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劇昆唱

“雜劇昆唱”定義“雜劇昆唱”又稱“元曲昆唱”是指文學上將源自於元雜劇的劇目以或本戲或折戲搬演成為崑曲劇目,在唱腔上或以“北曲”為主或以“南曲”為主的一種崑曲表演形式。 如以“南曲”為主的李日華源自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的明傳奇《南西廂》全本,以“北曲”為主的源自關漢卿元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折戲《單刀會》等。 ”“雜劇昆唱”經典劇目舉例《單刀會》:單折戲,侯少奎飾關公,唱腔全部為“北曲”,如【新水令】等。

“雜劇昆唱”定義

“雜劇昆唱”又稱“元曲昆唱”是指文學上將源自於元雜劇的劇目以或本戲或折戲搬演成為崑曲劇目,在唱腔上或以“北曲”為主或以“南曲”為主的一種崑曲表演形式。如以“南曲”為主的李日華源自王實甫元雜劇《西廂記》的明傳奇《南西廂》全本,以“北曲”為主的源自關漢卿元雜劇《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折戲《單刀會》等。

“雜劇昆唱”學術論述

一、俞為民教授所著《元代雜劇在崑曲中的流存》(江蘇大學學報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一文中寫道:“作為元曲重要組成部分的元雜劇,從金末元初產生,在輝煌了近一個世紀後,到元代末年雖已開始衰落,但仍有著舞台生命力,在明清時期的崑曲中,無論是劇目,還是曲調及演唱形式,都存留著元雜劇的因素”。俞為民認為:“元雜劇劇目在崑曲中的流存有兩種形式:一是改編本,即將原本改編成崑曲所採用的傳奇,如明代對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的改編……在明代,一些文人劇作家既推崇《西廂記》雜劇的文采,又惜其不能用為文人學士所歡迎的海鹽腔、崑山腔演唱,不能付諸舞台,故對其作了改編,即將《西廂記》雜劇改成了《南西廂》”。所不同的是,李日華等改編的“南西廂”在劇本上不是縮寫“北西廂”,而是擴寫,把原來“北西廂”的五本二十一折,增加到三十八折。在演唱上把元雜劇“末旦本”改成了“上場皆唱”。在唱腔曲牌上改“北曲”為“南曲”。另一種改編的樣式是取其劇名,取其某些情節和曲詞,配以部分北曲和南曲,雜糅成一劇,其典型有前文已經提到的北昆“馬西廂”。俞為民認為的元雜劇在崑曲舞台上流存的第二種形式是折子戲。他寫道:“雜劇原本雖全本已不能上演,但其中的單折卻仍在崑曲舞台上傳唱。”
二、胡明明、張蕾、邵源所著《“北西廂”雜劇昆唱之淺論》(中國戲曲學院學報《戲曲藝術》2009年第4期)一文中寫道:“北方崑曲劇院的某些劇目更具代表性,如《單刀會·刀會》、《貨郎旦·女彈》、《西遊記·胖姑學舌·借扇》等,這些摺子屬傳統戲,除個別稍微複雜的外,一般為口傳心授,屬於捏戲,沒有編劇,沒有導演,這些劇目作為北方崑曲經典折子戲,已經傳承了幾代人。如今,這些經典的折子戲經過幾代人的演出早已幻化成崑曲,並被南方崑曲院團吸收搬演,成為保留劇目。從上述現象可以看出,“雜劇昆唱”不僅可行,而且也是崑曲的傳統,特別對以北方崑曲為主要藝術特色的北方崑曲劇院來說,“雜劇昆唱”既可以藉助崑曲保留雜劇的生命力,又充分體現了北方崑曲藝術在唱腔上的一些特點。”

“雜劇昆唱”經典劇目舉例

《單刀會》:單折戲,侯少奎飾關公,唱腔全部為“北曲”,如【新水令】等。“大都版”《西廂記》:劇本整理:王仁傑、胡明明、張蕾,魏春榮飾崔鶯鶯,王振義飾張生、 倪泓飾紅娘,全劇為上下本,三個楔子,十二折,唱腔全部為北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