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

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

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隸屬於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依據歷史、語言、地理、文化、風俗、交通等多學科的研究,致力於區域性的歷史文化研究,從文化的角度推動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簡介

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隸屬於雲南大學人文學院。依據歷史、語言、地理、文化、風俗、交通等多學科的研究,致力於區域性的歷史文
茶馬古道茶馬古道
化研究,從文化的角度推動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所長為“茶馬古道”概念的命名者、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木霽弘

研究人員

校內

木霽弘: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論著有《茶馬古道考察記事》、《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合著)、《儒學與雲南政治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轉型》(合著)、《普洱茶》(合著)、《〈朱子語類〉的時體助字“了”》、《“過”字虛化的歷史考察》、《“九”字發微》等。
楊海潮: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論著有《〈蠻書〉所見白蠻語的源流》(合作)、《“薩當汗”考》、《從君王之稱看漢、藏、緬、印等文化在西南地區傳播的邊緣》、《唐代白蠻語的輔音韻尾及相關問題》、《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證茶文化初傳藏區的時間與空間》、《父子連名制與南詔王室族屬研究的理論問題》、《雲南茶史考誤》、《滇僰古道上的僰人(孤人)調查研究》(合作)、《麗江古城及其形象的形成與變遷》、《美與美感:從語言學的角度看》等。
周重林: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研究員。《普洱》(2006年至2009年7月)雜誌執行主編。主編《野馬的低語》(2005年)、《魅力365,雲南天天游》(2005年)、《雲南茶典》等30多本旅遊圖書,著有《天下普洱》(2004),《玉的精神》(2005年)等書。《郎騎竹馬來》(2009年)是他的第五本書。
凌文鋒: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作品有《行游洛陽》、《皇城根下的京城》(合作)、《漢語語義背景下秦漢之際的食衣住行》、《艱辛的旅程——<滇游日記>中的旅行生活淺析》(合作)、《漢語語言的理據性淺析》(合作)等,編輯論文集《文化的視野——語言、影視、民俗》等。

外聘研究人員

陳保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論著有《語言演變的結構基礎》、《核心關係詞的分布與語源關係的判定》、《論語言符號的模糊與指稱》、《論語言研究的泛時觀念》、《論茶馬古道的歷史地位》、《系統演變的目的性》、《論分析哲學的語言觀》、《語言影響思維的兩種方式》、《論解釋哲學的語言觀》、《二十世紀語言哲學語言觀的分析》、《語言文化論》、《論語言接觸與語言聯盟》、《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等。
丁崇明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論著有《昆明話的“著”字及其語法化過程中的歷時選擇與共時制衡問題》(合作)、《漢語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在語法類型學上的部分共性特徵》(合作)、《漢語與南方民族語言關研究方法探析》、《語言演變的部分原因及種類》、《語言演變的過程模式》、《超方言人及超方言語言社團》、《實用語法修辭》(合著)等。
傅得志中國科學院植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明珂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論著有《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個民族志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等。
王士元: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研究部語言學教授,主要論著有CompetingChangesasaCauseofResidue,CompetingChangesasaCauseofResidue,Linguisticsdiversityandlanguagerelationships,Languageandtheevolutionofmodernhumans以及《語言是雲南的文化寶藏》、《語言的起源及建模仿真初探》(合作)、《語言探索》、《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漢語的祖先》(主編)等。
張毅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論著有《宋代文學思想史》、《瀟灑與敬畏——中國士人的處世心態》、《二十世紀宋代文學研究》等。

學術顧問

段炳昌: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林超民: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論著有《中國民族史》(合著)、《雲南郡縣兩千年》、《雲南民族簡史》、《滇雲文化史》、《南詔與唐代的西南邊疆》(譯著)等。
木芹: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論著有《雲南志補註》、《南詔野史會證》、《兩漢民族關係史》、《中華民族歷史整體發展論》、《儒學與雲南政治經濟的發展及文化轉型》(合著)等。
張文勛:雲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論著有《文心雕龍簡論》(合著)、《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論稿》、《劉勰的文學史論》、《詩詞審美》、《華夏文化與審美意識》、《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等。

文化顧問

阿城: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棋王》、《樹王》、《孩子王》、《遍地風流》、《威尼斯日記》《常識與通識》等。
陳昌雲:《工人日報》駐雲南站站長。
陳越:中央電視台“唱遊中國”總製作人,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心語》、《在路上》、《嫁給麗江》、《千江匯流》、《向天再借五百年》等。
鄧勇進:雲南大學商旅學院教授,雲大旅遊研究所副所長,多有機關著作問世。
丁輝:雲南白馬廣告董事長。
李森:雲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作家、詩人、評論家。
劉釗:雲南白馬廣告總經理。
田壯壯: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名導演,主要作品有《盜馬賊》、《獵場札撒》、《小城之春》、《大太監李蓮英》、《德拉姆》等。
王衛東:雲南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溫一波:雲南大學城建學院副院長,教授。
吳涯:雲南科技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許敏:雲南電視台導演,著名編劇。著有《大戰場、小細節》、《中國戰士》等十餘部。
葉文:雲南林業學院旅遊學院院長,著名旅遊策劃專家,教授。
尹傑:雲南人民出版社著名編輯。
趙建國:成都音樂學院美術院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
鄭衛東:雲南民族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周斌:《經濟日報》雲南站站長。
周學斌:雲南大學副校長。
朱毅:《雲南日報》經濟部主任。

已出版專著

李靜波主編《麗江詩畫——古人的吟唱》,香港亞洲旅遊出版社
木芹、木霽弘《雲大早期的歷史文化》,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木霽弘《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木霽弘、胡浩明、胡波《普洱茶》,北京出版社2003年7月。
楊洪波主編《文化文山——文者山行》,雲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3月。
邵岩、木霽弘編著《煙文化說》,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8月。
陳松、木霽弘、胡波主編《普洱茶手冊》,雲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4月。
木霽弘、李曉毅主編《富村之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沈培平主編《中國普洱茶文化》,雲南美術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6年12月。
熊清華、木霽弘編著《萬世其昌——行走在古代的保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鄧小剛、木霽弘主編《雲煙之鄉》,雲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木霽弘、胡波主編《普洱茶文化辭典》,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
邵岩、木霽弘編著《煙文化》,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2月。
張碧偉《人文石屏》,雲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
張碧偉《惠民思路——雲南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研究與實踐》,雲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
李存貴、木霽弘主編《第四趟列車——開遠文化的新視界》,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褚中志主編《守望國土》(專題研究、畫冊各一冊),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
雷紹武、木霽弘主編《文山三七——跨越生命百年的金鑰匙》,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3月。
李存貴主編《走向和諧》,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木霽弘編著《心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明月萬里照關山》,中國社科出版社2009年9月。
《印象麗江》、《香格里拉文化史》、《寶玉石辭典》、《古玩辭典》、《維西讀本》、《夢回大理》、《臨江滄浪》、《雅集》、《旅遊批判》、《中國戰士》等等。

2011茶馬古道暨文化遺產學術活動周

2011年“茶馬古道與橋頭堡”系列學術活動2011年“茶馬古道與橋頭堡”系列學術活動
2011年3月21日至31日,由雲南省文物局雲南省旅遊局雲南大學聯合主辦,以“傳承茶馬古道精神,盤活文化經濟通道”為主題的“茶馬古道與橋頭堡”系列學術活動在雲南大學舉行。系列學術活動由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授牌儀式、“茶馬古道與橋頭堡:通達世界的中國文化經濟大通道”研討會、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暨文化遺產學術系列講座和茶馬古道文物陳列展覽四部分組成。
在3月21日上午召開的開幕式上,雲南省茶馬古道保護與發展協調委員會主任張寶三、省政府副秘書長白庚勝、雲南大學黨委書記劉紹懷、雲南省文物局局長熊正益做了致辭。熊正益局長和雲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保護中心研究員周重林做了主旨發言,來自國內外從事茶馬古道研究保護的專家學者和進行茶葉經營的企業商家等參加了開幕式。
在開幕式上,雲南大學黨委書記劉紹懷教授致辭,他回顧了雲南大學的建校歷史和現狀,並從雲南大學悠久的治學傳統出發,講述了“茶馬古道”這一學術概念在雲南大學誕生,有其必然性。
劉紹懷說,雲南大學以全面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為使命,並重視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視野和服務社會的內容。1990年,學校中文系的一批青年教師在雲南大學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中文系的支持下,完成了對茶馬古道的第一次學術考察,並最終獲得學術評定,也由此引發了後續的茶馬古道研究熱潮,使茶馬古道逐漸成為中國西南研究的重要載體,進一步開拓了西南史地研究的視野。
張寶三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說,茶馬古道研究這幾年,特別是雲大的黨政領導對茶馬古道研究非常關心,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這幾年工作開展的非常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當然我們現在不但國內,包括國際上,對茶馬古道的研究,很多專家學者都花費了很多的心血。所以這個茶馬古道的名聲現在也越來越響亮。
張寶三認為茶馬古道在邊疆民族地區以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聯繫交往,各個民族間的團結友愛更加緊密。
雲南省文物局熊正益局長在“保護茶馬古道,發展文化產業”的主旨發言中指出,對茶馬古道的保護應遵循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的保護原則,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將散落在古道沿線的“珍珠”個體串成一個整體,使保護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茶馬古道線路上的原住民提供提高生活質量的機遇,為雲南“兩強一堡”建設、區域發展重新貢獻力量,使古老的茶馬道在現代的道路上“活”得更精彩。
雲南大學資深教授張文勛在開幕式上致辭,他以見證人的身份回顧了二十年前我校學者研究茶馬古道命名以及後續研究的歷史背景、現狀。
與會專家認為,茶馬古道是發軔於雲南大學的原創學術,20年來,以雲南大學為中心的茶馬古道研究,引發了一個世界性的熱潮,使得茶馬古道成為一個流行的文化符號。在茶馬古道命名二十周年之際,茶馬古道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遠景。以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為中心的研究團隊,團結國內外相關學者,在學術研究、學術普及和相關文化產業開發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雲南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積極將保存完好的300多公里茶馬古道路段和230個文物點包括村落、寺廟、客棧、商號、古茶園申報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使雲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遺產首次整體列入了國家依法保護的範疇。
林超民教授在呈貢校區主講的《茶馬古道與民族關係》是系列講座的“壓軸戲”,來了200多名師生,精彩之處,多被學生的掌聲打斷。他說,茶葉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統一和團結。歷朝來內地易馬者甚多,其中既有官員、僧侶,也有平民百姓,通過茶葉使得以茶葉為載體的儒家、道家、佛教傳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增加了信任、團結,進而也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鞏固。他認為,茶馬古道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發明的、自己論證的、自己一步步走出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品牌,其生命力才剛剛開始,它是初升的朝陽。
在林超民教授講座結束後,雲南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昌山做了總結髮言。
茶馬古道暨文化遺產學術活動周持續了8天,一共安排了16場講座,分別在雲南大學本部和雲南大學呈貢校區舉行,邀請了林超民、鄧啟耀楊福泉沈冬梅朱自振耿昇徐冶陳越席格倫(GarySigley)、唐仲山王曉燕李旭楊慧王明達余劍明傅德志等16位著名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登台論道,有3000名校內外的聽眾參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