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爾

雨爾是和茶與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雨爾

——希望的田野開滿雨爾花
雨潤大地,爾澤四方!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顆璀璨的明星,她擁有古老的記載和傳說,又擁有現代的清新和神奇!您一向視之絕無可能,直到有一天她翩然而至:您一向習慣審度良久,這一次卻傾刻間被她的香色俘獲了視線;清醇和爽滑仿佛立即進入您的喉管,寥寥神往,經久不絕!這就是中國的名茶——不顯、自彰的魅力!
雨爾立志於中國名茶的推動和傳播,乘上中華茶文化的傳播之船,弘揚國飲,引領華夏文化中這支奇葩走向世界,風靡全球。
以“雨爾”之品牌為目標,造百年大企,這條路是長遠之路、是希望之路、是大業之路,是融聚中國民族的智慧之路。名茶文化的傳播,是將人類對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引入高速幹線。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有勇氣、膽略和智慧,也必將更多耕耘和付出,萬事開頭難,只要有恆心、有信心、有毅力,不斷提升,不斷開拓,敢於突破,就一定成功!

咖啡可樂雨爾茶

茶與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其含義已遠遠超過它自身的物質與表現形態和範疇,成為一種社會精神文化現象,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結合。
可以說,茶起源於中國,但中國茶的推廣是令人遺憾的,無論可可,抑或咖啡,都有叫響全球的品牌稱號,但中國茶沒有叫響的旗號,這無疑不是國飲的遺憾,中國名茶,要儘快創出自己的品牌之路。雨爾肩負起遠大的承諾,做到真正的大牌崛起之道!

高尚生活新元素

高尚生活應該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追求自己崇尚的生活,奢華不等同於高尚。
高尚生活方式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一種高層次結合,這種生活更多地代表了一種生活狀態:自然灑脫、不拘一格、勇於追求,展示出人類共同追求的生活理念:從容、和諧、博大、真愛。
人們在物質生活改變的同時,追尋著和諧的生活方式,並逐步演化到追求理想的生活品質,於平凡中展現出有價值的人生。
咖啡可樂雨爾茶是高尚生活的一種從容的態度和立新的選擇!

雨爾哲學

——站在巨人的肩膀
每個有意義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軌跡。
在夢想、心態、追求、分享的人生循環中不斷修行,追求更多一些理解和共識:
從夢想中走來,心中滿載著激情,用真愛注釋思想和靈魂。
生命之花綻放,是我們對魅力人生的感悟,於是從一而終、生生不息,頑強的毅力、執著的追求、誠實的品格,還有淵博的內涵,這是我們的性格,也將是我們的品牌;我們信仰自然,自然讓生活更純真,我們信仰奉獻,奉獻讓世界充滿愛,當我們彼此得到理解和尊敬,心中擁有溫馨、安詳、幸福和美麗時,那就是我們對生命修行更進一層的境界。
我們的愛同於社會的需求,給家庭帶來歡笑,給工作帶來悅心,給疲憊者帶來慰藉,給孱弱者帶來希望,如同水、陽光和空氣,在世界中永存,因為適應和抗爭,讓我們走在一起,肩負著創造歷史的重任,我們定義不了結果,但我們可以把握過程,我們摒棄年輕的浮躁,時時刻刻無不紡織著愛的感性。
生活因為我們而精彩,人生因為我們而美麗!

雨爾:問茶業,誰主沉浮?

北蒙牛,南雨爾。
奶自蒙牛,茶是雨爾。
北有蒙牛奶,南有雨爾茶。
晨喝蒙牛奶,午飲雨爾茶。
無友自喝蒙牛奶,有朋共飲雨爾茶。

雨爾創始人

謝正,新徽商青年代表之一,致力於大數成功法則的推動! 《在大道》 作者。

雨爾論

茶業十八怪“當今中國茶業十八大怪現象”

賣茶總把文化帶

中國茶葉品種多如繁星,歷史悠久隨日月,如萬紫千紅竟相爭艷的百花園,但無論是傳統名茶還是歷史名茶還是普通茶行銷上總是搬出文化說事。浙徽綠茶是貢品,普洱茶餅貴古董、烏龍茶道真功夫。如果誰喝了沒有文化的茶是要受鄙視的。一句話中國人概括的賣茶、買茶現象:哥喝的不是茶,是文化。

菸酒茶葉一起買

在大型超市出現給購物帶來極大變革的時候,中國茶這個發展了幾千年的行業,其銷售方式不是茶葉市場批發就是在街邊菸酒茶小鋪散賣,在超市的貨架就寥寥幾個單品,那是分外孤獨啊。其保持原生態的堅定決心,讓我們“肅然起敬”!

陳茶當作新茶賣

中國茶葉以綠茶居多,所以春茶比較好,所以價錢要貴一些,但許多不良商家,趁勢將低檔陳茶冒充新茶,或者摻雜新茶來賣,還需要專家來區分新茶和陳茶。這個問題反應了茶業的幾大現狀:一、產能過剩、去年茶葉今年賣。二、茶葉商品化落後、沒有可以衡量價值的價格標準,三、渠道落後、還是傳統的批發市場或店鋪散賣。

一斤茶葉幾萬塊

2009年金駿眉的價格瘋漲,從3年前市場上每500克3600元的價格升至今年的1萬多元,而且價格還在走高。足可以買下2頭豬,相當於100多倍立頓紅茶的價格。同是正山小種紅茶的改良和發展。百年後,中國人賣茶的思維做出了一個天價,而外國人賣茶的思維做出了一個世界第一品牌。發人深省。。。。。。

普洱當作古董賣

“越陳越香”被公認為是普洱茶區別其他茶類的最大特點,“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普洱茶被稱為是“可入口的古董”。但普洱的流通被當作古董來炒升值的現象大量出現的時候,喝不到口中的茶不知道能不能還叫茶,因為你今天喝了明天就漲價了,就和把明天漲停的股票今天拋售一樣痛苦。

鐵觀音茶火得快

忽如一夜春風來,鐵觀音系在市場憑藉一個真空小袋裝開始風靡中國,帶去的不僅是鐵觀音,還有南方的功夫茶,連北方這種喝習慣了大碗茶的文化都被改變了,在產品創新和行銷創新下居然沒有文化是不可改變的。

茶業標準一麻袋

茶行業已有很多標準,有感性、理性指標建的標準,有紅、綠茶類建的標準、有各種地方茶的標準,DB33/162-92《西湖龍井茶》,閩標FDBT/NY32.18《烏龍茶成品茶》、FDBT/GH1549.19-88《茉莉花茶》,皖標D/GX06-87《黃山毛峰》,有製造工藝的標準,如緊壓茶和粉碎茶的。各種標準五花八門,但就是沒有個產品標準化思維運作的品牌。

名茶不如小茶袋

從茶種類來說,中國有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類上千種茶葉,更有鼎鼎大名十大名茶,其各樣特色茶文化譽滿全球,但其銷量卻比不上一個甚至看不到葉子的小茶袋。在生產標準化問題和放大茶產業價值上,中國名茶遭遇集體尷尬。

七萬茶企沒品牌

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雖然產茶麵積世界第一,七萬家中國茶廠每年產茶130萬噸,在年產值上中國僅有30萬噸出口,其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非常弱。中國出口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平均每公斤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價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蘭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亞的茶葉價格還要低20%。

賣茶冠軍在國外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每年茶產業產值為300億元人民幣,而立頓茶葉年產值約2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茶產值的三分之二還要多。

中國人喝茶輸老外

2006—2008年人均消費量1公斤以上的十大茶葉消費國家(地區)依次是科威特(2.21公斤)、愛爾蘭(2.17公斤)、英國(2.11公斤)、利比亞(1.87公斤)、土耳其(1.85公斤)、卡達(1.78公斤)、阿富汗(1.73公斤)、中國台灣地區(1.56公斤)、伊拉克(1.52公斤)、敘利亞(1.49公斤),其次有中國香港(1.46公斤)、斯里蘭卡(1.39公斤)、智利(1.23公斤)、巴林(1.22公斤)、埃及(1.15公斤)、日本(1.10公斤)。
中國人均消費量從2000年的0.37公斤增加到2006-2008的0.61公斤,增幅65%。但還只是略超世界人均消費量的0.55公斤。而飲茶人口才占到20%。這樣看來“每年一斤茶,健康中國人”比“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更有必要了。

中國茶比不上韓國小泡菜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一炮走紅的韓國泡菜,已經被韓國政府推廣到了世界上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為韓國帶來超過70億美元的收入。而中國8000多萬茶農,創造了約130萬噸茶葉年產量,其茶葉總產值約為40億美元。

茶業不如乳業快

中國乳業的發展只有一二十年的事情,還不是人人都能喝牛奶,但是乳業的發展卻相當迅速,已經出現了十幾個上市公司、蒙牛、伊利、光明、飛鶴、聖元等如趕潮一般熱火朝天。中國喝茶有幾千年歷史,人人都喝茶,而中國茶業只有龍潤一家上市公司,茶業的這個冬天有點冷。

咖啡可可把茶甩

作為世界上三大不含酒精飲料,咖啡、可可都找到了合適的產品載體,走過了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的過程,產值龐大。而其中歷史最為悠久、功效最為健康的茶飲卻還在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的摸索中,放到世界來看,茶業的發展也不如咖啡、可可成熟,是一個既古老又亟待開發的的新興行業。其甚至被工業化生產的基本無營養價值的碳酸飲料遠遠甩在了後面。

杯裝奶茶人人愛

當奶茶遇到一個方便杯,就像唐伯虎遇到了秋香,一段轟轟烈烈的故事就傳遍神州大地。香飄飄、優樂美等把速食麵的杯裝植入到奶茶之後異軍突起,短短3、4年時間讓過億年輕男女開始習慣了這種快捷方便時尚的喝茶方式。

涼茶要比茶葉帥

紅罐王老吉涼茶並不含茶葉,但其單品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而全國數萬家茶廠生產的茶葉年產值也不夠三百億元。由那么多的名茶那么多的茶廠茶商和那么多的茶農組成的中國茶,只是一個王老吉易拉罐的三倍而已。

台灣茶飲廣告鋪天蓋

央視近一兩年的電視廣告,茶飲料占據很大份額。近年我國軟飲料市場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向占據龍頭地位的碳酸飲料,其市場份額繼續銳減,而以茶飲料為代表的無糖飲品迅速崛起,成為新的飲料市場“新寵”。在國外,茶飲料是20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發展最快的飲料,越已開發國家越明顯,其英、美、日茶飲都占據了飲料市場的50%以上。茶飲料的崛起本事好事,但奇怪的是廣告都是康師傅、統一這樣的台企投放多。

綠茶紅茶論成敗

在茶業中,綠茶和紅茶卻是東西方兩個文化、兩個消費觀點、兩個銷售方法的對抗,西方市場以紅茶為主,紅茶在西方市場的風靡不亞於咖啡,有了標準化,有了品牌的領航。東方人喝茶則以綠茶為主。講究喝茶的泡製過程,講究茶道,欣賞泡茶到品茶的過程,以文化行銷有名品無名牌。中國綠茶的發展將和因紅茶發展的參照而比較發展下去,比任何飲料都更獨特。

雨爾:發展思考

十八問茶業,誰主沉浮?

一、為何百年立頓敵不過十年蒙牛?

茶葉是古老的行業,產業鏈相當龐大。作為最好的飲品行業,茶葉的發展似乎遠遠慢於其他飲品。即使行業第一品牌立頓,這個經營了上百年的茶葉領軍企業,依靠聯合利華強大的行銷網路,其全球的年銷售額總額,也在30億美元左右,而蒙牛牛奶只耕耘中國市場,其銷售額近40億美元。
按此說法,茶業不如乳業,是茶業本身太小?還是乳業的發展與整合更為高明?站在市場、消費需求角度來說,乳業經營的創新與整合,帶來更多的機會,用比較的眼光來說,乳業傳播中還需要普及為什麼喝?人人喝茶反而是幾千年的歷史和共識,並不要傳播,我們去飯店吃飯,大多被問及,喝什麼茶?沒有被問喝什麼奶?這說明茶無處不在。但市場、經營卻遠遜於乳業的現代化。
再看看我們消費特點,買回一箱牛奶,可能天天喝,很快喝完了;買回一盒茶,卻不一定天天喝,都是飲料,為什麼有這樣的差距,而且喝牛奶的歷史,遠遠短過喝茶的歷史,特別在中國,十多年前,喝牛奶更是一個朦朧的事情,十幾年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現在產品遍及超級市場的各個角度。
立頓是世界茶業中的一顆明星,也是世界茶業品牌中唯一亮點,這也說明茶業需要更多的像立頓一樣的品牌,立頓的成功代表著茶業的發展和思考可以更加立體化、可以更加現代化,立頓用一百年的歷程告訴茶業,品牌是產業發展和提升最實在、最可行的方法,茶業中立頓百年的探索,在乳業中蒙牛隻用了十年,作為一個新的行業,乳業的艱難從不亞於茶業,人們接受和消費觀點,更超過了茶業,在本質上茶業、乳業有很多類似之處,他們都連線企業、市場、農民這三者之間,若把茶樹比奶牛,應該說,動物跑出了火箭的速度,植物依然佇立在那裡。蒙牛用十年時間取得了同樣驚人的成績,這些奇快的現象背後,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真理:不罵不醒,不破不立!
綜合來說,茶業的發展有古老沉澱,這是優勢,然而缺少現代的商品化,因此,產品、傳播、銷售以及整個行業的氣象沒有像乳業的火熱,這也期待著更新、更強的力量加入進來,讓古老產業煥發出大爭的現象!茶業同樣期待像蒙牛這樣的整合運營者!

二、奶農富裕了,茶農的富裕還會遠嗎?

乳業的整合發展帶動了奶農的致富,而中國有8000多萬茶農,茶業產量約為130萬噸,茶葉總產值約為300億,其收入卻讓人心酸。而並不是全世界茶農都很窮,斯里蘭卡的茶農就非常富有,其出口量是世界第一,其出口價格也很高。中國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國家,品種也是最多的國家,其出口多是沒有標準化的基礎原料,其售價更是相當低廉,目前我國出口茶在國際市場上每公斤僅值一至二美元,平均茶價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蘭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亞的茶價還要低百分之二十。
究其根本還是斯里蘭卡茶業的經營的思維高度不一樣,除去國家的重視,斯里蘭卡因面積小,所以舉國種植紅茶,提高單位產量,實現產業標準化。斯里蘭卡的茶樹源自中國,而現在茶葉卻返銷中國,這更加說明了中國茶農的可憐,茶葉人的可嘆。別說茶農沒致富,連茶企茶商都窮到沒錢思考發展了。
面對如此困局,茶農的富裕需要什麼呢?還有多遠呢?首先需要國家的支持,奶農的富裕就是國家支持的例子,連溫總理都說“每天一斤奶”。
其次茶農的富裕需要茶企,而茶企的崛起需要運用品牌整合的思維,現代化的行銷,標準化的生產鏈變革。茶企的崛起的關鍵就是帶頭大哥的出現。一個志向、一種思維的引領和啟航。
三、中國茶企七萬家, 為何上市公司只有一兩家? 古老的茶葉為何沒有跑贏大市?
在資本市場,茶業為何不被青睞?這裡的有太多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的地方。
牛奶是舶來品,中國的全民飲奶史才十年,就出現了十幾個上市公司。而有幾千年全民飲茶的中國茶業卻只有一個上市公司,著實在讓人叫奇。茶葉作為五千年泱泱大國的國家名片,有深厚的文化沉澱,更重要的是茶是一種在古代就普及開來的行業,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在中國幾乎人人都喝茶,老人、孩子、男人、女,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就是生活必需品,而茶業理應是一個更有朝氣的快消費品大行業。
但《七萬茶廠不敵一個立頓 中國茶咋沒國際名牌?》文章一出,成了2009年整個茶行業不得消停的話題。現狀讓國家擔憂,也讓中國茶業大佬們如坐針氈,羞愧難當。中國茶葉品牌崛起的呼聲每時每刻都敲打著有志的茶人心中。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中國茶葉品牌究竟如何才能順利崛起?
靠幾千年中國人都喝茶的習慣?靠喝茶能修身養性的文化教育嗎?靠把茶葉當作古董收藏捨不得喝的品味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時間難以形成定論。在經濟持續發展,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健康意識普遍增強的今天,就茶葉行銷現狀而言,就當前茶葉界普遍“高抬”茶文化、痴戀茶文化的時候,文化給茶業發展帶來的毒害至少有如下有三點:
其一,沒有很好傳播茶的本質價值,茶葉的本質是解渴和功效,為了健康就應該堅持喝茶,就像大米你必須吃一樣。而茶文化的行銷,讓一個消費必需品變成了耐銷品。消費必需品是所有商家夢寐的市場,就這樣被茶文化埋沒了。本來有實際價值的茶產品,越來越去追求虛擬價值,捨本逐末,造成了價值浪費。水的實際價值是飲料行業最高的,水的行銷緊抓實際價值,其產值也是最大的。
其二,大大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從而讓更多的消費者買不起茶,喝不到好茶,不能用價格去判斷價值。加上沒有運用現代化渠道進行行銷。久而久之買茶也成難題。
其三、複雜了泡茶的流程。茶文化行銷帶來的複雜泡茶、喝茶方式,不能解決消費者方便快捷的需求。讓泡茶成了問題,降低了消費者喝茶頻率,本來一天三餐飯,六杯茶的習慣,變成了偶爾一杯茶。
以上三點,正是國外企業在沒有中國茶文化情節的羈絆下,為何能脫韁而出,大興於中國的原因。而中國茶人茶企茶商還抱著茶文化以自居,閉塞不進。本來良好的民眾喝茶基礎,也由於對這種繁瑣的茶文化情結的推崇,而幫了大倒忙,阻礙了茶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我想中國每個茶人都是有志之士,但多是流於評論、流於感嘆,都是“說的好,做得少”,稍微有點銷售業績,也敢叫囂自立世界茶王。立頓都只敢自稱是專家。一個10來億的銷售也敢大房空炮。或者你又有何大爭天下的真思維呢?
而作為國家和民眾天天也就是看著中國茶業感嘆“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有沒有拿出魄力監督茶產業的現代化發展進高速發展呢?
黑暗中也總有曙光,近年來,雖然大陸茶企在茶產業發展的突破不夠,但兩大台灣飲料企業頻頻在中國加大茶創新產品的推廣力度,帶來了豐富的品牌化運營思維。也加劇了茶產業的大爭局面的到來。機會稍縱即逝,中國在碳酸飲料的大敗出局還情有可原,但茶業的大爭失敗或許將丟失的不只是市場,還有榮譽。誰能與世界大爭,就看今朝。

四、為什麼近年央視廣告中,茶廣告這么多?

近年來,晚上打開電視機,看到的廣告中,幾乎近半都是茶產品的廣告。特別是中央電視台各個頻道,尤其如此。從冰爽茶到茉莉綠茶,從鐵觀音茶到菊花茶,各種樣式、各種包裝、各種口感的茶產品,紛紛上台,爭相露臉,好不熱鬧。
有人不禁要問,難道象徵著茶產品大熱、茶產業大爭的格局已經拉開序幕?
誠然,我堅信,作為最悠久、最健康的天然飲品,茶必將迎來大興。但以廣告多這一現象來評判似乎不夠為證。稍微細心的人都不難發現,這些茶產品廣告基本上只是常見幾家,以康師傅、統一領銜。而廣告產品的類別,也基本是只是瓶裝茶飲料。
康師傅和統一的茶廣告如此多而密集,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端倪。康師傅和統一都是台資企業,台灣民眾素來就有喝茶的傳統,茶飲料占整體飲料銷售份額的一半以上,這一數據與日本近似,遠遠大於大陸民眾的茶飲比例。順便說一句,我們發現,越是已開發國家,飲茶的人數比例和茶飲在飲料中的比例,越高於開發中國家。包括我國這樣有著悠久飲茶歷史的國家。
而瓶裝茶飲料市場之所以如此熱鬧,其實還是大大借了飲料大市場環境的勢。消費者在購買此類產品時,根本不是因茶品類而購買,而是在飲料的選購過程中,產品新穎、口感不錯、品種繁多、促銷力度大的瓶裝茶飲料,自然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在很多刺激型飲料面前,換個清新的口味,是很容易做出的選擇。
橫向對比茶行業的其他茶產品,瓶裝茶飲料明顯具有幾個特別的突出優勢。比如定位準確,包裝時尚,購買便利,使用方便,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這一消費群體的秉性之上,進行產品創新和行銷整合的結果。作為快消品的茶,不論是瓶裝茶飲料還是其他茶產品,要想賣好,不就應該這樣做嗎?
我堅信,只要堅持產品創新和行銷整合,只要抓住消費人群的秉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茶產品一定能廣受歡迎。在瓶裝茶飲料之外,一定會有更多形式的其他茶產品,不僅出現在中央電視台的廣告之重,而且出現十億百億銷售額的領軍品牌,給市場帶來驚喜,讓消費者尖叫和喝彩。

五、為什麼已開發國家更愛喝茶?

如果做個調查,英國人愛喝茶還是中國人愛喝茶?中國人每年喝茶多還是英國每年人喝茶多?意料之中,中國人愛喝茶,喝茶多,理由一中國茶文化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中國人人都喝茶。理由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5,13億人口啊。但數據卻是意料之外,英國人每年喝掉的茶遠遠多於中國人。
最愛喝茶的國家早已經更換了頭名寶座。英國人愛喝茶程度甚至讓中國喝茶人覺得羞愧。2006年初,BBC網站對12項所謂“英國的國家象徵”進行了投票。其中,“茶”以35.03%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英國人對茶的偏愛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形象並身體力行的在堅持喝茶。但是,英國人喝茶,大約只有300年的歷史。英國人為什麼會養成這個習慣?
與中國人相比,英國人更喜歡喝紅茶,這有歷史原因的。英國不產茶,原先它的殖民地也不產茶,茶葉都需要從中國進口,漫長的海上運輸,紅茶比綠茶更容易保存。不要小看保存這個小問題,這就是問題關鍵的入口。產品的儲存運輸也是產品標準化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豆腐和豆腐乳的區別就在這,豆腐乳已經實現標準化並有了品牌運作的思維。而豆腐即使進入KA連鎖還是在即食區擺菜攤,每日限量供應。產能都實現不了,談何品牌運作?
中國人愛喝綠茶,綠茶的功效是要遠遠強於紅茶的。但從中國茶文化的底蘊來出發思考問題,綠茶喝的就是品種多,泡茶方式講究,追求的就是這種調調,不要和我談標準化,哥要的就是個性。但同樣是喝綠茶,日本人長壽的秘訣就是堅持喝綠茶。而且日本的飲料銷售占比綠茶遠超50%。其同樣找到了標準化的解決辦法。把綠茶做成抹茶,那就能保證產品的品質如一,標準化生產,還能解決泡茶的方便性問題,拿一小袋抹茶一放就行了。其人均飲茶量也遠遠超過了中國。
在茶文化行銷興起之前,全國大部分地方喝茶是很簡單的,抓把茶葉往杯子裡面一放,就是一杯好茶。這個消費習慣說明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茶葉的口感和功效。這個是飲料消費的本性。沒法做品牌化行銷的根本是綠茶品種繁多,品質產量歲歲不同,沒有運用茶業深加工技術突破品質始終如一和產能的穩定。而茶文化行銷不但沒有把茶拖出產品標準化的大炕,還把茶業往火坑裡推了一把。另其不得翻身沒有了反思。在這樣的格局下,沒有原料優勢的國外茶企就,低廉的價格購入中國茶葉基料後,帶著一個個推陳出新的標準化產品,以高附加值返銷中國。
深加工茶的思維,讓外國人比中國人還愛喝茶,但卻還能賺取中國人的貿易順差。也就是老外喝茶,中國人買單,絕不是聳人聽聞。這是所有關注茶業大勢的有志者亟待更深刻思考的。

六、中國年輕人“喝茶”還是“不喝茶”?

全世界的人都喝茶,而且,喝茶不分年輕人與老年人,連小孩都可以喝,只不過是小孩不要喝太濃了,太濃了小孩也不願意喝!全國知名保健專家齊國力教授十分重視膳食平衡。他說,所謂平衡飲食,有飲、食兩大類。國際會議上定出了6種保健品:第一綠茶;第二紅葡萄酒;第三豆漿;第四優酪乳;第五骨頭湯;第六蘑菇湯。
綠茶為什麼有保健作用呢?原來綠茶裡面含有茶多酚,而茶多酚是抗癌的。日本普查搞得特別好。他們普查完了說:40歲以上的人沒有一個體內沒有癌細胞的。為什麼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綠茶有關係。如果你每天喝4杯綠茶,癌細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遲9年以上。所以在日本,小學生每天一上學就喝一杯綠茶。此外,綠茶里含有氟。這個氟有什麼作用呢?日本人現在搞清楚了,它不僅能堅固牙齒,還能消滅蟲牙,消滅菌斑。飯後3分鐘,牙齒的菌斑就要出現。現在我們很多人牙齒不好,不但不拿茶水漱口,連白水都不漱,問題在哪裡不知道。現在有人30歲就開始掉牙,50歲牙就全掉了。醫院裡牙科最忙,牙科里鑲牙室最忙。我們到歐洲一看,人人牙齒都很好。你想,如果牙齒好,你當然長壽啦。我們很多人忽略了,其實你不費事,你拿茶水漱口就把菌斑消滅了,而且堅固牙齒。到了老年,你牙齒堅固,不得蟲牙。這很小的一件事,應該堅持做。第三,綠茶本身含茶甘寧,茶甘寧是提高血管韌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很多人腦血管意外來北京治療,醫院每死4個人就有1 個是腦出血,這很危險。綠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堅固牙齒,第三腦血管不易破裂,幹嘛不喝!
茶作為一個普遍的生活消費品,年輕人是生活消費品的主流群體,理應成為喝茶的主流群體,有人這樣評價,喝茶的真諦其實不過是一種心態,渴了,喝茶是解渴,困了,喝茶是解乏,來了朋友,喝茶是聊天,開會,喝茶是思考;談工作,喝茶成了溝通,每一種心態,都是自己的一種體會,我們沒有必要給喝茶套上一個大大的怪圈,喝茶喝的就是一種飲料,喝茶喝的就是一種需求。市場就是需求的體現。
為了更好傳播喝茶的理念,茶市場的主力消費者仍然是年輕人,他們是這個市場上最活躍的群體,認同中國傳統的茶文化,但卻更追求時尚、快捷的生活方式,將之排除在外,顯然是一個不明智的決定。對於年輕人,更重要的是要把合適的產品載體注進他的生活圈,在不知不覺的生活態中,接受了茶,喝了茶。
譬如:從產品的外表、包裝等硬體上進行更新。只有洞悉了箇中奧秘和消費的秉性,通過時尚化的包裝和深入人心的訴求引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共鳴,在世界茶企中,只有立頓從部分領域中看到這一市場的潛力。對於年輕的消費力量,還要不能緊緊地盯著茶葉的概念,無論是袋泡茶、還是茶的液體飲料,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不是它的產品形態,而是它所倡導的品牌理念,倡導一種時尚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也給茶業的發展一點啟發。誰抓住了年輕人消費市場,誰就抓住了未來,可樂公司經常組織孩子到工廠參觀,旅遊,介紹現代化的生產,美其名曰是溝通互動,實則是把可樂在兒時就注進你的腦袋,茶企、茶牌的真正出路在於打造更合適的泡茶方式,讓飲茶成為一種時尚的選擇,茶葉,又邁上了發展、上升的通道!

七、涼茶不是茶,為何拔了茶市場的頭籌?

如果問一個年輕時尚的女孩:“你都知道哪些茶?”她的回答無外乎鐵觀音、普洱之類。但如果走進她的生活去觀察,你會發現她消費最多的茶,或許會是涼茶、花茶、減肥茶和其他保健茶之類。不是姐不喝茶,姐喝的也叫茶。是的,當有些人在找一百個理由來證明年輕人不喝茶的時候,年輕人們卻正在用腳投票,捧紅一個又一個的茶。比如王老吉涼茶,比如碧生源減肥茶。低頭拉車辛苦趕路的茶人,偶然抬頭看路的時候,會猛然發現,這些並不是茶的茶,一個接一個地,拔了茶市場的頭籌。紅罐王老吉單品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而全國數萬家茶廠的年總產值也不夠三百億元。由那么多的名茶那么多的茶廠茶商和那么多的茶農組成的中國茶,只是一個王老吉易拉罐的三倍而已。
尷尬與感概之餘,茶人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王老吉涼茶的發展。涼茶的歷史也很久遠,但一直以來偏安華南一隅。雖然在廣東各地隨處可見涼茶店,但一直以來只是不溫不火,涼茶給人們的感覺也類似於中成藥,只有相關症狀或才想起喝上一碗。在王老吉之前,作為地方特色產品,涼茶從來就沒有想過要走出廣東,走向更廣闊的全國市場。香港加多寶公司租用王老吉商標後,開始用現代行銷思維來審視涼茶市場。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王老吉涼茶開始爆紅,年銷售額直線上升至百億元,不僅一舉拔得廣義茶市場的頭籌,並且開始擁有跟碳酸飲料等其他飲品競爭的資格和實力。
市場是思維的體現。並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思維。思維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行業,更需要創新和整合的思維。涼茶最開始太當涼茶賣,這樣的思維決定了涼茶的尷尬定位(非食非藥),決定了其產品形態(熬制碗裝)、銷售渠道(開店)、推廣方式(等待顧客上門),也決定了消費者(有小病症狀又不想吃藥者)和消費習慣(想起就喝一碗),注定做不大。而加多寶王老吉對涼茶採用了更為現代更為遠大的新思維,這個思維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不把涼茶當涼茶賣。首先,將涼茶定位為快速消費品,並且面向全國市場對產品配方進行改進,通過現代化工業生產推出標準化產品,採用符合年輕消費需求的新型包裝,使用現代化的市場行銷……這些,都與之前涼茶的思維和做法大不相同,但這些不同,是研究消費者秉性習慣的結果,正是消費者想要的不同。正是這些不同,注定了加多寶王老吉的成功。可以說,誰離消費者越近,消費者就離誰越近,誰就能夠贏得精彩、拔得頭籌。
以此思考開來,茶業要想突飛猛進的發展,就需要新的思維來看待茶,就需要創新和整合,就不能把茶當茶賣。創新本身就應該出於平常,源於生活。整合也是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重新組合。出於平常而又超於平常,才是高明的創新,才是大整合。茶本身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對茶的創新和整合,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但是一旦有了突破,就一定能夠獲得出偉大的成功。

八、大家喝什麼茶?

這個問題如果是早二十年前問,或許回答會很簡單,無外乎龍井、毛峰、普洱等產地品種回答。尋常老百姓或者乾脆沒得回答,喝得就是本地家鄉土茶,名字都叫不出。但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就顯得複雜得多。可以按老式地方品種叫。也可以按品牌叫,這個是立頓出現後才有的,立頓的生產標準化帶了品牌,大家在辦公室經常喊的話是“給我拿包立頓”。但上面這兩種分法都是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茶生產技術的引進後,茶的分類是分為了原葉茶和深加工茶。
茶葉深加工的目的是要解決喝茶的問題的,其首先可以解決消費者對口感需求的豐富性。目前市場上產品的口味越來越豐富,主要為低糖、清淡和含汽型。除了傳統的“紅茶”、“綠茶”,茶飲料有了越來越多的新面孔,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如娃哈哈的 “花草茶”,康師傅的“茉莉清茶”、“勁涼冰紅茶”,樂百氏的“脈動動動茶”,麒麟公司的 “午後奶茶”,養生堂的“農夫汽茶”,立頓的奶茶等眾多新品種。消費者的口味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由純茶的單飲變為了純茶、調味茶等的多元化消費需求。而那些不屑於調味茶市場的中國大佬們已經先敗於消費者認知的戰略上。
對於我們來說,茶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太知道那一片片會跳舞的嫩綠的葉子對於我們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喝茶,喝得地方環境不一樣,有家庭自己喝的茶,有公司敬客的茶,有朋友聚會的茶,有解渴的茶,每個環境就會有不同的喝茶方式。中國有一個詞叫"品茶",上升到品其一是口味,其二是環境。所以我們一說喝茶馬上想到的是一套茶具,一種心情。但究其飲料行業的本質,飲料是供人們直接飲用的液體食品。尤指用來解渴、提供營養或提神的,沒有那么多繁複冗節。其決定消費者喝什麼茶的另一個根本是,什麼茶方便我喝什麼茶。因為PET茶飲料方便,拿上一瓶,開瓶即飲,暢快淋漓,但他只解決了戶外喝茶的問題。而喝茶的大量市場還是在家庭、辦公環境,因為泡茶難就被擱淺了。去了飯店一座下,服務員第一句話就是“喝什麼茶”,有人泡,喝茶賣茶就容易多了。如果誰解決了消費者家庭、辦公泡茶難的問題誰將大出天下,贏得真正的中國茶市。同是飲料,但是咖啡就例外,咖啡的泡沖就就是一小包粉解決了問題。很多茶人都想賣咖啡一樣賣茶,但就是沒人做。所以永遠不知道消費者想喝什麼茶。

九、綠茶和紅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綠茶和紅茶之間,在品飲者來說,這只是兩類茶,並沒有特別之處,在茶業中,綠茶和紅茶卻是東西方兩個文化、兩個消費觀點、兩個銷售方法的對抗,西方市場以紅茶為主,東方喝茶則以綠茶為主。紅茶在西方市場的風靡不亞於咖啡,這也源於紅茶的特點,無論產品口感和產品形態,相對綠茶,紅茶更容易標準化,還有一方面,西方喝紅茶,多添加奶或加糖,調配茶水的口感。東方人喝綠茶,講究喝茶的泡製過程,講究茶道,欣賞泡茶到品茶的過程,把喝茶當作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自己一個人泡茶當從例外,綠茶的特點在於豐富,品種、特色各一,香味也不盡相同,這相對於真正品茶的人,一般喝茶者,很難區分出不同綠茶的口感和香味,因此,在東方便流行鬥茶、品茶師比賽等各種有趣的活動,並上升到茶藝的表演,並把這些綜合表現稱為茶文化的表現。在行銷方面,很多企業以此作為傳播的方式,經營一類產品。這種風格,和西方的經營思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我們曾作此比喻,綠茶之於紅茶產品之間的區別,正如豆腐和豆腐乳,綠茶未經發酵,紅茶是經過發酵而成,紅茶口感以醇厚、濃郁為特點,綠茶口感以清香、回甘為特點,如果說紅茶是熱情絢爛型,那么綠茶就是冷靜思考型,在國際上,紅茶因立頓的傳播而名氣更大,而綠茶才是世界公認健康飲品之首。從產品本身所含有豐富茶葉成分來說,綠茶屬原生態,它的特點,更讓女性青睞,綠茶在減肥、美容、防輻射、預防疾病方面處於更多的優勢,然而綠茶本身多樣性,使得其發展要劣於紅茶,從文化上講,產品多樣性是優勢,而站在現代化行銷的角度,沒有標準化衡量,就是品牌最大障礙,也是發展的障礙,這也綠茶多有名品,缺少名牌的一個重要原因,紅茶則不同,世界不同地區的紅茶口感相近,紅茶標準更易要求,特別是立頓品牌的傳播,使得紅茶更是聲名鵲起,多方面來說,紅茶的傳播方式、產品特點、行銷定位都更值得綠茶研究和學習。
如果我們把立頓紅作為目標和參照,是學習和成長的榜樣,綠茶就要奮力直追,永遠不要低估一顆爭奪冠軍的心!樹立一個榜樣,這是一種成長的方法,也是一種參照。物與物之間因相互參照而愈顯驚艷魅力,綠茶和紅茶就是這樣的一對。豆腐和豆腐乳都是豆類產品,豆腐乳就有很多品牌產品,豆腐則不同,大多以散賣為主,這正是映照著紅茶與綠茶。明白其理,找到了方式和突破點,發展就變得簡單些,紅茶、綠茶,作為兩種形態,將永遠這樣比較著發展下去,越走越廣,越走越大!

十、為什麼說一種泡茶方式就是一個市場?

首先說說喝茶,飲茶不但是傳統飲食文化,同時,由於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對於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兩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喝茶對於清油解膩,增強神經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喝茶還有很多好處和注意事項,這是我們在生活都非常熟悉的事情,無論中國、外國,不論大人、小孩,喝茶几乎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每天都可以喝茶,誰都可以喝,誰都願意喝,這裡並沒有障礙。
而關鍵是的泡茶,泡茶影響了很多人喝茶的習慣,也影響了很多人飲食中飲的方式,應該說每一種泡茶的方式,就代表著一種市場需求,這正如:吃飯人人需求,關鍵是解決好做飯問題,所以就有了市場,就有了滿大街琳琅滿目、各種風格、各種風味、各種檔次的店與館。每一個店就代表一種經營方式,我們舉例中國有很多地方名茶,每一種都有自己的要求和標準,這正如地方特色的餐店,對泡茶更有自己的要求,而立頓解決了一種標準化袋泡的方式,正如連鎖式快餐店,和經營一個店有個本質的不同,一個店追求的是特色、文化,很多店追求的標準、統一、規範,所以每一種泡茶方式都代表不同的市場,若能解決好一種泡茶的方式,也就是一種風格,好好經營就是一個市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果解決好泡茶的問題,喝茶、買茶就會更普及一些。我們可從一個簡單的現象中看到這一點:就是你到了飯店,大多服務員都會問喝什麼茶?點來茶水,大家都會喝。這就是說明了,泡好茶,喝茶是人人都願接受,可是泡茶的特點和方式,就會因為人的個性、接受而產生差異,譬如簡單的袋泡茶、複雜工序的功夫茶、來人敬客的杯裝茶、侃侃而談的大碗茶、獨思靜酌的一杯茶、出門在外的一罐茶... ...都有各自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如:中國很多老人愛茶,每天清晨起床後重要的事情就是泡杯茶,這時你給他泡杯袋泡茶,他都會覺得今天泡茶的事還沒做,在他的觀點中,這不叫茶,再如,90後一位小潮哥,泡茶跟他的生活根本就沒有關係,渴了買瓶飲料,至於是什麼飲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買了後再說吧。解決好不同的泡茶問題,市場因這種方式而傳遞一種影響力,並有了它的群體和冬粉,範圍大了,市場就大,範圍小了,市場則小。

十一、咖啡是寂寞,可樂是刺激,茶是什麼?

咖啡、可樂、茶都是飲料的一種,每一種飲料都有它獨有的個性,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生活中有這樣的說法,品味咖啡,是將寂寞的感覺在品味中逝去,大口吮吸冰涼的可樂,是為了揮去口渴,將刺激涌動全身,而喝茶給了人們帶來什麼感覺?
喝茶,首先是生津止渴,緊跟著是清香與回甘,再緊跟著可能是反覆沖泡,沖泡成為了喝茶的麻煩,所謂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在文化中,沖泡的過程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對茶葉的審視,而在現代化的商品中,沖泡卻成了繁瑣,往往喝下去一次的感覺是最令人難忘的。
喝茶,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這種思考就是在現代化的商品中,喝茶帶來的感覺和體現,要一次充分的展現出來,不要在反覆的沖泡中,讓這種感覺慢慢的淡去,相反地也就失去了更多的對喝茶的感覺。喝茶,在本身的飲料功能之外,茶水帶給人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回甘,有清甜的回甘,有苦澀的回甘,有醇厚的回甘,若讓這種回甘揮之不去,這就是商品化的思考,這種思考就是品牌的理念,也是商品開發的理念,從這裡找到合適的載體,才能稱得上現代化的商品。咖啡找到合適的載體,可樂也有合適的載體,茶仍然在探索中......
這是源於,我們對茶水評價有時給予過高的期待,這種期待就包括給它加上文化的帽子,而淡定了作為飲料的本來的本質,文化是一個綜合體。我們喝下去的是茶水,茶水本就是茶與自然界中水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而茶和水結合的這一過程,狹義上稱之為茶文化,這種文化越複雜,就越失去了記憶點,這種文化越簡單,就越具有傳播力,袋泡茶就是很好的例子,袋泡的發明和過程就能稱為技術革命,而複雜過程只能稱之為一種技能。
最容易的事情是將簡單複雜化,最難的事情是將複雜簡單化,這正是茶葉和咖啡、可樂相比較的寫照,茶葉欠缺的正是將複雜簡單化的創新。在世界的舞台上,咖啡中雀巢、可樂王中王可口可樂,帶給人們的正是複雜簡單化的結果,這更為人們快速接受。作為單一形態的商品,雀巢咖啡和可口可樂在世界的生活圈中無處不在,茶葉大興,必須和咖啡、可樂一起,三人行,其樂無窮!咖啡可樂雨爾茶!

十二、誰是中國茶業第一品牌?

沒有,中國茶業沒有第一品牌。但中國茶市有第一品牌,那就是立頓,而立頓是一家英國公司,最讓人氣憤的是立頓自己連一棵茶樹都沒有。而中國七萬家茶廠估計都有自己的茶園,卻加起來還敵不過一個立頓。
立頓小小的茶包解決了茶葉銷售的兩大難題,第一大難題是茶葉生產標準化的問題,第二大難題是消費者使用方便的問題。沒有茶原料,運用一套先進的思維就不知不覺,好像一夜爆發式的成了中國茶市第一品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立頓是做得多,說的少。而中國不但沒有第一品牌,連品牌都稀少。葉茂中說過:“沒有十個億的銷售額都不能叫品牌。”那些現在就稱王稱霸的讓人聽來總有點偏安小富的感覺。沒有看到大爭茶市的氣象,是說得好,做得少。
就茶業的幾種運營模式我做以下6個方面的介紹,以便大家更好的把中國茶企和國際茶企進行對號入座,並看出怎樣才是中國茶發展的春天。
第一種:租場子賣茶,也就是終端渠道賣茶
這個是最古來也是中國茶企用得最多的方式,租場子賣有兩種,一種是去批發市場開,做B2B兼B2C,一種是去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開,如超市、小區內,發展好點做成連鎖。
在批發市場賣是一個很難淹沒的但也很難做大的方式,就和超市出現,菜市場一樣活得有滋有味一樣,他有存在的道理。但標準化的局限性讓其很難做大。連鎖終端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方式,但據說把星巴克引進中國的台灣統一企業曾構想構建一個與星巴克商業模型相似,而售賣產品完全相反——“茶”的一個茶座連鎖機構。後來遲遲不見推出,一直以為是推廣延期,但現在想來應該不太存在這個可能。還有的茶終端連鎖是只賣茶。賣茶只是茶困局的一個小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茶產業的標準化和消費者回家泡茶習慣和頻率的提升。立頓其實並不完美,但是從這兩個地方出發解決問題,改進一點就爆發一點。
第二種:作為奢侈品賣
這種模式我想大多數國內茶企都懂而且都在用,這個方法筆者不想在此多做贅述。在此僅僅作為茶葉經營模式的一個備忘,也把他是做大茶產業的一個對立面吧。
第三種:功能性茶飲
“快給你的腸子洗個澡吧!”XXX腸潤茶!您還甭不高興,這也是茶。立頓用一個茶包就“打包”了茶市。在屈臣氏的美容品貨架上,我們發現了立頓的瘦身茶,有何不可?消費者最關注的是自己,而不是你的產品。功能茶飲料就抓住了消費者需求本性,一下延伸出好多個品類了,減肥茶,排毒養顏的茶、補腎的茶等等。這是從消費者出發研發產品的思維,有獨自的市場。但畢竟不是茶,不能帶領更為廣大的中國茶農走向世界。
第四種:當軟飲料賣
當軟飲料賣已經不新鮮了,不但是康師傅、統一在大張旗鼓地賣,連可樂也早已涉足茶飲市場,在某種程度上講,PET茶飲跟立頓茶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標準化、便捷性的產物,不但如此,PET茶飲其便捷到“開瓶即飲”的程度,連泡茶的功夫都省了。
有人說此時的茶已經不再是茶了,而是“飲料”了,我很不贊成這個說法,茶的本質就是飲料。你不抓住茶是飲料的本質去思考問題,老抓著古老的原葉茶才叫茶的觀點,如何突破茶的生產,如何能研究透消費者的心性和秉性。你難度說雀巢不是咖啡。茶葉能通過PET瓶茶是目前走得最成功的放大茶價值的方式。但研究透中國人喝茶的秉性和環境,就會發現PET瓶飲茶有很大的消費者空缺性和不具備代表性。
第五種:加工成“茶基”賣
中國大量的中低端茶業都被作為茶基出口或賣給了國外品牌化的企業做原料,這獲取的利益鏈最底端的價值,其產值相對就很小。也是我們要改變中國茶業的大難題。
我要提得是茶作為基料,進行深加工處理的思維。在日本人發明茶粉後,立頓繼茶包的生產標準創新,又把茶粉的,作為下一個極具潛力價值的商品。奶茶只是一個表現,還有更多的突破思維處於萌芽中。下一次茶產業的革命必是茶基料深加工突破的產物。
第六種:生產標準化、品牌化賣茶。
立頓是這個領域的典型,但其100年來的創新是不夠突出的。其發展速度還比不上一個十年的蒙牛,現在的總產值也比不上蒙牛。這或許和立頓隸屬於聯合利華的集團發展戰略有關。
這些模式的成功和缺陷留給了茶業界有準備的人扛起中國茶業發展的大旗。茶行業還需要更硬的腦袋才能帶領茶業走向創新性的生產標準化,以品牌化整合趕超並至少和咖啡和可樂三分天下。還需要更多的思考。把8000萬茶農的生產成果轉變為更有價值的品牌和產值。

十三、如何扛起茶業發展的大旗?

中國茶業現狀蘊藏巨大的機會,中國茶業的現狀急需改變,一場以行銷為龍頭、以品牌為核心、貫穿茶產業鏈的整合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我國茶葉產品游離於農產品與食品之間,生產加工屬於農產品範疇,流通銷售則具有食品屬性,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或長或短,各自為戰、自產自銷的小農生產、經營模式,使得我國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市場主體多而雜,產品同質,品牌意識淡薄,行銷管理落伍,行銷方式落後,售價較為模糊,在這種格局下,難以形成穩定、規範的茶葉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艾豐認為,“把中國的茶業放到世界茶業上來看,我們的差距還很大。”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應該有自己的名牌,但很可惜,迄今為止,中國茶業並沒有很著名的品牌,這和中國茶業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沒有品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茶業的思維突破仍處在較為低級的原始階段,從一個現象可以說明,中國茶葉的銷售大多集中批發市場,這和1000多年前的銷售方式並無多大的革新。
上世紀,中國茶業經受過三次衝擊。第一次是80年代“咖啡的衝擊”,第二次是90年代初“碳酸飲料、果汁、啤酒的衝擊”,第三次是“礦泉水的衝擊”。經受了三次衝出,人們對這一古老的天然飲料有了更充分的認識,茶葉本為飲料,而且是人類最早接觸的天然飲料,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光輝和歷史價值從沒褪色,直到近些年的衝擊,只能說茶葉的銷售才從高位上走下,這並代表它的價值也在走下,近些年關於對茶業的創新、思考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如:日本很多咖啡店都改成了茶藝館;美國人也因看好茶葉的抗癌保健功能,喝茶的人不斷增多;英國的立頓成功方式更是一種探索;中國茶業唯一的上市企業,龍潤普洱,正是運用了茶葉深加工和品牌運作。其實,每一次衝擊,都帶來茶葉市場的結構調整,市場擴大。 茶葉才是公認的世界性的第一天然飲料,這無可厚非的,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再次讓它成為世界飲料之王。
當前,我國飲茶人口為20%,人均消費茶葉0.33公斤。淨飲茶人口2.6億,年人均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飲茶三杯,人年均消費量為3.285公斤,為1.54公斤的2.13倍。國內飲茶人口每增加1%,消費量增加4萬噸;達50%時,消費量則達到200萬噸。全國現有飲茶人口人均消費量提高10%,年銷量則增加4萬噸;提高50%,則增加20萬噸。
由此可見,中國茶葉消費潛力巨大,人人喝茶,我們迄今未發現周圍有不喝茶的人,這和其他飲料、行業還有不同點,譬如牛奶,有人乳糖不耐受,就喝不了牛奶,因此,任何一個企業只要把國內市場特點和需求研究好,把消費的秉性研究出來,就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偉大的品牌,在此基礎上不斷的開拓市場,就一定會錦上添花。
工業反哺農業,得茶源者得天下。我們關注的不能僅是“茶葉”,更重要的是“茶業”,將現代化行銷理念引入茶業,開拓一條品牌康莊大道,那就是:創新的引子、整合的思維、研究消費的秉性、尋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力量,有了這個帶頭大哥,扛起茶業發展的大旗,必在茶葉市場、世界的商業舞台上掀起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十四、茶業如何標準化?

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有了標準不等於是有標準化,標準就是一種以檔案形式發布的統一協定,是技術和檔案成面。而標準化是一種思維,其目的是如何與其他事物區別。茶行業已有很多標準,有感性、理性指標建的標準,有紅、綠茶類建的標準、有產地茶的標準,有製造工藝的標準,如緊壓茶和粉碎茶的標準。細細說來,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太多的標準等於沒有標準化,不能實現區隔的目的,因為每個標準就是一個區隔。標準化是求簡單和統一,而不是求複雜和個性?
標準化可能說起來比較抽象,但結合一下實際情況我們就知道標準化有多么重要了。
比如說同樣是鐵觀音,今年因為雨水過多,整體鐵觀音的質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即便是同一片土地、同一幫人、採取相同的工藝來生產同一品種的鐵觀音,每年的口味也不一樣!我們知道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而你想大面積流通,你就必須保證每年的產品是同一質量的,這樣就可以避免買賣雙方在每次購買時對交易的商品重新進行評估,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仍就以傳統的茶葉買賣為例。傳統賣茶是“先嘗後買”,每次都要把那些要賣的商品給顧客嘗試一下,為的就是看看是不是和以前一樣,那就付出同樣的價格。相比於今天我們去超市買東西,對於賣家來說有多么的不便。這就是沒有標準化的問題,其效率低下的交易方式嚴重障礙了茶葉的流通,很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由於立頓茶包是混合調配出來的茶,所以茶的味道就可以人為地控制,有人說立頓的茶包是低檔茶,沒錯!立頓的茶包味道並不是特別好,甚至一般都算不上,但是工業化標準後,至少能保證口味是一樣的,付出等值這個口味的價格進行購買,就使得立頓茶包可以暢通無阻的流通。品質始終如一的標準化的結果就是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標準化就是品牌的基因。
需要提出的是,標準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產品和銷售方式。在茶業,有很多企業通過建立連鎖專賣渠道,在銷售方式標準化方面做出了有益地探索,也有企業獲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來看,對於茶業這樣的傳統行業來說,銷售方式標準化並不能解決行業的根本性問題。
產品標準化才是茶業發展的根本之路。對於原料種類繁多、傳統工藝複雜、各地品類不盡相同的茶業來說,深加工、也只有深加工,才能實現產品標準化,才能讓產品的品質統一而穩定、始終如一,才能真正建立產品品牌。速溶茶粉的出現,拉開了茶業深加工的序幕。建立在深加工之上的茶業標準化,使像賣咖啡一樣去賣茶和建立雀巢這樣的茶品牌,變成可能。茶業將因為標準化而掀起茶行業的工業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