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王漢德森

儘管作家對年過半百的漢德森從頭學醫這件事不無嘲諷之意,但根據他一貫的思路,此舉包含的人道主義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好心而常犯錯的漢德森在作家的調侃之下也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堂·吉訶德”。

雨王漢德森

一、作者

索爾·貝婁(1915- )出身於猶太移民家庭,父母親來自俄國,他的童年在加拿大蒙特婁度過,1924年隨全家遷往美國芝加哥,這個工業城市從此成了他長久居住地。1937年,他畢業於西北大學,獲人類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次年又獲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隨後,除了短期擔任政府部門工作和在國家海運局服役外,基本上一直在大學教書。他不像德萊塞、海明威和福克納等前輩作家那樣具有豐富複雜的人生經歷,而屬於那種學識淵博、喜歡對社會問題進行哲學思考、講究文體風格的高級知識分子類型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時會出現出自經典的名言警句。

二、作品

《雨王漢德森》是貝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講的是一個尋找精神家園的故事。主人公漢德森是個百萬富翁,衣食無憂,妻兒和睦,似乎一切都很順當,但他的耳邊老是有一個聲音在迴響:“我要!我要……”他渴望找到人生的意義,翻遍了家中的藏書,希望找到曾感動過他的格言,結果只找到父親當年當書籤用的一張又一張百元大鈔。無聊之餘,他甚至在豪宅里養了一群豬,弄得骯髒不堪,家人抱怨。於是,他離開了文明社會,到非洲腹地去尋找人生的出路。他一心一意想幫助部落人驅除蛙害,結果炸藥炸死青蛙的同時把池塘也毀了,使當地部落失去了唯一的水源。他又來到另一部落,因在祈雨儀式中獨自一人搬起了雨神神像,眾人推舉他當了雨王。後來又和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年輕酋長結成了好朋友。他向酋長學習部落人的生存方式,試圖通過摹仿獅子的吼叫把自然的力量引進自己的靈魂。不料,酋長被代表保守勢力的巫師所迫,與象徵其父“叢林靈魂”的獅子同穴生活,為獅子所傷而死。漢德森見勢不妙,倉惶逃回美國。年過半百的漢德森遵循從非洲得來的“你要生活”的格言,決心重回大學學醫,希望能辦個大醫院造福於社會。
漢德森尋找真理的故事顯然深受歐洲啟蒙小說和教育小說傳統的影響。但與那類小說不同的是,主人公未能找到“黃金國”式的世外桃源,連在非洲的部落中階級分化也已經開始,爭權奪利的陰謀和暴力同樣駭人聽聞。在作家看來,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地球上很難再找到一方“淨土”。所以,向外探求是無濟於事的。唯一的可能是改造人性,像漢德森那樣由利已變為利他,人人都想到造福他人,那么,世界才有變好的可能,人生才有意義。儘管作家對年過半百的漢德森從頭學醫這件事不無嘲諷之意,但根據他一貫的思路,此舉包含的人道主義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作品富於象徵意義。漢德森養豬解悶的情節象徵著所謂“豐裕社會”普遍的精神空虛狀態。漢德森找“格言”卻只找到美金的情節同樣是對金錢至上的西方價值觀的諷喻。
作品顯示了貝婁豐富的人類學知識,祈雨儀式的描繪和尋找“叢林靈魂”的故事,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為作品增添了濃郁的傳奇色彩和生動的人文氣息。作品充溢著現代喜劇的反諷意味。漢德森曾自以為比部落人來得聰明,想用炸藥這種“文明人”的科技手段,一勞永逸地解決部落人的難題,結果卻適得其反,給他們帶來更嚴重的災難。作者用誇張戲謔的筆調描寫漢德森這個“優秀品質的荒謬探索者”的荒唐行徑,意在表明:僅僅依靠科技進步是不可能解決西方社會積重難返的異化問題的。好心而常犯錯的漢德森在作家的調侃之下也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堂·吉訶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