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通寺

雲通寺

雲通寺位於太行山東麓淺山區,河北省臨城縣城東南方向北盤石村,國家2A級生態旅遊區邢台市交通局豐樂園內。寺後遠山千嶺競秀,門前近水泜河東流,周圍果木塞川,林木蔽坡,紅牆金頂猶如海市蜃樓在綠海碧波之上浮現。置身寺中,梳風沐翠,目送白雲悠悠,耳聞山泉淙淙,呼吸清香空氣,人不由生出塵之想。雲通寺原名同果寺,據《臨城縣誌〉記載,肇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唐朝末年,唐武宗“會昌法難”時遭廢。明憲宗成化十一年重建,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再修。一度僧徒眾多,香火興盛。後屢遭天災兵禍,幾興幾廢,終被歷史煙塵湮沒。

基本信息

簡介

雲通寺雲通寺
雲通寺位於太行山東麓淺山區,河北省臨城縣城東南方向北盤石村,國家2A級生態旅遊區邢台市交通局豐樂園內。寺後遠山千嶺競秀,門前近水泜河東流,周圍果木塞川,林木蔽坡,紅牆金頂猶如海市蜃樓在綠海碧波之上浮現。置身寺中,梳風沐翠,目送白雲悠悠,耳聞山泉淙淙,呼吸清香空氣,人不由生出塵之想。
雲通寺原名同果寺,據《臨城縣誌〉記載,肇建於唐玄宗開元十三年,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唐朝末年,唐武宗“會昌法難”時遭廢。明憲宗成化十一年重建,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再修。一度僧徒眾多,香火興盛。後屢遭天災兵禍,幾興幾廢,終被歷史煙塵湮沒。
公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一高僧雲遊臨城,途經盤石崗,忽見路北一里之遙瑞氣氤氳,祥光閃爍,遂駐足環視神望,見這裡雖無峻岭深壑,但山脈水勢藏鋒聚氣,乃建寺築剎之善地,揣疑此地歷史上必有僧寺禪院。後經佛教管理部門批准,以僧建、僧住、僧管方式在同果寺遺址附近重建新剎,並有高僧更名為雲通寺。適時,邢台市交通局公路處豐樂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已對周圍山場進行了開發,昔日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樹成蔭、果實纍纍的花果山。應周邊佛教信眾之要求和開發旅遊資源之需要,將已經開發成林的寺廟遺址割愛出來,供重建寺院之用。
雲通寺在各位功德主、佛門眾弟子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於2006年5月奠基動工,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大和尚精心謀劃和領建,仿明代寺院建築風格興建,歷時一年零四個月,於2007年10月竣工。當月29日(農曆2007年9月19日),在駐寺方丈淨慧大和尚的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雲通寺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儀式。
雲通寺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為傳統的漢傳佛教寺院布局,以中軸線上的建築為主體,兩側建築均衡對稱布置,寺院殿堂矗立在半山高台上,從山下沿石橋穿過荷花塘、放生池,拾級而上,步十米之遙,莊重闊朗的山門,便突現在眼前。
山門和天王殿為一體。踏進山門便是天王殿。穿過天王殿就來到主殿院落,東鐘樓、西鼓樓對稱而建。左右兩廂並列廡、殿。建在中央高台上的大雄寶殿拔地而起,氣勢雄偉,雲蒸霞蔚,給人以莊嚴、壯美之感。大雄寶殿後院兩座法堂分建兩側,北面院牆緊靠一座突兀而起的山包,曲徑蜿蜒,林木繁茂,使整個寺院形成倚山臨水、建築對稱的傳統格局。
寺院東側是僧眾生活起居區域,方丈院,香積廚、齋堂等建築秩序整齊,自成院落,各有月亮門與主院相通。
總覽整個寺院,建築規模、佛像規格、生態環境堪稱全省一流。據《臨城縣誌》記載,臨城歷史上有佛教寺院近三十處,但都蕩然無存。雲通寺的重建開臨城古寺恢復擴建之先河,也填補了臨城縣沒有載冊寺院之空白。
雲通寺雖地處山區,但交通十分便利,西距臨城縣城五公里,南距邢台市五十公里,北距省會石家莊七十公里,寺前省道南郝線東向三公里與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相連,西向三十公里與平涉縣相接,相去國家級風景區崆山白雲洞11公里。四方佛教信眾、賓客遊人到雲通寺禮佛敬香,遊覽觀光,非常方便。倘若有緣,你到雲通寺來,一定能夠帶回佛家的吉祥和智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