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

靈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
靈川鎮[廣西壯族自治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靈川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境中部,是靈川縣的政治、文化中心,湘桂鐵路、桂黃公路、灕江呈“川”字縱貫全境,面積118平方公里,是廣西商品糧生產基地鄉鎮之一,礦藏有矽酸鹽土、輝銻礦、方解石、石灰石、泥炭等。

(圖)靈川鎮靈川縣靈川鎮縣委大樓

靈川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境中部,為靈川縣城所在地,是靈川縣的政治、文化中心。面積118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委會,124個自然村。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灕江、甘棠江縱橫交錯。靈川鎮連續四年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執行崗位責任制一等獎。


基本概況

靈川鎮是靈川縣的政治、文化中心,湘桂鐵路、桂黃公路、灕江呈“川”字縱貫全境,面積118平方公里,下轄同化

(圖)靈川鎮
村、禾家村、粑粑廠村、莫家村、大面村、雙洲村木馬村民治村靈寶村雙潭村、王家村、甘棠村12個村委會,124個自然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7.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萬人,有耕地2912公頃,旱地333公頃。靈川鎮距桂林市區僅10分鐘車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灕江、甘棠江縱橫交錯,桂海高速公路入口就在離鎮政府2公里處,加上鎮內村級公路,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交通運輸網路,具備了發展各項事業的有利條件。靈川鎮連續四年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執行崗位責任制一等獎。

自然環境

靈川鎮位於縣境中部,為靈川縣城所在地。土地總面積117.91平方公里。靈川鎮下轄12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總人口37205人(12個村委和鎮直單位人口),有耕地面積4.9萬畝。地屬平原丘陵,有灕江、甘棠江匯於三岔尾。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1943.9毫米,無霜期327天。靈川鎮是廣西商品糧生產基地鄉鎮之一,礦藏有矽酸鹽土輝銻礦方解石石灰石泥炭等。

地理位置

(圖)靈川鎮在中國位置 靈川鎮在中國位置
(圖)靈川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位置 靈川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位置

經濟發展

農業是靈川鎮的主要經濟支柱,在靈川鎮的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9年大力推廣旱育稀植和拋秧技術,完成

(圖)靈川鎮
楊梅
種植面積3771公頃,實現總產2291.6萬公斤;完成蔬菜種植面積2359公頃;改造和擴種水果面積133公頃,牲豬出欄40072頭,存欄26254頭;三鳥出籠1318161羽。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面啟動“四路一線”工程,共種下葡萄枇杷楊梅水蜜桃梨子羅漢果板栗草莓等各種名特優水果3010畝。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現已初縣規模,形成了龍頭嶺工業開發區和靈勃路口工業開發小區,主要產品有結晶矽、電石、石灰、水泥紅磚片石等幾十個品種。1999年鄉鎮企業完成營業收入41758萬元,完成工業總產值350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70萬元,新上項目12個,其中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3個。

鄉鎮發展

靈川鎮黨委、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發揮靈川鎮的區位優勢,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

(圖)貫穿靈川鎮的六車道桂黃公路一角
貫穿靈川鎮的六車道桂黃公路一角
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有效地促進了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鄉鎮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農民生活明顯提高,靈川鎮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穩定。榮獲“廣西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原“桂林地區十強鄉鎮”等榮譽稱號,連續十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三個文明”建設一等獎。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771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11535萬元(9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10.01%;工業總產值實現66184萬元,同比增長59.6%;當年實現財政總收入4159.2萬元,比上年增長43.4%,年末實現人均收入3396元,比上年增加443元。

基礎設施

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有了長足的發展,湘桂鐵路、322國道、桂海高速公路、灕江縱貫全境、水、陸、空交通十分便利,村村通公路、通電以及程控電話的開通,為靈川鎮經濟的騰飛提供了有利條件。靈川鎮現有國中3所,在校學生1841人、國小21所,在校人數6106人,中國小教職員2390人。學校的教學秩序明顯好轉,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校的硬體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普九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衛生事業: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45人,病床15張,村級醫務室12個,村級衛生員35人。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村村通廣播,部分村隊安上有線電視,民眾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