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樹科

露兜樹科

露兜樹科(學名:Pandanaceae),單子葉植物綱檳榔亞綱的一科。喬木或灌木,直立,有時藤本,當具有堅強的氣生根時,即將樹幹舉離地面,此氣生根也可自樹枝發生。葉常螺鏇狀3~4列,集生枝梢,線形,無葉柄,纖維質和革質,有強龍骨凸起,大都沿龍骨和邊緣有小刺。雌雄異株,圓錐花序或成密集的花簇,花被片僅存遺蹟或缺,花序初時為佛焰狀或葉狀苞所包,雄花幾乎難以各個區別開來,雄蕊多數,花絲分離或結合,雌性肉穗花序簡單,雌蕊多個結合成束,或為單個,子房上位。1室,有1至多數的倒生胚珠。果實為聚花果,由多數核果狀或木質果集合而成。有3屬800種,為東半球熱帶產物,也有少數見於亞熱帶,大都在海岸或沼澤地生長。中國有露兜樹屬及藤露兜屬兩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露兜樹露兜樹
常綠喬木,灌本或攀援藤本,稀為草本。莖多呈假二叉式分枝,偶呈扭曲狀,常具氣根。葉狹長,呈帶狀,硬革質,3-4列或螺鏇狀排列,聚生於枝頂;葉緣和背面脊狀凸起的中脈上有銳刺;葉脈平行;葉基具開放的葉鞘,脫落後枝上留有密集的環痕。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腋生或頂生,分枝或否,呈穗狀、頭狀或圓錐狀,有時呈肉穗狀,常為數枚葉狀佛焰苞所包圍,佛焰苞和花序多具香氣;花被缺或呈合生鱗片狀;雄花具1至多枚雄蕊,花絲常上部分離而下部合生成束,每一雄蕊束被認為代表一朵花,花葯直立,基著,2室,縱裂,無退化雌蕊或極少;無退化雄蕊或有不定數的退化雄蕊包圍雌蕊基部;花柱極短或無,柱頭形態多樣;子房上位,1室,每室胚珠1至多粒,胚珠倒生、基生或著生於邊緣胎座上。果實為卵球形或圓柱狀聚花果,由多數核果或核果束組成,或為漿果狀。種子極小,有油質的胚乳和微小的基生胚。x=30。
本科植物雄花界線難以分清,一般認為一雄蕊束為一朵花;又有認為具離生花絲的單個雄蕊即是一朵花。

地理分布

本科共3屬,約800種。我國有2屬,10種,2變種,分布於北緯約16°-25°(西藏南部達北緯28°)之間,東起台灣、福建一帶,南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和西藏等省區邊境線,西達西藏南部熱帶季雨林、雨林帶,北至雲南(騰衝)、貴州(荔波)、廣西(陽朔)、福建(廈門)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台灣有2屬。

生長環境

本科大多數為海岸或沼澤植物,在我國多散生熱帶至南亞熱帶林中,為東半球熱帶特徵植物。廣布於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熱帶地區,少數生長在暖溫帶。

本科兩屬

藤露兜樹屬
雌花有退化雄蕊;分離或合生成束的1室子房內多數胚珠著生在3至多個側膜胎座上;果為漿果狀。
露兜樹屬
雌花無退化雄蕊;分離或合生成束的1室子房內有一個著生於近於基底胎座上的胚珠;果木質或核果狀。

相關類群

黑三棱科Sparganiaceae
香蒲科Typhaceae

經濟價值

露兜樹產廣東、福建等省以及亞洲熱帶其他地區及澳大利亞。葉纖維可編制工藝品,花含芳香油,根含酚類、胺基酸、糖類,花和根藥用,主治腎炎、水腫,葉芽也可清熱解毒,治惡瘡。
為很好的灘涂、海濱綠化樹種,也可作綠籬和盆栽觀賞。

科屬爭議

有不少植物學者將本科和香蒲科、黑三棱科組成露兜樹目(Pandanales),但A.克朗奎斯特將它單獨成一目。

露兜樹科植物

露兜樹科(Pandanaceae),本科共3屬,約800種。我國有2屬,10種,2變種,分布於北緯約16°-25°(西藏南部達北緯28°)之間,大多數為海岸或沼澤植物,在中國多散生熱帶至南亞熱帶林中,為東半球熱帶特徵植物。本科植物雄花界線難以分清,一般認為一雄蕊束為一朵花;又有認為具離生花絲的單個雄蕊即是一朵花。

棕櫚亞綱

棕櫚亞綱草本單子葉植物的一個亞綱,灌木狀,藤本,或喬木狀。本亞綱的花小,排列成緊密的花序,其形態常似佛焰花序,包以佛焰苞。花被常小,排列成兩系列,各由2∼3片瓣狀被片組成。雄蕊是花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葉生於植株基部或聚生於莖項。
棕櫚目棕櫚科
巴拿馬草目巴拿馬草科
露兜樹目露兜樹科
天南星目天南星科浮萍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