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靂-2紅外製導近程空空飛彈

型飛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雷”2號。 1964年11月,飛彈仿製工作 試驗,共發射了19發飛彈,試驗取

1958年 9月,我國從浙江沿海地區獲得外 國空空飛彈的殘骸,並對其進行了 分析、測 試和研究性設計。與此同 時,原蘇聯先後 派出兩批專家來華 索取了有關技術資料和 部分殘骸實 物。不久,原蘇聯在此基礎上 試製成 功了K—13型飛彈,裝於米格—21 上。
1962年,原蘇聯向我國有償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飛彈的技術 資料和樣品。 我國開始仿製K—13 型飛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雷”2號。 1964年11月,飛彈仿製工作 全面 展開。1967年3—7月,進行了定型 試驗,共發射了19發飛彈,試驗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號飛彈定型,投入批量生產。
“霹雷”2號飛彈由紅外自動導 引頭、舵機艙、觸發引信與非觸發引 信、戰鬥部、 火箭發動機及彈翼組 成;鴨式氣動布局,彈頭呈半球型鈍 頭,彈身為細長圓柱形,兩 對三角形 舵面和兩對梯形彈翼呈十字形配 置;飛行速度為2.2馬赫,主要用於 攻擊中 型轟炸機和殲擊轟炸機。
“霹靂”2號飛彈較之“霹靂”1 號飛彈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霹靂”2號導 彈採用紅外被動尋的 制導,載機發射飛彈後即可退出攻 擊,不再跟蹤目標。
性能近似於俄AA-2和美AIM-9B型,已停產。
長2.83m,直徑127mm,翼展0.53m。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
總重85kg,戰鬥部重9kg,速度2.5馬赫,射程3k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