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香·景蕭索

雪梅香·景蕭索

《雪梅香·景蕭索》為北宋詞人柳永所作。作者浪跡楚天,秋風蕭瑟之時,通過對登高望遠之所見的描寫,展示其觸景傷感,愁腸百轉,懷鄉戀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雪梅香·景蕭索

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①。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②。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③。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聊④意,盡把相思,分付征鴻⑤。

作品注釋

①“動悲秋”二句:宋玉《九辯》首句為:“悲哉,秋之為氣也。”後人常將悲秋情緒與宋玉相聯繫。

②鎮斂眉峰:雙眉緊鎖的樣子。

③雨跡雲蹤:男女歡愛。宋玉《高唐賦》中寫楚王與巫山神女歡會,神女稱自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

④無聊:又作“無憀”

⑤分付征鴻:託付給征鴻,即憑書信相互問候。

創作背景

天聖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淒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詞名日隆。此詞為那一時期所著。

作品輯評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附錄》”柳永“條:《雪梅香》“景蕭索”本闕結句似在“意”字逗。

鄧延楨雙硯齋詞話》“柳詞”條:柳耆卿以詞名景祐、皇祐間。《樂章集》中冶遊之作居其半,率皆輕浮猥媟,取譽箏琶。如當時人所譏,有教坊丁大使意。惟《雨霖鈴》之“楊柳岸,曉風殘月”,《雪梅香》之“漁市孤煙裊寒碧”,差盡風雅......

作品賞析

柳永柳永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其詞作以描寫旅況鄉愁和離情別恨為主要內容。

《雪梅香·景蕭索》一詞寫遊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詞中雖屬雅詞,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話,風格與其俚詞是一致的。

詞中描寫一位客居他鄉的遊子,正當深秋薄暮時分,登上了江邊的水榭樓台,憑欄遠眺,觸景傷情,追憶過去的幸福時光,無限思念遠別的情人。

詞的上片寫詞人登樓之所見:高遠的晴空,映襯著蕭條冷落的秋景,深深觸動了詞人的悲秋之情。不禁想道:當初宋玉作《九辯》時,心緒大概也是如此吧!“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對仗十分工巧。漁市、水村勾畫出一幅江邊的蕭索秋景:碧色的煙柱孤獨地飄忽在寒意漸濃的秋氣里,如血的夕陽染紅了斑斕的落葉,紅色的葉片隨著蕭瑟的秋風上下飛舞。這裡,詞人用穠艷的色彩把悲秋的哀愁充分地體現出來。“愁紅”在古代詩詞中多用來描寫被風雨摧殘的鮮花。但這首詞中的“愁紅”,當是指落葉而不是花。首先,既然已見殘葉飛舞,當是暮秋時節;而殘葉都已飄落,恐怕殘花早已化作香塵了吧!

再者,這兩句詞是工整的對句,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煙的色彩,那么,這一句的“愁紅”也當是形容殘葉的顏色,而不應脫離“殘葉”去牽扯落花。然而,這裡似乎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即“寒碧”和“愁紅”這兩個表現色彩的詞還能引起人們進一步的聯想。“寒碧”,暗示情人緊蹙的雙眉;“愁紅”,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畫眉,因此,古詩詞中也就常有這樣的描寫,如唐人張泌《思越人》詞:“東風淡盪慵無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紅”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顧敻《河傳》詞:“愁紅,淚痕衣上重。”碧色是令人傷心的顏色,又是女子畫眉的顏色,所以,詞人由裊裊上升的一縷碧色炊煙聯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陽染紅的落葉想到被風雨摧殘的落花,進而聯想到分別時情人帶淚的愁容,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下片首句就寫道:“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別後愁顏”照應“愁紅”,“鎮斂眉峰”照應“寒碧”。一個是明白描寫,直抒深情;一個是暗中達意,景中關情,詞人對其情人的真誠眷戀於此可見一斑。詞人把視線從岸邊移到江上:遼闊的江天,一抹斜陽浸入萬頃波濤之中,江水緩緩地流向遠方。這幾句描繪“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江景,懷人之情盡在不言之中,讀者從中不難體會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趣。

詞人在下片直抒胸臆,回憶昔日與情人歡會的幸福,無限悵惘,相思愈深。詞人迎著江風而立,腦海中浮現出情人的音容笑貌,雅態妍姿。或許當日正在相聚小飲,清歌婉轉,妙舞翩翩;或許正在花前月下,兩情繾綣,歡度春宵,然而,突然到來的別離,使熱戀的情人“頓乖雨跡雲蹤”。過去的幸福已成為美好的回憶,在這肅殺的秋天裡,暮色蒼茫,客居他鄉的詞人只能獨倚危樓,悲思綿綿,悵憾難言,相思難遣。這複雜的情感在胸中洶湧,猶如面前奔騰的大江。無可奈何的詞人只能託付遠飛的大雁把這相思之情,悲秋之感,遊子之心帶過江去,傳達給自己的心上人。結語包容了詞人的歡樂、憂傷、回憶、希望、幻想,總括全詞意蘊,韻味深長。

讀者不禁感嘆:若非親感身受的真實思想感情,怎能寫出如此披肝瀝膽,情重意濃的詞句!柳永終生落魄,懷才不遇,走馬章台,混跡青樓,過著“詩酒風流”的日子,是封建時代的真正的浪子。從其《樂章集》中諸多詩詞來看,他與妓女交好,不似那班輕薄子弟以玩弄女性為目的,而是極重感情,憐之,愛之,思之,念之,情深意篤,感人肺腑。這類作品不僅《雪梅香》一詞,它如《雨霖鈴》(寒蟬淒切)、《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等等,不勝枚舉。柳永的真情換來了同樣的真情。他因寫俚詞被統治者排擠出上流社會,下層社會的人們,尤其是妓女們卻喜愛他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南宋葉夢得語),就是明證。柳永生前家無餘財,死後由幾個妓女合資才得以入殮成葬,這當可以看作是對柳永真誠的報答吧!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