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岱珊

霍岱珊

他原是一名攝影記者,因揭開淮河治污達標的大謊言成為全國聞名的"淮河衛士",英國BBC廣播公司對他進行專訪;他辭去公職,獨自走過淮河沿線20多個縣市、自淮河源頭到淮河盡頭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費拍攝了15000多幅有關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花朵拒絕污染 》被全國多家媒體轉載,震驚了全國;受他的影響,他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也成為他手下沒有報酬的"民間環保者"。他就是10年守望一條河、被人們稱為"淮河衛士"。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霍岱珊,1953年出生於河南省沈丘縣,淮河衛士(環保NGO)會長。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霍岱珊在被污染的沙潁河邊拍照 霍岱珊在被污染的沙潁河邊拍照

專業:社會經濟統計學、環境新聞攝影學。經歷:1973年當兵,歷任戰士,代理排長,1978年轉業,在沈丘縣任政府統計員,1996年任北京皮革雜誌副主編、1997年任周口日報攝影記者;2001年創辦民間組織“淮河衛士”,熟悉釀造、食品、皮革、造紙等行業排放三廢的特點和水污染處理工藝,在擔任北京皮革雜誌副主編期間,對河北辛集市、蠡縣、浙江溫州市、河南許昌市、項城市的皮革業進行過企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專題調研;2008年4月份參與中國環保部的環境友好企業(河南部分)的核查驗收。近年獲得“中國民間環保十大優秀人物獎”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獎” 和“麥格賽賽獎”等獎項。

10多年來,霍岱珊以強烈的參與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注淮河水污染問題,為加快淮河水污染治理,代言公眾訴求而上下奔走,奮力鼓呼。他第一個向全國揭露了"淮河十年治污一場夢"的真相和淮河水污染給廣大農民帶來的生態災難。2003年10月創辦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在他的感召下,有1000多名環保志願者加入。建立"淮河水系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推出實施"拯救淮河希望工程",以砥柱中流般的氣魄在淮河流域扛起綠色環保的旗幟。

10多年來,他用盡了20多萬元的家庭積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項環保活動。因辭職沒有了固定收入,現在的生活靠零活維持。在考察中有時遭人毆打,砸壞相機,還有匿名的威脅電話。但他沒有妥協,聲稱“淮河水一日不清,我就一日不停止呼籲。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身後還有幾千萬百姓。”

2003年起,他精選自己拍攝的淮河生態圖片120多幅,製作成105塊展覽板,以"淮河家園的呼喚"為主題,先後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進行了70多次展出。同時舉辦"淮河--兩億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講,客群超過100萬人次,有力地促進了"淮河環保熱"。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三大任務(清潔飲水救助、醫療衛生救助、對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與監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15家污染企業已關閉,救助癌症村已爭取到部分救助資金和項目,為癌症村每家每戶安裝了濾水器,發放了治癌藥品,救助癌症患者200多人。國家根據他反映的情況,決定每年撥款4000萬元為污染區打深水井,第一批打井款已到位,數以萬計的農民喝上了清潔水。

為河南省淮河水系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事跡

上世紀末經濟的快速發展,曾經讓淮河成為我國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霍岱珊,毅然辭去公職專注於淮河環保。

他創辦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義務向淮河兩岸的農民宣傳環保知識,他在全國各地辦圖片展覽和講座,呼籲全社會關心淮河治理工作;他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態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長年監測淮河水質。三十年來,他沿著淮河無數次行走,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數據,為國家治理淮河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在他的努力下,國家在淮河沿岸村莊設立了監測站、建立了民間水污染災害預警機制。在他的監督下,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偷排放的企業被政府關停和整改。在他的奔走下,政府撥專款給污染區域的村莊打了深井、安裝了濾水機……

他用一生保衛淮河,他用一生守望家園。

霍岱珊曾是一名記者,供職於《周口日報》,專事攝影。和環保結緣其實很偶然,1994年7月中旬,他將鏡頭對準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潁河時,層層疊疊的魚屍讓他“手抖”。“本來去拍風光的,而風光不再了,只好拍污染了。”從此,他的鏡頭對向了沙潁河、淮河。

1998年,因“一心不能兩用”,霍岱珊從報社辭職,專事環保。辭職後,他獨自走過了淮河沿線20多個縣市,自淮河源頭到淮河盡頭行程4000多公里;他自費拍攝了15000多幅有關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作品。目的是借影像揭露污染,喚醒民眾,保衛家園。

從2003年開始,他精選自己拍攝的淮河生態圖片120多幅,製作成105塊展板,以“淮河家園的呼喚”為主題,先後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進行了70多次展出。同時舉辦了“淮河——兩億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講,客群超過100萬人次,有力地促進了“淮河環保熱”。霍岱珊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三大任務(清潔飲水救助、醫療衛生救助、對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與監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霍岱珊環保之路逐步走向正軌的背後,卻是家庭的日漸清貧。十多年來,他用盡了20多萬元的家庭積蓄,投入淮河水污染治理的各項環保活動。因為辭職沒有了固定收入,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環保鬥士竟然靠“零活”維持生活。除此之外,在考察中他還多次遭人毆打,被人砸壞相機,甚至還接到匿名的威脅電話,但他沒有妥協:“淮河水一日不清,我就一日不停止呼籲。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身後還有幾千萬百姓”。

因淮河衛士不斷上書,2005年,國家為沈丘縣打深水井46眼,井深150米至400米之間,由此,13萬人喝上清潔水。

環保總局更是將淮河衛士稱為“總局放在淮河的一雙眼睛”。

從記者到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2007年歲末,河南人霍岱珊獲得“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個人獎。和他一同站在領獎台上的,還有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張曉健,央視《新聞調查》記者柴靜,著名導演張藝謀、馮小寧等8個人,霍岱珊是基層民間環保組織中的唯一獲獎者。

這是一次由中宣部、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團中央和國家環保總局等多家單位共同主辦的活動,該獎項也是我國首個由政府頒發的環保人物大獎。

在頒獎現場,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宣讀的頒獎詞是:“10年來,霍岱珊以一個普通公民的力量,推動淮河治理為世人所關注,他對於環境與健康的前瞻式呼籲,也為現實所驗證。他的參與驗證了民間力量能夠成為政府監管的重要補充。”

逼出來的環保志願者

霍岱珊是周口沈丘縣人,他的家就在淮河最大的支流沙潁河畔,他是民間環保組織“淮河衛士”的創辦人。1月30日,忙裡偷閒的霍岱珊坐在記者面前,細說其間酸甜苦辣。

結緣環保在1997年,“淮河水污染問題在1997年之前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關注,當時國家環保總局提出了一個1997年徹底根治淮河的目標。1997年到來時,我很想了解淮河是不是變清了。”霍岱珊說。

霍岱珊說,以前,他家在河邊,夏天常帶著孩子下河洗澡。1990年左右或者更早,沙潁河河水開始變黑變臭,慢慢地就不能下河洗澡了。再往後,死魚死蝦開始成片地漂在河邊。用周口當地方言說,這是“翻塘”了。“我一直關注這個問題。”霍岱珊說。

淮河1997年達標時間點過了,但霍岱珊眼中的淮河卻是黑水、死魚和臭氣。這時候發生了一件讓霍岱珊深受刺激的事情:當時,擔任沈丘縣某基層政府領導職務的倪安民是霍岱珊少年時代的夥伴。倪是個非常有血性的人,為水污染一事多方奔走。有一天,激憤的民眾帶著被污染的淮河水去找他,倪說他知道這事,正在向上級反映,但是百姓不認,非讓他親口嘗嘗污染後的水。倪顯然是被逼急了,當眾喝下了被污染的水,現場的民眾愣住了。

後來,倪安民患癌症去世了,這件事情長久地鬧騰著霍岱珊。直到他決定辭職去做這件事,夜裡才不做噩夢。

說到這裡,霍岱珊哽咽了,或許是他想到了兒時好友。倪的前任也是患食道癌去世的。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倪的這個職位無人敢問津。

辭職去做調查

霍岱珊是攝影記者出身,用鏡頭記錄歷史是他的本能。

今天的霍岱珊頭頂“淮河衛士”的光環,多家媒體稱他是保護淮河第一人,但霍岱珊明確表示他不是第一人,屈指算來,他算是“第三人”。據他回憶,第一個是沈丘人龐逸辛,是個老共產黨員,在發現淮河污染問題後,到處作演講,向有關部門發出呼籲,現在已經去世了。霍岱珊曾經採訪過他,深受他的影響。

第二批關注淮河污染的是當地一批老幹部,他們多在當地人大政協工作,也為淮河水污染問題多方奔走。所以霍岱珊說,他自己是“第三人”。

在霍岱珊看來,當時的問題是,淮河污染嚴重,但是上級部門不了解真相,基層政府和環保部門匯報的情況和事實差距很大。“我想走出一條民間的傳遞信息渠道,把真實情況報告給政府。”霍岱珊說。

1998年3月,霍岱珊開始對淮河全流域進行攝影考察。出發前,他辭去了記者的職務,當時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但他自己卻毅然決然。依靠乘車、徒步以及騎腳踏車,他完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考察報告。考察當中,他遇到了很多原本想不到的新問題。比如,在反映當地水髒水臭水污染問題時,當地百姓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日常吃水難的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時年輕人在外打工、上學時身體正常,但每逢過年或者假期回家後,就開始拉肚子。

霍岱珊的調查表明,不少企業直接排污,一些村民因水污染致病。這些病人絕望的眼神是霍岱珊永遠也無法忘卻的。

才50歲出頭的霍岱珊,頭髮已經因風霜而悄悄變色。

“搞環保這么多年,家裡人支持嗎?”記者問。“不支持”,霍岱珊遲疑了一下,馬上又補充說“但總的來說是支持的”。“一年中總有那么幾次矛盾、幾次風波,因為我搞環保把家裡的錢掏空了,前幾年還接到不少匿名威脅電話。後來我還經歷過照相機被砸,人被打的事,這時,老婆就會提出一些警告:過不下去了,家裡沒錢了,外面人的閒話讓人沒法聽。”霍岱珊說。

有一次辦影展,前一天晚上霍岱珊和家人剛剛吵了一架,第二天一大早就一個人倔強地拉著東西出去了。當他爬到電線桿上綑紮鐵絲時,突然感覺到腳下好像有人,低頭一看,原來妻子和兒子不知道什麼時候也來到了現場。大家都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幹活。

那次影展讓霍岱珊終生難忘:下午天快黑了,下起了小雨,當他準備撤展時,一些觀展的人不讓撤:“我們正在看,你撤啥呢?”一些人看過影展後,回家專程叫來孩子看。

這讓霍岱珊很感動,他覺得這是對他辛苦努力的承認。霍岱珊說,本想這個事兩三年就幹完了,沒想到越深入了解,事情越複雜,一晃竟然幹了十幾年。

霍岱珊有兩個兒子,一個在東莞打工,做美術設計,另一個在鄭州做平面設計,兩個人幹得都還不錯。但是,因為缺人手,霍岱珊最終讓兩個孩子都回到自己的身邊,成了志願者。大孩子已經29歲了,還沒有結婚。說到這裡,他的聲音開始變低。在一個小縣城裡,29歲不結婚的人並不多。

在霍岱珊看來,中國民間組織子承父業或者“環保全家福”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家庭成員,即使他不太願意,或者不太贊成,也要跟著跑前跑後。“因為我太累了,太需要人手了。”這時候,霍岱珊的話語中似乎有些疲憊,“孩子非常明白,在和我一起默默承受壓力。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是沒辦法的事。”

國家放在淮河的一雙眼

霍岱珊目前主要進行的項目叫做“拯救淮河希望工程”,霍總結為:說兩句話:向政府說實話,為老百姓說公道話;三大任務:對淮河水污染源進行長期監測,對排污口進行長期的跟蹤監督,對污染嚴重的地區實施清潔飲水救助和醫療衛生救助;四項訴求:求證、求助、求變、求解。

霍岱珊認為:“環境怎樣變,我們自身其實是改變不了的。”國家環保總局曾提出一個“深度參與”的思路,就是利用公民知情權和參與權,改變環境惡化趨勢。他所理解的民間組織的功能,就是他們利用自己長期在一線的優勢,及時地發現問題然後反映給國家。

霍岱珊發動周圍民眾和志願者,基本上可以實現全天候監控。根據情節程度,分別採用和企業打招呼,向環保部門報告等多種手段。霍岱珊個人就曾站在排污現場和國家環保總局“環保直通車”打電話報告情況,國家環保總局稱霍岱珊是他們“放在淮河的一雙眼睛”。

從2004年開始,霍岱珊的工作範圍從清潔飲水擴大到醫療衛生救助,3年多共募集藥物100多萬元,累計救助患者200多名。在2006年,這個範圍擴大到兒童。他們曾經救助過一個名叫王會美的女童,她是一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在救助下去上海做了手術,很成功,現在正常學習,去年還得了獎學金。她的故事後來上了CCTV《新聞調查》,救助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2007年全年霍岱珊他們救助了17個需要救助的孩子,範圍已經開始擴大了,如果以後政府部門能夠介入,救助的範圍可能會十倍地增加。

我是一個行動者

“我不是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動者。我注重於環境的改變,努力把一切不可能改變為可能。”這是霍岱珊對自己的評價。

蓮花味素的改變被霍岱珊視為一個成功的範例:蓮花味素曾因污染問題飽受詬病。但是現在,蓮花味素確立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從污水中提煉出複合肥等有用的東西,實實在在地得到了好處。“最多時蓮花味素曾經有87眼深水井同時取水,現在只剩下7個;以前他們每天排放12萬噸廢水,現在只有1.2萬噸了,最終要實現零排放。”霍岱珊說。

“在法律許可的框架內,採取合法的環境保護活動。我認為我很溫和,但有人還是認為我是一個鬥士。”霍岱珊說。

霍岱珊說他們下一步準備擴大“蓮花模式”,即公眾監督和信息公開。他們現在已經建立了從漯河到安徽阜陽的淮河生態監測保護站,一旦哪個地方出了問題,他們會在幾十分鐘內收到訊息。“淮河衛士”的志願者目前有1000多人,涵蓋農民、社會學者等多個階層,這個不斷擴大的環保大軍讓霍岱珊感到非常欣慰。

霍岱珊希望現在“蓮花模式”能擴大,直至最後變成“沙潁河模式”,如果沙潁河最終能變清,以後整個淮河流域都可以複製這種辦法,那就變成了“淮河模式”,這應該是他的終極理想。

霍岱珊說,無論未來怎樣,他們對淮河排污口的監督監控是始終不會放棄的,接下來最想做的,就是清潔飲水工程和醫療衛生救助。

但打了深水井,霍岱珊依然不無憂慮:“到處都是深水井,地下已經打成蜂窩煤了,我們現在吃的其實是寒武紀、白堊紀的水,我們這一代人吃完了,子孫後代吃什麼?超采之後還會導致地面沉降和地質斷裂問題……”

他曾經戴著防毒面具去拍照,去收集岸邊土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