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希伯來語 פלשתים, plishtim)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非利士人的起源引起許多學者的爭議,現代考古學認為與希臘大陸的邁錫尼文化有著早期的文化聯結。在非利士人留下任何文字資料之前已採用迦南當地的文化和語言,非利士語的辭彙中有許多證據證明其起源於印歐語系。

基本信息

簡介

從十世紀開始,非利士人就很顯著地在地中海東南岸的一塊平原上落戶。他們有五個大城,就是迦薩(Gasa)、迦特(Gath)、亞實基倫(Ashkelon)、亞實突(Ashdod)和以革倫(Ekron)。(圖四)參孫跟非利士人的爭戰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後,他們一直都是以色列人的大敵,在非利士人最強之時,曾入侵到伯珊、基利波山、密抹等地。
從出埃及的記載,非利士人並不是迦南地的原住民。那么,他們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根據創世記十:14說:“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麥西生。。。迦斯路希人、迦斐托人;從迦斐托出來的有非利士人。(英文聖經是..Casluhim(fromwhichcamethePhilistines)andCaphtorim)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經跟非利士人打交道(創二十一:32、34,二十六:1、18),但他們只是曇花一現,在迦南地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地位。但在士師記,我們就看到他們已經成為以色列人的死敵。從聖經以外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古埃及是第一個跟非利士人打交道的國家。蘭塞II(RamessesII,1279-1212BC)和他兒子Merneptah兩個法老在任期間,就曾跟他們打過戰。埃及稱他們為“海上之民”(TheSeaPeople)。他們似乎源自愛琴海地區,乘船侵入埃及尼羅河畔、地中海沿岸的赫人(Hittites,在土耳其)地區、Carchemish、Cyprus(塞埔魯士),和迦南地。出沒的時間大約在銅器時代後期(1400-1200BC)和鐵器時代前期(1200-1150BC),剛好是聖經的士師記時代。在埃及蘭塞III(RamessesIII)當法老的時候,他就曾在1175BC與非利士人大戰,並殺死近12000名士兵。在埃及的壁畫上,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非利士人兵士的模樣,他們頭戴羽毛狀的頭飾,手持長矛和錐形的劍,以及一個圓盾。
埃及人把俘虜的非利士人遷徙至迦南地的西南,那裡也是非利士人落戶之地。從出土的物件,特別是陶器(圖二),我們可以看到非利士人很快的就融入當地的文化。開始的時候,他們製作的陶器還有過去在愛琴海岸時的特色,但以後發掘的陶器就漸漸自成一格。圖一所示是一副在Bethshean發現的非利士人的土製人像棺材,很像埃及人的木乃伊。
撒上十三:19-20“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從這節經文可知,非利士人是精通鐵器製作的,是他們引進了冶鐵技術和大量的鐵器到迦南地。
非利士人不斷的攪擾以色列人,一直到撒下八:1,我們才看到大衛王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但在大衛王國分裂之後,非利士人又重新抬頭。在摩一:6-8,先知預言他們“所余剩的必都滅亡。”經過了亞述帝國的統治後,歷史上“非利士”的名字就不再出現了。主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提到迦南地西南部分的住民時,他說那裡住的是阿拉伯人(Arabians),可見非利士人已經被取代了。
從1996年開始,在Dr.ArenM.Maeir(InstituteofArchaeology,BarIlanUniversity)的率領下,考古學家們在非利士地的迦特(Gath)土丘,Telles-Safi進行挖掘,收穫頗多。挖掘顯示,在主前八世紀左右,此城受到極大的破壞,跟聖經王下十二:18“那時,亞蘭王哈薛(Hazael)上來攻打迦特,攻取了。。。)的記載很吻合。在土丘周圍,還發現攻城時敵軍所挖掘的壕溝(trenches),研究工作還在進行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石頭還會對我們說話。
嚴格說來,現在的“巴勒斯坦人”(Palestinian)並不是過去的非利士人(Philistian)。他們跟以色列人的恩恩怨怨,大概要等到主再來的時候,才能獲得解決。

語源學

英語的非利士人一詞來源於古法語“Philistin”,法語又來源於拉丁語“Philistinus”,拉丁語又來源於希臘語“Philistinoi”,希臘語又來源於希伯來語“P'lishtim”,見撒母耳記上17章26、36節,撒母耳記下1:20節;士師記14章3節,“peopleofP'lesheth”("Philistia");比較:阿卡德語:“Palastu”,埃及語“Palusata”;這個詞可能是這個民族的自稱
聖經學者通常將這個詞追溯到其閃族根源“p-l-sh”(希伯來語:פלש‎),意為“分開,經歷,蜂擁而來,覆蓋或侵略”,
瓊斯認為非利士人這個名稱是希臘語“phylehistia”的變體(“爐邊的部落”,愛奧尼亞拼法為“hestia”)

歷史

如果非利士人被確定為“海上民族”之一(見下述“起源”部分),那占領迦南發生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期間(前1180年代—前1150年代)。可能是他們的海洋知識使得他們對於腓尼基人非常重要。
在埃及,有一個稱為“Peleset”(或“prst”)的民族,通常認為他們就是非利士人,出現在拉美西斯三世的題字MedinetHabu中
非利士人征服了沿著迦南西南部沿海帶狀地區的5座城市:加沙、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和迦特,那裡直到埃及第十九王朝結束(結束於公元前1185年)都屬於埃及。聖經中參孫、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故事都涉及了大量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衝突。非利士人長期壟斷了鍛造鐵的技術(他們可能在征服安納托利亞期間獲得),聖經中描寫的歌利亞的裝甲就是利用了這些鍛造鐵的技術。
這些部落組成強有力的同盟,抵抗希伯來人的頻繁侵入。這2個民族之間進行著幾乎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公元前732年,非利士人被亞述的Tiglath-PileserIII征服,喪失獨立,此後的歷次反叛均被鎮壓。最終,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猶大王國和整個敘利亞,前非利士人城市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時期以後,非利士人就很少出現。不過,以西結書25章16節、撒迦利亞書9章6節和IMacabees3還提到了非利士人,表明他們在巴比倫征服之後仍然作為一個民族存在。最後,非利士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所有痕跡都消失了。後來這些城市先後處於波斯帝國、猶太人(Hasmonean王國)、希臘(塞琉古王朝)、羅馬帝國等帝國的控制之下。
“巴勒斯坦”的名稱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見巴勒斯坦歷史。

起源

大多數學者都同意,非利士人並非巴勒斯坦地區的土著。聖經中大約有250處涉及到非利士人或非利士地,並再三說到他們是“未受割禮的”,與閃族不同,例如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後遭遇的迦南人(撒母耳記上17章26、36節,撒母耳記下1章20節,士師記14:3)。
有人認為非利士人是偉大的海軍同盟“海上民族”的一部分,在公元前12世紀初,他們從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島嶼的家鄉來到地中海海岸,在埃及第十九王朝後期一再攻擊埃及。儘管拉美西斯三世最終擊退了他們,但是他又重新安置了他們,重建起迦南的沿海城鎮。
PapyrusHarrisI詳細敘述了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的成就。他簡短地敘述了8年戰役的成果,戰敗了海上民族。拉美西斯將俘虜的海上民族帶回埃及,他“將他們安置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要塞。我對他們所有人徵稅,每年從倉庫和穀倉收取衣服和糧食。”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這些要塞就是迦南南部的防禦城鎮,並且最終成為非利士人的5座城市(Pentapolis)(Redford1992,p.289)。IsraelFinkelstein認為非利士人城市遭到洗劫25-50年後,又被非利士人收復。很可能在這期間的初期,非利士人居住在埃及,直到拉美西斯三世統治的衰落的後期,他們才被允許回到非利士地。

考古學

通過在亞實突、亞實基倫、以革倫和Telles-Safi(可能就是迦特)的考古發掘,弄清了邁錫尼文明與非利士文明之間的聯繫,5座非利士人城市中的4座位於迦南。第5座城市是加沙。特別顯著的是,早期的非利士人陶器,就是愛琴海邁錫尼青銅文化陶器的當地版本,用褐色或黑色進行裝飾。後來在鐵器時代發展為獨特的非利士陶器,用黑色或紅色裝飾。特別讓人感興趣的是一個結構精良的大型建築,面積有240平方米,在以革倫發現的。牆很厚,足以支撐第二層。由精緻的入口進入一個大廳,一部分被一排圓柱支撐的屋頂所覆蓋。在大廳的地板上有鋪著鵝卵石的圓形爐子,如同典型的邁錫尼中央大廳。有一個發現是3個小青銅輪子和8個輪輻,這樣的輪子在這一時期的愛琴海地區用作攜帶型的祭台,因此可以假定該建築是用於宗教儀式。進一步的證據是關於以革倫的碑刻PYGN或PYTN,有人認為是指古代邁錫尼一位女神的稱號“Potnia”。在亞實基倫、以革倫和迦特的發掘找到了狗和豬的骨骼,顯示它們是被屠宰的,意味著這些動物是居民的食物構成的一部分。

非利士語

有一些證據支持非利士人起源於印歐語系的民族的假設。聖經中許多與非利士人有關的詞語都不是閃族的。

聖經記載

希伯來的傳統記載在創世紀10章14節,那裡說到,“非利士人”(פְּלִשְׁתִּים,/pəlištim/)出自於“迦斯路希人”(פַּתְרֻסִים),而“迦斯路希人”又源於含的兒子麥西(מִצְרַיִם,埃及)。當以色列人定居在猶大高地時,非利士人居住在地中海東部海岸的“Pelesheth”(希伯來語:פְּלֶשֶׁת,/pəléšet/or/pəlášet)。聖經中提到在更早的時期,如在亞伯拉罕或以撒的時代(創世紀21:32-34),非利士人就住在這一地區。在《阿摩司書》中,說到非利士人起源於迦斐託:“耶和華說,以色列人哪,我豈不看你們如古實人么?我豈不是領以色列人從埃及地上來,領非利士人從迦斐託出來,領亞蘭人從吉珥出來么?”

其他用法

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英國作家有時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稱為“非利士人”。這顯然並非由於相信他們與古代非利士人的聯繫,而只是反映過去認為“非利士人”就是“巴勒斯坦土著”的傳統觀點。巴勒斯坦在阿拉伯語中稱為“فلسطين‎”,讀作“Falasṭīn”,源於拉丁語“Palaestina”。

參考文獻

^EtymologyOnline^Jastrow,Marcus.ADictionaryoftheTargumim,theTalmudBabliandYerushalmi,andtheMidrashicLiterature.NewYork:JudaicaPress,1989.,p.1185^plš(html).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FourthEdition:AppendixIISemiticRoots(2008年9月24日).於2008年1月2日查閱.^Jones,A.1972.ThePhilistinesandtheHearth:TheirJourneytotheLevant.JournalofNearEasternStudies31:343–50}}^TextsfromtheMedinetHabuTemplewithReferencetotheSeaPeoples^Easton'sBibleDictionary,1897^阿摩司書9章7節^耶利米書47章4節非利士人-參考書目TrudeKrakauerDothan.1982.ThePhilistinesandTheirMaterialCulture.Jerusalem:IsraelExplorationSocietyDothan,TrudeKrakauer,MosheDothan.1992.PeopleoftheSea:TheSearchforthePhilistines.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CarlEhrlichS.1996.ThePhilistinesinTransition:AHistoryfromca.1000–730B.C.E.Studiesin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AncientNearEast10,ser.eds.BaruchHalpern,andManfredHermannEmilWeippert.Leiden:E.J.BrillSeymourGitin,AmihaiMazar,EphraimStern,eds.1998.MediterraneanPeoplesinTransition:ThirteenthtoEarlyTenthCenturiesBCE.Jerusalem:IsraelExplorationSocietyArenM.Maeir2005.Philister-Keramik.Pp.528–36in"ReallexikonderAssyriologieundvorderasiatischenArchäologie",Band14.Berlin:W.deGruyter.EliezerOrenD.,ed.2000.TheSeaPeoplesandTheirWorld:AReassessment.UniversityMuseumMonograph108.Philadelphia: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MuseumofArchaeologyandAnthropologyDonaldBruceRedford.1992.Egypt,Canaan,andIsraelinAncientTime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ClaudeVandersleyen,"Keftiu:acautionarynote,"OxfordJournalofArchaeology22/21,2003,209-212.GeorgeE.MendenhallTheTenthGeneration:TheOriginsoftheBiblicalTradition,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3.ISB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