完美的關鍵。

十.左右手的配合。

一般是左手掌握感情,右手掌握拍子,要學會節省每隻手的作用,如指揮單聲部時,能夠用單手完成的任務儘量不去用雙手。右手準確地給予拍節,左手協助右手做起拍、止拍和加強音樂表情的作用,可協助某一聲部延長而不影響右手的擊拍,可協助指示各聲部進入等。

總之,指揮的雙手配合應是均衡的協調、統一的完美。但要切記,雖然左手很重要,但右手準確的擊拍仍占主要位置,兩手的配合主功能仍屬右手。

更多圖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