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領袖,也是文學史上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業績對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他的評價,也隨著歷史上文藝思潮及價值觀的不同而大有高低。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灩澦關,表示劫後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名稱】《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黃庭堅像黃庭堅像

【年代】北宋
【作者】黃庭堅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①
投荒②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③灩澦關。未到江南④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⑤,綰結湘娥十二鬟⑥。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1]

作品注釋

①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②投荒:貶官到荒僻的地方。
③瞿塘:峽名,在四川省奉節縣附近。灩澦(音艷預)關:灩澦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灩澦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生入……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願生入玉門關”的話。此用其語。
④江南:這裡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
⑤川:這裡指洞庭湖
⑥這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音晚)結:(將頭髮)向上束起。湘蛾:《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髮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2]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灩澦關,表示劫後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髮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構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何等的愜意!“銀山堆里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餘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3]
據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云:“崇寧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詩人自紹聖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寧元年),又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去。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在四川湖北一帶,環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於古人來說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後平安地通過灩澦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悽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中所說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在作品中,是讀者所應當注意的。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像,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云:“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啟發,給他提供了想像的依據。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領袖,也是文學史上一位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業績對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對他的評價,也隨著歷史上文藝思潮及價值觀的不同而大有高低。[2]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進士,授葉縣尉。歷任國子監教授、秘書郎,曾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多次被貶,最後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卒於貶所,私諡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於詩,與蘇軾並稱“蘇黃”。與張耒、秦觀、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