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村曲話劇話

《雨村曲話劇話》是一本由作家李調元編寫,在1783年,出版的戲曲論著。

作者簡介

(1734―1802年),字羹堂、贊庵、鶴州,號雨村、童山蠢翁。四川綿州(今四川綿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土,由吏部主事遷考功員外郎,辦事剛正,有“鐵員外”之譽。歷任廣東學政、直隸通永道。因得罪權臣和坤,充軍伊犁,幸得友人相救,免於發遣,從此家居二十餘年,潛心,著述。一生勤奮好學,著述達五十多種。李調元與當時詩家袁枚、趙翼和王文治齊名,人稱“林下四老”。他關心地方風情和民間文藝,尤愛戲曲。不僅到處觀戲,而且組織家中僮僕教習崑腔,演出《紅梅記》等劇目。

書籍簡介

《雨村曲話劇話》是一部戲曲論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李調元寫成《雨村曲話》上下卷,又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寫成《雨村劇話》二卷。兩者體例相同,而內容有異,《曲話》是戲曲文學的評論,《劇話》則是從綜合藝術的角度漫論戲劇的起源、腳色、道具、聲腔和本事,偏重於考證。
《曲話》上卷論元代戲曲作品,下卷論明清戲曲家的作品。寫作特點是先引前人劇評,然後再出以己見。偏重於對曲辭的評論,如評馬致遠為“豪爽一路”,“曲多俊語”,其《陳摶高臥》“字句音律,瀏亮動人”。另如對鄭光祖《王粲登樓》、喬吉《金錢記》、范子安《竹葉舟》、羅貫中《風雲會》和白樸《梧桐雨》等劇中名句,均有評說。除元明北曲外,對元末明初的南曲戲文亦有所涉及,如稱《琵琶記》“體貼人情,描寫物態,皆有生氣,且有裨風教,宜乎冠絕南曲”,對“荊、劉、拜、殺”“四大家”亦極為推崇。下卷重在評論明清傳奇之作,並提出 供了諸多重要見解和主張。認為“作曲最忌出情理之外”,“曲始於元,大略貴當行不貴藻麗,蓋作曲自有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故實,了無干涉也”,“曲不欲多,白亦不欲多駢偶”,要求將戲劇情節和結構處理得合情合理,而戲曲語言當質樸自然,當行本色,反對堆砌詞藻,濫用典故和駢四儷六的對偶句。下卷對李漁的《笠翁十種曲》、洪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董榕咒芝龕記》等作品亦均有評述。盛讚同時代作家張堅的《懷沙記》為“撮合《國策》而成,堪稱曲史”。他對蔣士銓亦極為推崇,稱之為“近時第一”,稱他為“腹有詩書,故隨手拈來,無不蘊藉,不似笠翁輩一味優伶語也”。《劇話》上卷論戲劇的體制沿革。李氏推斷“戲劇”二字人詩,始於唐杜枚《西江懷古詩》,還考證了傳奇、戲文、雜劇、南戲、北戲等名稱的來歷,提出“南戲肇始,實在北戲之先”之觀點,不無見地。作者還引《莊岳委談》以考戲曲腳色,引用《菊坡叢話》論賓白,並考述了“砌末”(道具)和各種地方戲曲聲腔的源流。下卷專門勾稽戲劇作品的題材本事,主要有元雜劇《漢宮秋》、《祝英台》和一些包公戲、水滸戲等,南戲則有《牧羊記》、《琵琶記》等,明清傳奇《小義記》、《浣紗記》、《十五貫》等。對各劇的故事情節,均考其出處,是重要的戲曲研究資料。
《雨村曲話劇話》在中國戲曲批評史上是一部頗有價值的戲曲論著,《曲話》部分的作家作品評論之中不乏理論思想的閃現,而《劇話》對戲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特別是對地方戲,諸如崑腔、海鹽腔、弋腔、秦腔、梆子腔、胡琴腔和山西陝西的“西曲”等均作了客觀的論述,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聲腔資料。

版本

有乾隆四十九年《函海》本和《中國古曲戲曲論著集成》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