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姓

靖君亮:(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靖宣:(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靖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靖姓靖[靖,讀音作jìng(ㄐㄧㄥ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公族單靖公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據《廣韻·靜》、《通志·氏族略》等史籍記載:“靖氏,單靖公之後,以謚為氏,一雲,齊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後。”
單靖公,為西周王朝中的著名賢哲,甚受諸侯國人的敬重。
例如,據典籍《國語·周語》中記載:“晉羊舌肸聘於周,發幣於大夫及單靖公。靖公享之,儉而敬,賓禮贈餞,視其上而從之,燕無私,送不過郊,語說<昊天有成命>。單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曰:‘異哉!吾聞之曰:一姓不再興。今周其興乎!其有單子也。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語說<昊天有成命>,<頌>之盛德也。其詩曰:其類維何?室家之壼。君子萬年,永錫祚胤。’類也者,不忝前哲之謂也。壼也者,廣裕民人之謂也。萬年也者,令聞不忘之謂也。胤也者,子孫蕃育之謂也。單子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謂不忝前哲矣。膺保明德,以佐王室,可謂廣裕民人矣。若能類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譽蕃育之祚,則單子必當之矣。單若有闕,必茲君之子孫實續之,不出於他矣。”
叔向論單靖公一節文字頗長,而結構極為嚴整:以“昔史佚有言曰”、“且其語說《昊天有成命》”、“《詩》曰”,引了三段議論,每段議論結構又完全一致。
顯然,叔向本要論單靖公,卻先引其《大雅·既醉》四句,且隨文而釋,罩向了單靖公之德。叔向對單靖公引用的詩句逐字逐句作了解釋,以解周有單靖公,有文王、武王之志,周必興盛。後來叔向對其詩句的解釋,還被漢朝時期著名文豪毛亨所採用。
單靖公逝世後,西周王朝賜其諡號為“靖”,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靖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陳厲公之子敬仲之後靖郭君,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春秋時期,陳敬仲逃到齊國之後,齊桓公安置了他,並賜其田地居邑,他指田為姓,以謝齊公。數代之後,田氏族人“以田代姜”,把持了齊國,史稱齊田氏之族。
靖郭君,即田嬰,是齊威王之子,封於薛地。他喜歡養士,門下有眾多門客,在戰國時期的政治舞台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在著名典籍《戰國策》中有記載:“靖郭君將城薛,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於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盪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奚以薛為?夫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君曰:‘善。’乃輟城薛。”
用白話解釋,就是:
靖郭君田嬰準備在封地薛修築城防工事,因為這樣會引起齊國君王的猜疑,於是有不少門客去諫阻他。
田嬰一意孤行,吩咐傳達人員不要為勸諫的門客通報。
有個門客請求謁見田嬰,他保證說:“我只說三個字就走,要是多一個字,願意領受烹殺之刑。”
田嬰感到好奇,便接見了他。
那門客快步走到田嬰跟前,說:“海大魚。”然後轉身就走。
田嬰莫名其妙,趕忙問:“先生還有要說的話吧?”
門客說:“我可不敢拿性命當兒戲!”
田嬰說:“不礙事的,先生請講!”
那門客這才回答道:“您沒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魚網、釣鉤都對它無能為力。但一旦大魚因為得意忘形而離開了水,那么螻蟻也能隨意擺布它。以此相比,齊國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您永遠擁有齊國,要薛城有什麼用呢?但您如果失去了齊國,即使將薛城的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又有什麼作用呢?”
田嬰恍然大悟,稱讚說:“對。”於是停止了築城之事。
靖郭君田嬰的後裔子孫中,有孟嘗君,還有以其諡號“靖郭”為姓氏者,稱靖郭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靖氏、郭氏。
另外,在清朝初年,有一支陳敬仲的敬氏後裔在清朝初期,因不滿清朝的統治,將敬氏改為靜氏,“靜”字從右往左念為“爭-青”,意在征伐清朝之意。而又有一支敬氏族人則在清朝初期,為取悅滿清王朝,改姓為靖氏,“靖”字從左往右念為“立-青”,意在擁立清朝之意。兩支敬氏族人因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徹底分道揚鑣,故現在出自敬氏的有靜氏和靖氏兩個姓氏,卻都源於陳氏。
註:另有一說,在清朝初期山東有兄弟兩人,一人精文,一人通武。習文者被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大帝)賜靜氏,習武者則被賜靖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古女真族景佳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景佳氏,亦稱靖佳氏,滿語為Ginggiya Hala,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後改漢字單姓為靖氏、景氏。
迄今為止,《紅樓夢》已經發現的脂批抄本共有十二種,其中甲戌(公元1754年)本、己卯(公元1759年)本、庚辰(公元1760年)本、有正(戚序)本和脂稿本等五種已有影印本行世;甲辰(公元1784年)本、蒙府本、南圖本、吳(曉鈴)藏本和鄭(振鐸)藏本等五種均保存在國內。脂亞本雖流落國外,但有翔實的記錄文字可以稽考;唯獨在南京靖家發現的靖本猶如曇花一現,鏇即迷失,至今還是有名無實,成為紅學史上又一個未解之謎。
“靖藏本”當年的藏書人叫靖應鵾,為滿洲旗人,祖籍遼陽。靖氏祖先於清初入關,清乾、嘉時期從北京遷到揚州,後來家境敗落,清末又從揚州遷到南京。靖本《紅樓夢》在靖家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然而幾代人當時不懂得書的價值,從來沒有重視過它。
1959年夏天,毛國瑤在靖家閣樓上發現了這本《紅樓夢》,借閱並摘抄了150條批語。幾個月之後,他就將抄本還給靖家了。1964年的一天,毛國瑤看見《文學評論》俞平伯的文章,便致函俞平伯,告以“靖藏本”情況。俞平伯興奮異常,便去信靖應鵾之子靖寬榮求見其書,毛國瑤亦去靖家詢問這部《紅樓夢》抄本,卻已經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其抄本的失落時間大概在特定情況下的1959~1964年之間。
二.遷徙分布: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靖氏後裔主要分布於陝、甘、豫等地。
今山東省的臨沭縣、棗莊市靖莊、濟南市、章丘縣,黑龍江省的雞西市、海倫市,湖北省的襄樊市雙溝鎮,河南省的鄭州市、唐河縣靖店、滎陽市、許昌市長葛縣西劉村,天津市的寶坻區,河北省的定州市、保定市、邯鄲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明遠里、徐州市,福建省的廈門市,安徽省的桐柏縣,台灣省的台南市、蓮花縣等地,均有靖氏族人分布。
三.堂號:
明遠堂:滿族靖氏堂號,祖籍遼陽,先祖景佳氏以軍功被清帝賜漢姓“靖”,後因放南遷至揚州,在民國初年從揚州遷來南京浦口,所居住街道取名“明遠里”,即據其堂名而得稱,沿用至今末改。
四.字輩排行:
黑龍江海倫、湖北十堰靖氏字輩:“九朝發有承光明正大忠孝仁義禮賢崇儒治家安邦維祖德厚世緒永昌。”
遼寧瀋陽靖氏字輩:“康開永德稀克玉美大宏曉興”。
五.歷史名人:
靖德玄:(生卒年待考),著名隋朝大臣。
靖君亮:(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靖 延:(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吏。
唐朝時期逕州(今甘肅平涼逕川)別駕,即逕州刺使的輔佐官。
靖長官:(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唐朝顯德末年,進士賈顒於九仙山遇靖長官,其行若奔馬,知其異,拜而求道,取篋中所遺瀋水香焚之。靖長官曰:“此香全類斜光下等六天所種芬陀利華。汝有道骨而俗緣未盡。”因授煉仙丹一粒,以柏子為糧,健康長壽。
靖 嶼:(生卒年待考),著名五代官吏。
靖安民:(生卒年待考),著名金國將領。
靖安民起初隸屬苗道潤部下。苗道潤逝世後,靖安民代領其部眾。
公元1219年,靖安民任中都西路經略使,統領易州以西。
公元1220年,靖安民又權掌元帥左監軍,行中都西路元帥府事。封易水公。管領涿州、易州、安肅、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礬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懽谷、東安寨等地。後晉封易水公。
靖 宣:(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洪武年間撫州道判。
靖 舉:(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弘治年間訓導。
靖希賢:(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正德年間河間縣知縣
靖 洪:(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
朝鴻臚寺卿。
靖四方:(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
明朝永州同知。
靖道謨:(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官吏。
清朝康熙丙戍年間進士。
靖樹森:(公元1921年~1994年)山東長青紙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某師政委。
抗日戰爭時期在長清縣一帶武工隊和縣大隊打游擊(任指導員),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任教導員),在抗美援朝時期轉為鐵道兵。回國後歷任鐵道兵某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58年被授上校軍銜。病逝前在北京總政第一干休所離休。
靖九江:(公元1959年~今)中央某媒體資深記者、編輯部副主任。
靖樹章:(公元1932~今),山東長清人。著名科學種田農民。
張冥鎮紙訪良種研究會理事長,農技師。
1984年6月,他組織了十四個有心科學種田的農民,成立了長清縣張夏鎮紙訪良種研究會,會員現已發展到二百餘人,遍布紙坊周圍二十多個村莊。
十多年來,先後與山東省農科院、北京農業大學、南開大學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承擔試驗項目、引進試種示範新品種兩千六百多個,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適應性強的各種農作物優良品種四十二個進行推廣和更新換代,累計推廣面積達到五萬多畝。累計增產糧食一千多萬公斤。
良種輻射到四川、湖北、江蘇及東北等十幾個省市和地區,在周圍地區,以商品糧價格為民眾兌換良種十一萬多公斤,免費贈送良種一千多公斤,為推廣良種提供技術配套服務,累計進行技術培訓及現場諮詢服務達三萬多人次。
在多年的科技試驗中,他總結積累了二十六萬字的試驗資料,並為科研單位提供了可靠詳實的數據,受到科研單位的好評。研究會先後被評為濟南市十佳農研會、山東省先進農研會。他本人也被評為農民科技狀元,省、市科技致富能手,濟南市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
靖玉斌:(公元1941~今),祖籍河南信陽。著名中共地方黨務工作者。
現任建設銀行信陽地區中心支行黨組書記、行長。
1960年8月畢業於陝西西藏工學院,1960年6月入黨。曾在拉薩市郵電局、拉薩市委組織部、拉薩市城關區等單位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為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邊防作出貢獻”榮譽證書。1992年8月獲高級政工師資格。
靖志遠:(公元1944~今),山東臨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1963年8月參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武威炮兵學校、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
1963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3年8月~1967年6月為炮兵戰士(期間:1965年3月~1967年6月武威炮兵學校學習)。1967年6月~1969年12月任第二炮兵排副排長。1969年12月至1970年11月任第二炮兵排長、副營長。
1970年11月~1985年11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部作訓處參謀、副處長、副團長兼參謀長、支隊長(期間:1981年9月~1983年7月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1985年11月~1993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參謀長、副司令員。
1993年2月~1999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員。1999年2月~2003年1月任第二炮兵參謀長、第二炮兵黨委常委(期間:2001年3月~7月在國防大學正軍職以上幹部培訓班學習)。
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員、第二炮兵黨委副書記。2004年9月19日起任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司令員、第二炮兵黨委副書記。
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2000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04年9月25日晉升上將軍銜。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委員。
靖 傑:(公元1955~今),內蒙古集寧人。著名地方商業人士。
民盟盟員,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名優家電城經理。
1975年在集寧市五金廠參加工作,1979年調市醫院任醫療器械修理技師,1990年兼內蒙古醫療器械冷凍液廠集寧維修經銷部經理,1996年徵集寧名優家電總匯商場及集寧海爾專賣店經理。
靖士俠:山東濟南人。著名醫藥學專家。
1982年1月畢業於山東醫學院藥學系。1987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4年晉升為副主任藥師,2001年晉升為研究員。
畢業至今,一直在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藥劑科工作,執業藥師。中國藥學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藥理學會山東分會、中國醫用微量元素學會、國際微量元素學會會員。被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聘為編審、當代腫瘤雜誌編輯,齊魯腫瘤雜誌編輯。
其主持的課題“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鼻咽癌後程加速超分割放療並用安卡治療研究”達國內領先水平,“多媒體藥物分析套用系統”達國內領先水平。
在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中,承擔了藥物毒理及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在小鼠體內進行了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實驗,專家評議該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
承擔了巴豆抗癌有效成分研製的主要工作,與省中醫藥研究所合作,進行了巴豆霜劑抗癌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敗醬草抗癌成分的研究、宮頸癌康樂膜的研究、癌症晚期鎮痛製劑的研究,以及抗腫瘤藥血藥濃度監測、抗癌藥物新劑型及肺痿合劑抑瘤實驗和藥代動力學的研究。
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四十多篇,全國學術會議交流文章二十餘篇,其中有十篇被評為優秀論文。兩篇分別被韓國國立癌症雜誌,和美國化學文摘雜誌刊登。參加編寫了《乳腺癌研究進展》、《臨床胸部腫瘤學》、《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辭典》,《臨床胸部腫瘤學》被評為優秀書刊,獲省醫科院優秀論文一等獎、科技成果三等獎,聘為齊魯腫瘤雜誌編輯,參加了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大會發言。
創刊了《臨床藥學通訊》課題131碘標記血卟啉衍生物診斷惡性腫瘤的研究,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靖一民:(公元1958~今),曾用筆名少微、立青、知秋等;山東臨沭人。著名現代作家。
1987年畢業於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群文系。臨沂市報社副刊部主任、編輯。中間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當代文學學會、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臨沂市作家協會主席。
自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小說、報告文學、散文、詩歌、論文等形式的文學作品二百餘篇,計一百四十萬字;出版有《黑色的愛》、《輝煌人生》、《風從蒙山來》、《去遠方》、《午夜彗星》、《中外最新奇聞精華》、《涌動的春潮》等書。其中,創作的中篇小說《流不盡的"紅嫂"淚》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中國青年報》、《山東大學報》等報到曾多次發表文章展開爭鳴。
作品還二十餘次獲國家、省、地級文學獎。辭條收入《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人錄》、《中國民間文藝家辭典》、《中國當代青年名人錄》等。
靖衛星:(公元1959~今),河南范縣人。著名骨科醫學專家。
醫學博士。畢業地河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現任職於河南省范縣中醫院業務院長,是香港國際中西醫結合學會高級顧問,香港科學院醫學顧問、香港中醫藥學院、香港世界傳統醫學會等顧問,並被授予純金“千年之交”榮譽勳章等榮譽稱號,香港科學院醫學榮譽博士,美國海外發明家協會會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會員。
長期致力於科技理論研究發明與創造、以頑強的毅力和鍥而不捨的攔精神先後攻克五項課題,取得了豐碩成果。
其發明研製《強力接骨膠囊》、《消栓偏癱復原散》、《骨質增生散》三項新藥於1999年報力國家專利。多年來寫有幾十萬字的醫學資料,發表醫學論文三十餘篇,多次參加國內外、省、市級醫學學術大會,受到專家好評,論文《肝外傷的搶救和治療》均入選香港醫藥出版社,合著《現代外科危重病學》均於1998年入選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其論文《骨質增生散的臨床療效》一文曾獲得中國中西醫學員肩腰、腿痛不術優秀論文獎。
1999年被入錄《世界名人錄》,當代卓越醫家學術研究暨新世紀醫院管理訟壇,被評為“國際醫壇千禧名醫金獎”,並編入《世界卓越華人醫家寶典》,從醫二十餘年來,先後為國內外港台地區數萬患者解除疾患。
靖洪文:(公元1963~今),江蘇常州人。著名岩土工程學科教授、青年學術帶頭人。
博士後,博士生導師,中國礦業大學建工學院副院長。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高校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專測委副主任委員、技術諮詢專家組成員、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礦支護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江蘇省岩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岩土錨固工程協會理事。目前共指導十六名碩士研究生,兩名博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岩石力學與工程、錨桿支護理論與技術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5047046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中國博士後基金、煤炭科學基金及企業委託科研課題三十餘項,其部分項目在1995~2003年分別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一項,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兩項;獲校級優秀教學質量獎多次。
講授本科、研究生課程十門。在《岩石力學工程學報》、《岩土力學》、《河海大學學報》、《中國礦業大學學報》、《國際岩石力學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專著四部,參編教材一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