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無法歸類

青春無法歸類

《青春無法歸類》由柯裕棻所著大塊出版社於20031208出版書籍。

基本信息

作者: 柯裕
ISBN: 9789867600257
出版社: 大塊
出版年: 20031208

內容簡介

我是個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生活在台北。我的朋友也多半如此。
我們人生的困擾很多,多半與婚姻無關。除了憂國憂民之外,我們的困擾大概可以分成三類:體重,工作,錢,或者花錢。
◎本書集結了作者在《聯合報》的專欄《文化胭脂》的多數文章與其他新作,從女性與消費生活的角度提出觀察。本書呈現出一位具現代感的讀書女子對於單身生活的種種意見,或論理或抒情,或反省或嘲諷,或提醒或感動。
◎作者的文字時而犀利潑辣,如:「過了三十歲,一切的起伏都趨於穩定,即使遭逢打擊也不至搥胸頓足,頂多自暴自棄化悲憤為食量,托希望於工作。」
時而清亮颯爽:「如果品酒的規則適用於小孩,那麼,一九六幾年出產的小孩大概都帶了風雨的種子,那幾年世界上發生很多事,發生了許多知名的暴動和示威,那是風起雲湧的年份。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有了惹事生非的能耐。」
時而靈秀深情:「久遠以前,年少氣盛禁不起拋甩的時候,那時候說放手都是隨口說說賭氣罷了,其實真是放不開。這幾年來,也許長了經驗和包容力,對人事漸漸不太有錐心之感,代之的是比較綿密的念天地之悠悠,認為一切皆有定時。」

作者簡介

柯裕棻,彰化人,1968年生於台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寫過幾個專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三少四壯」、聯合報副刊「文化胭脂」、聯合文學「逃逸路線」。29歲時拿過兩個文學獎,不算早。
因為太熱愛自由所以有點散漫。
閱讀是生活里的重要內容,比較喜歡小說。
可以喝點酒,不過更愛喝茶。
喜歡搖滾樂。
對不經意的小事物非常敏感。
恍惚的時候常常閃現奇特的領悟。
從前常常東奔西跑,可是現在非常安土重遷。
如今寫作變成很重要的出路,和世界聯繫的方式。
之類的,等等。
沒有太多其他的事情了。

作品賞析

三十代女子的傷感
柯裕棻曾經替幾個專欄寫稿,此書是她第一本的作品,結集了她對生活的各種觀察。柯裕棻的散文讀起來有她獨特的節奏,有點像詩,有點點傷感,有點點幽默。
她說:「我是個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生活在台北。我的朋友也多半如此。我們人生的困擾很多,多半與婚姻無關。」
還好,困擾和傷感跟單身或婚姻狀況無關.傷感的源頭可能來自金錢、身材、健康...還有流逝了的青春。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可以永遠長不大,青春期好像永遠花不完,成年後,很多好的壞的回憶,總是跟青春期有關.那個時候,大學生沒有參加過抗議遊行,就彷佛沒 有做過真正的大學生似的。在青春期我們終於初嘗到沒有父母管轄的自由,甚么都躍躍欲試,因此不免做出很多現在回想起來臉仍會泛紅的荒唐事。
對於青春--
「因此你說,那個年代好亮,我們曾經有過無限的可能,來改造這個社會。」「因此我說,那年代是拆除是清洗是推翻是掏空是解放,它的光芒犀利如閃電,可是它也重組建構,以一種迅雷的速度和密雲的勢態,嚴嚴地在我們為電光所盲之際進行修補。」
這是作者對自己的青蔥歲月的一種歸納。作者在回憶她的成長期,她是六、七十年代數以億計的「電視兒童」之一,陪著她成長的,是「張俐敏」、「楚留香」,然後她走過了隨身聽的年代,開始買《姊妹》雜誌,再來,她經歷了八九民運,另一邊廂朋友圈子間也發生複雜的愛情關係...
「有人說那個年代是好的,因為它發光它燃燒,它照亮許多黑暗沉寂的畸角...時代會過去,年少青春也會,何況火焰,何況意見。」
對於愛情--
談愛情,自古到今,全世界、全人類都在無休止、熱烈地討論中。在城市中發生的愛情,好像或多或少帶點唏噓,因為人來人往,關係雖未至朝花夕拾,但的確變化萬千。你還記得初戀情人的臉嗎?十秒、三十秒...噢,忘了。
愛情是「不論它之後所伴隨的是怎樣石破天驚的變化,我始終篤信它封存記憶的能力,以及它超越人世鐵則的可能。它力量如此巨大使人在瞬間變心或者一見鍾情,它打破承諾,凌駕道德與規範...它如此無邊,可是我仍相信我可以為它命名。」
在完美和不完的愛情中,無可避免地總會有「殘缺」的存在,作者認為夏目漱石、村上春樹、海明威和費茲傑羅特別喜歡寫這種殘缺。也許只有這樣的愛情,才可使人證明它的確曾存在過。作者對愛情一咬定為「即使它是殘缺,我想那其實就是愛情。我說它是。」
二十歲,我們在試驗生活、讀書、愛情、工作...三十歲,離開青春已好一段日子,可以有足夠「資歷」替上一個十年寫下點心得。
無法分類的,豈只青春,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不清不楚的關口要過。還好,柯裕棻說:「生命對我們留了一手,不再趕盡殺絕」。我們幾經辛苦熬過了殘酷的青春期,希望能再接再厲順利過渡每一個人生的階段,更會玩社會設計給我們的遊戲,但願你我都成為遊戲中的高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