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

離家

《離家》是由近代作者潘漠華所寫。離愁別緒是古今中外文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這首詩寫離家的悲苦。在自然樸實的語言中飽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基本信息

詩歌原文

離 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親坐著替我補綴。
伊針針引著紗線,
卻將伊底悲苦也縫了進去。
我底頭髮太散亂了,姊姊說這樣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討厭;
伊拿了頭梳來替我梳理,
後來卻也將伊底悲苦梳了進去。
我們離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陽傍山紅的時候,
哥哥說我走得太遲遲了,
將要走不盡預定的行程;
他伸手牽著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從他微微顫跳的手掌心傳給我了。
現在,就是碧草紅雲的現在呵!
離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親底悲苦,從衣縫裡出來;
姊姊底悲苦,從頭髮里出來;
哥哥底悲苦,從手掌心裡出來:
他們結成一個縝密的悲苦的網,
將我整個網著在那兒了!

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今中外文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這首詩寫離家的悲苦。在自然樸實的語言中飽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人的感情是難以捉摸的抽象物,但作者通過離家前後的幾個動人事件:一是母親穿針引線替我補綴衫袖;二是姊姊為我梳理頭髮;三是哥哥牽手引路。將本無內在聯繫的三件事用“悲苦”把它們有序地貫串起來。經過情感的統攝、過濾,以形寫神。猶如詩人用一條情緒的絲線把生活中的碎珠精心地連綴一起,讓它們由散而聚,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而且寓深情於細節描寫之中,使詩里凝聚的情與愛具體可見。母親將悲苦“縫”進“我”的衫袖,姐姐將悲苦“梳”進“我”的頭髮,哥哥將悲苦“傳”給“我”的手掌:三個動詞,更是將無形的悲苦化為有質感的具象,使悲苦清澈地流出了詩行。
作者以極為平凡的日常生活瑣事的敘寫表現母子、姊弟、兄弟之間的綿綿情意。潘漠華家境貧寒。據作者密友馮雪峰回憶,他幼年喪父,母親孱弱,姊姊被夫家拒斥,備受歧視,哥哥只因和心愛的女人說了幾句話,被惡徒們捆綁到戲台上示眾,受盡凌辱。這首詩最後兩句,詩人把被籠罩在悲苦之中的心境比喻為“網”。這張“縝密的悲苦的網”不僅籠罩著這首詩的氣氛,也成為他早期詩作的基調。一首詩,無論什麼題材,只要是從實際生活中汲取來的自然會有真情實感。詩人既有生活的真情實感,又具有較好的藝術匠心,所以題材儘管如此細小平凡,同樣能激動人心。事細而情篤,正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

作者簡介

潘漠華潘漠華
潘漠華(1902-1934) 浙江宣平(今屬武義)人。原名潘訓,又名愷堯。1917年縣立師範講習所畢業後當國小教員。1920年夏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年開始新詩創作。1922年與應修人、汪靜之、馮雪峰以湖畔詩社名義出版詩集《湖畔》。這些詩歌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在愛情的追求中表現了五四青年心理上的質直、純潔。這個時期還創作了一些短篇小說,後結集為《雨點集》,大都描述勞動人民的苦難遭遇。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年初赴武漢參加北伐革命軍,做宣傳工作。同年四一二政變後被捕。出獄後回鄉組織農民暴動,起義失敗,輾轉杭州、上海等地,寫出了反映農民反抗黑暗制度的短篇小說《冷泉》。1929年以後,邊做中學教員邊從事黨的地下工作。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平參加“左聯”。1933年冬擔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長時被捕,次年12月為抗議當局殘酷虐待,絕食犧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