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葉型重巡洋艦

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使用古鷹型6座20厘米單裝炮的設計,改為使用3座利用機械作裝填的20厘米聯裝炮。 變遷2艘青葉型於1937年(昭和12年)10月開始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近代化改裝。 魚雷於竣工時在中甲板艦內裝備了12門固定式的一二式舷側水上發射管。

青葉型重巡洋艦(あおばがたじゅうじゅんようかん)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同型艦2艘。

建造的背景

原先由日本海軍所建造的古鷹型重巡洋艦,雖然擁有6座20厘米單裝炮,對於外國的巡洋艦有壓到的優勢,但缺點是使用半人手裝填主炮彈,速度較為緩慢。
基於華盛頓裁軍條約,訂立“補助艦艇為排水量1萬噸、主炮最大為20.3厘米以內”的規定,新設計不但需要克服因該規範而引伸出的問題﹐也需要修改“古鷹”的設計以強化火力。青葉型重巡洋艦亦因此而開始建造。

與古鷹型的相違點

由於青葉型的基本設計基本與古鷹型相同,所以很多近似的部分,不過為了強化性能﹐在修改設計後也能看到不少存在差異的地方。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使用古鷹型6座20厘米單裝炮的設計,改為使用3座利用機械作裝填的20厘米聯裝炮。為此,改善了彈藥裝填緩慢的問題後,結果是變相強化了攻擊力。不過另一方面,青葉型出現了古鷹型沒有的主炮散布界過大的問題。在確定從聯裝炮發射的2枚炮彈會相互干擾後,便將兩炮發射的定時加上約0.03秒作為間隔。後來日本海軍內使用聯裝炮塔的艦艇均採用這個方法。再者,古鷹型在後來也換裝了聯裝炮塔。
另外,竣工後開始裝備水上機用的彈射器以圖強化索敵能力。

變遷

2艘青葉型於1937年(昭和12年)10月開始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近代化改裝。所有工程於1940年(昭和15年)10月完成。對比起古鷹型,青葉型的工程規模較小。

主炮

近代化改裝期間,艦上的一號20厘米炮(口征200毫米)全部更改成二號20厘米炮(口徑203毫米)。因此可以使用九一式穿甲彈。

魚雷

於竣工時在中甲板艦內裝備了12門固定式的一二式舷側水上發射管。使用這種裝備的原因是在當時魚雷,仍未擁有能夠抵受到在上甲板發射時必要的強度。在當時的認知,在艦內放置魚雷是十分危險,因此在近代化改裝期間,取代舊設備的2座旋迴式九二式四聯裝發射管一型為設定在上甲板。所使用的魚雷亦更新為16枚九三式魚雷(氧氣魚雷),另外新安裝上次發裝填裝置。在改裝前原為搭載24枚八年式二號魚雷。

高角炮

在竣工後在高角炮上加上的防波盾雖然是臨時性質,但在進行近代化改裝時仍然沒有更換過任可高角炮,2艦在最後也是裝備12厘米單裝高角炮4。

機槍

近代化改裝時,2號煙囪周圍安裝4座25毫米聯裝機槍,、艦橋前方則裝備了2座保式13毫米聯裝機槍。“衣笠”在1942年(昭和17年)戰沒為止一直是維持這個狀態。而“青葉”就像其他艦艇一樣在大戰後半期增備更多的機槍。雖然正確的裝備數到目前仍未十分清楚,但於1944年(昭和19年)12月期間,擁有的機槍數量被推定為25毫米3聯裝9座、同聯裝6座。亦有裝備為數不少其他種類的單裝機槍。

引擎

在近代化改裝期間廢止了2座混燒鍋爐並改造成重油専燒鍋爐。
而引擎的形式,“青葉”為使用三菱柏森式渦輪引擎,而“衣笠”則是搭載布朗柯斯?柯蒂斯式渦輪引擎。

電探(雷達)

從“青葉”在戰後的照片中確認出艦上的前樓裝備了1座21號電探及2座22號電探。之前裝備過的13號電探,由於在1944年10月23日,“青葉”於馬尼拉灣內遭受魚雷擊,該電探被掉下來的天線擊中而損毀,而在戰後的照片內,由於看不到艦上有任何天線,所以有可能在損毀後沒有進行過修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