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落屯懸棺

雲落屯懸棺

松桃縣城西南面的雲落屯公園後側,有一面長,高近50米的紅色石壁聳立在松江岸邊,石壁上分布著數十個長方形壁龕和百餘個小方孔,這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落屯懸棺葬遺址。

民間傳說

在松桃民間,流傳者這樣一個優美的故事:一天夜晚,神仙天靈相公乘坐一匹神駿自梵淨山飲宴歸來,神駿賓士力乏,行至松江河畔,即伏地喘息。天靈相公小憩片刻,正欲揮鞭起程,不意雄雞報曉,東方發白,神駿受旭日金光照射,緊閉雙目,收攏四蹄,竟化著一方巨石。天靈相公無可奈何,遂將予中馬鞭化著一朵祥雲,快怏而去。神奇的傳說,為雲落屯平添了幾分迷人的情趣。雲落屯南端,山勢險峻,峭壁如削,碧綠如帶的松江河沿山腳蜿蜒而下。在百十米高的絕壁臨河的山崖上,有數十個方形壁龕和若干個小石孔。

雲落屯懸棺 雲落屯懸棺

每逢驕陽當空,照耀絕壁時,人們隔江翹首,不僅壁龕清晰可見,還能窺見洞中陳列著的幾隻木箱式的物件,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仙人借”古蹟。據說以前,每逢天早水澇,五穀歉收,神仙為了拯救蒼生,就會在此顯靈,貧苦人家要跟仙人借米,只要將借條貼上於岩壁,然後焚香祈禱,放置山腳的籮筐里就會裝滿米谷。仙人將借條深藏在壁龕內的木箱中,待到秋後借糧人歸還了糧食,仙人就將借條撒入江中。借條困承受了天香夜露的滋潤,入水後化著游魚而去。世代流傳的《仙人借》故事,更增添了雲落屯在人們心日中的神密感。

史料記載

唐代張鷟在《朝野僉事》中記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盡產為棺,於臨江高山半肋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既終身不復祀祭。”松桃在歷史上屬五溪地,雲落屯後側“仙人跡”的懸棺葬與《朝野僉事》記載的葬俗相同,都屬於一種“二次葬”,這是我國西南地區部分少數民族的古老的葬俗。

科學調查研究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文博部門先後兩次對“仙人跡”進行考察和清理,從其中的兩個壁龕中發掘出兩付以整木刳制而成的木棺,象船形的稱“船棺”,象風箱形的叫“風箱棺”。經鑑定,“風箱棺”的製成年代為西晉(公元300年左右)。“船棺”內殘存兩具人頭骨和二節下肢骨,還有隨葬陶器,是一對夫婦合棺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