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河

韓國河

韓國河,男,漢族,1965年6月生,河南延津縣人,中共黨員,河南省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工程”培養對象、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級特聘教授。出版專著六部,發表論文、考古簡報等近七十篇,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十二項。 曾獲得河南省學位與研究生工作先進個人、河南省文明教師、河南省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現為鄭州大學副校長 ,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歷史、文學雙博士、教授 、博士生導師、考古學科第一學術帶頭人。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韓國河 韓國河

1982年9月至1989年7月,在西北大學考古專業讀大學、碩士研究生(助教)。

1989年7月至1992年7月在西北大學文博學院任教(講師)。

1992月7月調入鄭州大學考古專業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9月-1996年6月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6年6月至1997年3月,韓國河同志受國家人事部派遣,赴日本研修。

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赴日本廣島大學研究留學,

1999年10月獲得文學博士學位。

2000年被遴選為鄭州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

2001年6月任歷史與考古系副主任,兼任考古教研室主任。

2005年2月至2009年9月,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2009年9月至2016年5月,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鄭州大學嵩陽書院常務副院長。

2013年12月新聘為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

2016年5月任鄭州大學副校長。

學術兼職

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專業研究

韓國河(左七) 韓國河(左七)

韓國河主要從事秦漢考古與秦漢史的研究,一直側重於秦漢禮俗與喪葬制度方面的探索。截至目前,發表相關的論文、考古報告及簡報50餘篇,出版相關著作4部。其碩士論文《關中地區中小型漢墓的研究》(1986年,西北大學)第一次對西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關中地區中小型漢墓進行了全面概述和總結,並提出了分期特徵和時段特點。博士論文《秦漢魏晉時期喪葬制度研究》(1996年,武漢大學)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充分發揮“二重證據法”的作用,對秦漢魏晉時期喪葬制度的特徵、規律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博士論文《中日考古學的比較研究》(1999,日文,廣島大學)中,有關章節比較了中國東周秦漢陵寢制度產生、發展與日本彌生-古墳時代陵墓制度的異同特徵。

第一、秦漢陵、墓制度方面的研究。 《秦漢魏晉喪葬制度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西安龍首原漢墓 甲編》考古發掘報告,合著,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論秦始皇陵》 ,日文,《博古研究》17期,1999年;《論秦漢魏晉時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與文物》1999年2期;《論漢晉時期合葬禮俗的淵源及發展》,《考古》1999年10期;《論秦漢魏晉時期的厚葬與薄葬》,《鄭州大學學報》1998年5期;《簡論坡形墓道》,《鄭州大學學報》2000年5期;《秦代墓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博》2002年3期;《“溫明”、“秘器”與“便房”考》,2002年中國秦漢史第九次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西安。致力於東漢陵墓制度的調查與研究。這些研究在秦漢喪葬禮俗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學術影響。

第二,秦漢都城與物質文化方面的研究。 《長安漢鏡》,合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該書是第一次對長安地區墓葬出土的漢鏡(有一部分戰國、秦代銅鏡)進行全面研究,有學術補白意義。《西安北郊出土博局鏡探析》,合著,《考古與文物》2001年5期; 《漢長安城規劃思想辨析》 ,《鄭州大學學報》2001年5期;《漢代考古學的研究與思考》,《中國文物報》2000年10月18日;《兩漢時期文明的特點——兼論兩漢時期中原文明的地位與作用》,《中原文物》百期紀念暨“中原文明學術研討會”,2001年,鄭州。另外,參與秦陵兵馬俑原料產地的研究。《秦始皇陵兵馬俑原料來源的中子活化分析》,《中國科學》2002年10期;《用模糊聚類分析研究秦陵1號和號坑兵馬俑的原料產地》,《科學通報》2002年11期。

韓國河院長(中) 韓國河院長(中)

第三,中日考古比較方面的研究(相當於公元前3-公元3世紀)。 《中日考古學比較研究的視點和存在的問題》,《華夏考古》2001年2期;《日本發現三角緣神獸鏡源流述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4期;《日本彌生時代的鐵器研究》,譯文,《江漢考古》2001年3期;《瓮棺葬與彌生時代的渡來人》,日文,《廣島縣埋藏文化財調查中心研究輯錄 9》,1999年;《論日本的初期國家》,日文,《廣島縣埋藏文化財調查中心研究輯錄 9》,2000年;《日本發現的三角緣神獸鏡》,日文,《しにか(月刊中國)》,1998年12期;《奈良新出土三角緣神獸鏡的論爭》,《中國文物報》1998年7月8日。這些成果對促進中日考古文化(漢晉時期)的比較研究以及相關問題的進一步深化有一定學術價值。

為人師表,不怕吃苦,奔赴田野考古第一線。2002年9-12月,作為考古發掘領隊帶領2000級考古專業本科生及2001研究生在新鄉李大召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實習,不但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成為國家文物局項目的資助對象。2003年7月至12月,繼續帶領2001級考古專業的本科生、2002級研究生在這個考古工地發掘及整理。2004年3月,作為考古領隊在登封南窪遺址展開調查及發掘,發現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環壕聚落遺蹟,該遺址被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子項目。

加強素質教育,提升學生學術素養。2001年以來,先後為本科生及研究生組織了近二十次學術報告,主要兩個系列,一是中國歷史與考古學研究的最前沿;二是中原文明的研究(此系列仍在繼續)。這些講座的開展,不但擴大了學科的研究視野,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了最鮮活的學術給養。2005年11月11—14日主辦了“中原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要成果

考古項目

韓國河同志多年來從事考古研究工作,2001年以來,出版學術專著1部,考古發掘報告3部,發表學術論文、考古簡報近百篇。除鄭州大學“十五”“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700萬外,自己主持各類項目經費為60餘萬元。2001年以來,共完成社科項目5項。主持在研省部級以上項目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周秦漢陵寢制度研究》(2005-2008),國家文物局項目《兩漢帝陵研究》(2004-2006),國家南水北調考古發掘項目“新鄉老道井墓地的發掘及研究”(2005-2007)等。參與國際合作項目《日本人的起源----中原東周人骨研究》,日本九州大學。主持1門鄭州大學精品課程《田野考古學》,主持1門鄭州大學教改項目“田野考古實習教學模式的探索及實踐”。

著作

韓國河(右一) 韓國河(右一)

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陝西新出土文物集萃》 (1993)

《盜墓面面觀》(1993)

《秦漢魏晉喪葬制度研究》(1999)

《西安龍首原漢墓》(1999)

《長安漢鏡》(2002)

《長安漢墓》(2004)

《新鄉李大召-仰韶至漢代遺址發掘報告》(2006)

《新鄉老道井墓地》(2011)等。

重視學科交叉的研究與建設

另外,韓國河同志一直重視學科交叉的研究與建設,積極探索新的學科增長點。如科技考古方向培育與發展。作為“十五”“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中國古代文明與考古學”的負責人,組建了大人文學科的學術團隊,經過三年的建設,共出版專著35部,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篇,新增省部級及以上課題1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大項目]3 項 、國家社科基金3項),獲得省部級獎勵7項(一等獎1、二等獎2、三等獎3,夏鼐考古提名獎1項),完成國家自然、社科項目4項。

在三個研究層次上有所突破

這些成果主要在三個研究層次上有所突破,一是考古新發現;二是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科技考古);三是中原文明的研究與發展。這些研究都是建立於兩個博士點和九個碩士點(含文傳學院兩個和物理工程學院一個)的基礎之上,橫跨了三至四個一級學科,從而為新興交叉學科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多個二級學科的互動發展。

曹操高陵相關專家名錄

自2009年12月27日曹操墓被認定之後,關於曹操墓真假的質疑聲一波接一波,且一浪高過一浪。20餘名“反曹派”相關人士齊聚蘇州召開“三國全國高層論壇”,共同聲討曹操墓造假系“河南版周老虎”,並發出聲音,要求中國國家文物局取消曹操墓 “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資格。
尚金山| 梁滿倉| 汪宏華| 倪方六| 閆沛東| 白雲翔| 李路平| 林奎成| 黃震雲| 張國安[河南師範大學教 | 胡覺照| 劉慶柱| 郝本性| 韓國河| 潘偉斌| 袁濟喜| 高蒙河| 李梅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