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松脂癭蚊

雲南松脂癭蚊

雲南松脂癭蚊屬雙翅目蕈蚊總科癭蚊科,分布於雲南。頭部暗紅色,複眼深紅色、發達,幾乎占有整個頭部。觸角念珠狀,褐色。胸部暗褐紅色,足的基酸轉節、鉗取節深褐色,其餘部分淺褐色。腹部褐紅色,近尾部黃褐色,尾部褐黑色。產卵管短,外露。卵長橢圓形,中部微彎曲,桔紅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蟲體長2.9一4.0mm,長3.7-4.0mm。部暗紅色,復深紅色、發達,幾乎占有整個頭部。觸角念珠狀,褐色,14節1硬節較柄節稍短,約為第一鞭節長的1/3;各鞭節,呈雙結狀,兩結之間的縊縮部分長小於寬,具3目環絲和2圈放射狀剛毛;第五鞭節上部長稍大於寬,下部寬大於長。下顎須4節褐色,第四節長約為寬的4倍。部暗褐紅色,的基酸轉節、鉗取節深褐色,其餘部分淺褐色。腹部褐紅色,近尾部黃褐色,部褐黑色,生殖節的基片大,端部圖形,密生,尖端呈齒狀;第十腹片明顯寬於陽莖,端部凹刻淺。雌蟲體長3.4-4.5mm,翅長3.4-4.0mm。體色同雄蟲。觸角各鞭節圓柱形,育2個環狀連索,中間由2條縱向的連索相連,每一連索上有排列不整齊的小點。產卵管短,外露。長橢圓形,中部微彎曲,桔紅色,長0.25-0.30mm.幼蟲末齡幼蟲紡錘形,桔紅色,體長3.2-5.8mm。無胸骨片,腹部無背瘤,腹部氣門深褐色,後氣門刺短而鈍。第八腹節後氣門附近具2對背側毛;腹端兩側各具4個乳突;其中2個各項生1根正常剛毛,一個著生半球形釘狀毛,另一個剛毛退化。紡錘形,褐黑色,長3.4-4.lmm,觸角基盾向前突出。

生活習性

雲南松脂疫蚊在雲南省江邊林業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被青枝條的瘦瘤脂穴中越冬。1月下旬開始化蛹,2月中旬始見成蟲,2月下旬和3月上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在羽化當天即可交尾,產卵於當年新捎上,卵歷期10—15天。2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初孵幼蟲經3—5天后移至新葉梢基部附近取食;經20天左右即被樹脂包埋於松脂穴內,開始固定取食,直至翌年2月中旬成蟲羽化前,幼蟲和蛹均在受害枝條的澳瘤脂穴內度過。連年受害的枝條密布痕瘤,腫大聖畸形。成蟲羽化時,靠蟲體蠕動突破瘦瘤,形成羽化孔。羽化後,黑色的蛹殼仍留於疲瘤脂穴內或半個蛹競露出羽化孔,粘附近松脂工,成蟲於8—12時羽化,9-11時為羽化高峰。剛羽化的成蟲體色橙紅,雙翅各自摺疊,翅面淡紅黑色。數分鐘後,體色稍加深,展翅後翅面色澤逐漸轉為淡黑色。成蟲飛翔力較弱,當天羽化的成蟲,經過一段時間的飛翔後,即可交尾。雌成蟲飛翔力較雄成蟲弱,羽化後常靜伏於松針基部。交尾前,雌蟲附近常有多個雄蟲不斷的飛翔,其中一頭雄蟲與雌蟲停留在同一根松針上,振動雙翅並倒退著接近雌成蟲,開始交尾,此時其餘雄蟲相繼飛開。交尾時雄蟲身體離開松針,倒懸於雌蟲尾部,交尾持續10分鐘,交尾結束後雄蟲脫離雌成蟲飛去。雌成蟲在交尾後20—30分鐘,體色由淺紅逐漸變為鮮紅,腹部逐漸增大;經過1次交尾的雌成蟲一般不再交尾,但偶有2次交尾的現象。交尾後的雌成蟲爬移到當年生新捎上,約經過4個小時開始產卵。1頭雌成蟲往往局限在一個新梢上產卵。卵多散產於新葉的葉鞘上,偶有成堆產卵現象。每雌產卵60-100粒不等。產完卵的雌成蟲,不久即死去,成蟲壽命一般為24小時。初孵幼蟲經3—5天后,即由孵化處爬至葉鞘基部附近的新梢表皮上取食,由於幼蟲的取食,新梢表皮被取食處凹陷並泌脂,經20天左右樹脂將蟲體包埋。隨著幼蟲的成長,在松枝表皮上形成的瘦瘤逐漸膨大呈腫瘤狀;幼蟲始終在脂穴內生活,僅腹端氣門外露於松脂的表層。老熟幼蟲在化蛹前,必須經過一個“調頭”的過程(即頭部由向內調轉為向外)。踴具膜質、黑色、半透明的殼。蛹歷期20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加強竹林管理在竹筍出土後,可在筍根四周加蓋泥土,阻止成蟲產卵。

2.化學防治對被害嚴重竹林,在成蟲羽化高峰時,用8 0%敵敵畏乳油100 0倍液2.5%澳氰菊酯乳油10000倍液噴殺,效果良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