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寺[浙江省安吉縣靈峰寺]

靈峰寺[浙江省安吉縣靈峰寺]

靈峰寺位於浙江北部安吉縣城西南白水灣鄉靈峰山(古稱北天目),始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號靈峰院。有一千多年歷史。時吳越王錢鏐游靈峰,流連岩上之美,回杭後,賜靈峰長興匾額,以光山門,並施捨修寺,梵宇一新。宋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為百福講寺,英宗皇帝賜玉璽一方,以鎮山門。清乾隆十二年,更名為靈峰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靈峰寺靈峰寺山門
靈峰寺坐落在安吉縣白水灣鄉靈峰林場林峰山大雄峰。
吳越王錢(謬言字旁換成金)(825—932)重佛尚施,曾兩次遊覽該院,因賜予“靈峰長興”匾額,院容振興。後歷經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日本東拙禪師,於元全正年間(1341—1368)從海路入中國,欲往印度未成,亦留居住持,直至圓寂。明代四大高憎之一的藕益禪師,晚年住持百福院十餘年。當年的靈峰寺僧人多達四五百人,靈峰山古稱北天目,峰巒峻峨,大雄峰氣勢磅礴,山中松竹蒼鬱,曲徑流泉。靈峰寺在群山環抱之中,寺前古樹參天,流水淙淙,森異幽絕。志書稱:“寺因峰建,峰以寺傳,岡巒聳秀,林木深幽。”自清光緒以來,經百餘年變化,寺廟毀壞較多。現尚存靈峰講寺、藏經樓、部分僧舍,以及《明道人智旭碑》、《范公雲碑》、《重建靈峰寺碑》、《靈峰百福講寺碑》等。

景點介紹

靈峰寺靈峰寺大殿
靈峰寺修建時在如鳳山下用粗石塊打成石條台階,鑲嵌為踏步,沿山形拾階而上,約十多米可直達山門。山門坐西向東,兩旁四根通天大柱,建兩層樓閣(看河樓),左右各建一間小閣,共三間。靈峰寺大殿坐西向東,內塑釋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兩旁塑有肖釋月氏佛和彌勒佛各1尊,在側還各塑有9尊羅漢,計18尊。
南北建有廂房,北廂房塑有地藏王菩薩像,兩邊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向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閻君。南廂房為百子宮,內塑三霄娘娘(即瓊霄、碧霄、雲霄)3尊,並有100個泥塑娃娃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寺院內古榆參天,將寺院全部遮蔭。殿閣內有鐵鐘一口,高1.4米,直徑70多公分,重約600餘斤,響聲可傳十餘里,此鍾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門、殿字布局嚴整,雕樑畫棟,起脊臥閣。山下河溝環繞,建有臥橋與古寺相連,形若彩虹。故《皋蘭縣誌·古蹟》稱:靈峰寺“縣治大河以北,以為勝景。”
明崇禎年間(1628年一1644年),靈峰寺遭兵燹焚毀,僅存遺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當地民眾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別重修,嘉慶、道光年間屢有補修,同治年間二次毀於戰亂。光緒時,皋蘭十八堡民眾再次捐資重修。1968年靈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於修建水阜國小。
1978年以後,隨著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經當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關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靈峰寺一部分建築物,其建築風格與繪畫雕刻藝術都超過了原有的風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鄰近的善男信女都到靈峰寺燒香拜佛,祈求平安。靈峰寺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景區建設

靈峰寺靈峰寺遠景
安吉縣政府對靈峰古剎甚為重視,1983年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批准修復開放,該寺現存或新修佛教建築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三聖殿、藏經樓、僧寮、客房等。又有《重建靈峰寺碑》、《明道人智旭碑》、《范公雲碑》、《靈峰百福寺碑記》等四塊碑刻,以及藕益大師靈塔。寺前古樹參天,溪流潺潺;後山竹木茂盛,環境清幽,是信眾修法、香客禮佛的理想勝地。
靈峰寺歷經千載,幾經滄桑,香火仍然延續旺盛。這凝結著廣大信眾對佛教文化的濃厚感情。改革開放以來,靈峰寺迎來了“靈峰重光、宗風重振”的嶄新時期,特別是1992年,縣政府批准修復開放,時任監院則凡法師和現任方丈達緣大和尚多方努力,廣結善緣,募集資金千萬餘元,新建了大雄寶殿、蕅益大師紀念堂等一大批佛教建築,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然一新。
靈峰寺文化悠遠,高僧輩出,是明末清初第一高僧、淨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師的古道場,與靈隱寺有姐妹寺之稱。蕅益大師畢生修行,潛心著述,寫下了《靈峰宗論》、《彌陀要解》等二百多卷,開創佛教天台宗靈峰法派,蜚聲中外,流芳百世,是靈峰寺光照千秋的亮點,也是中華佛教文化的寶貴財富,成為構建和諧安吉的重要元素。
靈峰寺歷經滄桑而生生不息,有其生存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悠久的歷史、眾多的高僧和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及黨的宗教政策的引導是靈峰寺發展的四大動力。的十七大上重申了黨的宗教政策靈峰寺眾僧和當地政府朝著“弘揚蕅益佛學、打造靈峰名寺、服務和諧社會”的目標,努力把蕅益大師的古道場建設成著名的佛教聖地,將靈峰寺打造成環靈峰山休閒度假聖地。同時大德高僧、十方信眾和社會各界能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靈峰寺的建設。

歷史記載

靈峰寺智旭蕅益大師
靈峰寺位於皋蘭縣水阜鄉水阜村西側如鳳山頂,東距定火城(俗稱舊城子)約500米,南臨砂溝,西為水阜後砂溝,北距保定堡(俗稱堡子)約800米。靈峰寺因建在如鳳山頂,民間傳說其神求之靈驗而得名。靈峰寺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為淨土宗祖師道場。歷經千載,高僧輩出,梁有義遴禪師業啟始。宋有仲賢,元有如月,明末有藕益大師創靈峰派,開一代宗風。清鹹豐年間,寺毀於戰亂,片瓦無存。原天台山國清寺住持諦隱大師發大誓願興寺,歷經風霜,八方勸募,不遺餘力,重修大殿、山門、禪堂等。
靈峰寺和國內許多伽藍名剎一樣,經歷了悠久的風雨。據載,東晉鹹和二年(327年),方士葛洪到此煉丹。南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建寺于山上,然當時僅小舍數間。五代十國後周廣順年間(951年),全禪師才增建殿宇,定名“保全禪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賜額“靈峰禪寺”,民間稱為第一靈山,與鄰近的阿玉王寺、天童寺齊名。是崇禎十年(1637年),僧覺明護建寺宇,並易南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僧自聞全面修葺並增建殿堂。康熙四十年(1701年),僧圓常新建鐘樓及山門。鹹豐年間尚存,四方香客仍綿延不絕。
1990年由甬籍僑胞聞儒根先生揖資,在仙靈橋畔建造“靈峰亭”,可謂拉開了“重光靈峰”的帷幕。1992年,寧波市府發文批准修復開放靈峰寺。靈峰寺大小香期甚多,歷來香客如雲。龍其是大香期(農曆四月初一至初十),香客彌山,爭相求得“戒牒”。據載:清道光十年,民國十四年,大香期上山香客竟達萬人之多。靈峰寺重新開放以來,香客遊人逐年遞增,那盛況可謂“香菸和雲務交織,紅燭與日月齊光”。
禪宗靈峰派創始人藕益大師系中國佛教史上著名人物,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振宇,出家剃髮後命名智旭,字藕益,別號“八不道人”,原籍江蘇木瀆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14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剃髮出家,後住晟溪、溫陵、湖州、九華等寺院,但對靈峰寺情有獨鍾。雅愛靈峰人朴景幽,33歲有偈語“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以後三次歸臥靈峰,長達十年之久。清順治十一年(1655年)在靈峰圓寂,弟子奉骨塔於大雄寶殿右側。大師著書甚豐,有《靈峰論》五十多部221卷,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後被奉為淨土宗第九祖師,所開創的靈峰派以及所倡議導的一代宗風,由蒼輝法師繼承發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