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肉芽腫

面部肉芽腫

面部肉芽腫(Granuloma faciale)1945年由Nigley首先報告。又名面部嗜酸性肉芽腫,是一種少見的良性、慢性皮膚病,常見於面部。

基本信息

病因

病因不清,可能與日光照射有關。也有報導γ-干擾素可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皮損為一個或多個紅褐色或紫紅色斑塊,斑塊直徑可達數厘米,除毛囊口擴張外,皮損表面正常,好發於、前額部,少數還可發生於面部以外的部位如前臂、頸、胸。不侵犯內臟,可自行緩解。
好發於中年男性,為單個或多個結節、斑塊,柔軟,紅色或紫紅色,中央可凹陷形成蝶形或環狀皮損,表面可見擴張的毛囊口和毛細血管,不破潰或結痂,一般無自覺症狀。日光照射可使皮損加重,顏色變黑。本病呈慢性經過,可數月或數年不愈。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皮損特點,組織病理特徵性即可診斷。

本病應與持久性隆起性紅斑鑑別。本病有表皮下無浸潤帶,浸潤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而持久性隆起性紅斑浸潤中幾乎無嗜酸性粒細胞,亦不出現無浸潤帶。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緻密多形性浸潤主要位於真皮上部,在某些部位還可伸向真皮深部,甚至皮下組織。浸潤不侵犯表皮或毛皮脂腺附屬檔案,並由狹窄的正常膠原境界帶將表皮與浸潤分開為本病的組織病理特點。多形性浸潤大部由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組成。經常有些嗜中性粒細胞核發生碎裂,形成核塵許多毛細血管擴張,血管壁內及其周圍顯示強嗜酸性纖維蛋白樣物質,可見少數紅細胞外滲。

治療

治療技術

1.PUVA對部分患者有效。

2.雷射可選用氬離子雷射、CO2雷射、585nm脈衝染料雷射。

3.放療療效不肯定。

藥物治療

本病頑固,對治療反應多不敏感。可試用下列方法:

1.皮損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選擇甲潑尼松龍或曲安奈德皮損內注射,推薦為一線治療方法。

2.冷凍治療與皮損內注射糖皮質激素聯合常有效。

3.局部外塗糖皮質激素製劑部分患者有效。

4.皮損內注射金製劑有報導獲得療效。

5.其他藥物包括口服鉍劑、氨苯碸、氯苯吩嗪、氯喹、異煙肼、亞砷酸鉀、β-氨基苯酸、鈣化醇秋水仙鹼等。

手術治療

包括手術切除、磨削術。適用於孤立的小皮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