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於山東省壽光市北部雙王城水庫周圍,面積達30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來經七次大規模的田野工作,已發現古遺址83處,其中,龍山中期3處,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4處,金元時期6處。雙王城是目前沿海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

概述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2008年12月11日,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及山東的考古專家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製鹽作坊遺址考察論證。2008年4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壽光市雙王城水庫建設工地,進行了大面積鹽業考古發掘,發現商周時期的鹽業古遺蹟30多處,目前(2009年4月10日)已完成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出土了商代至西周時期的兩處製鹽作坊遺址及數十件製鹽工具盔形器物,同時還發掘出土多個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及兩個煮鹽用的大型灶台。中國鹽業考古專家、北京大學教授李水誠說,在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製鹽作坊遺址時間之早、規模之大在我國鹽業考古史上尚屬首次。
“雙王城鹽業考古發現是一次重大的發現,雙王城是一處完整體現古代製鹽業風貌的遺址。”在日前(2009年4月)召開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暨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謝治秀對外宣布。山東省博物館落成之後,新館裡面將有一個中國古代的鹽業博物館,來充分展示這次考古發現。
戰國以來,鹽鐵就為各朝各代所重視。從古至今在國家穩定、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據著重要地位的製鹽業在古代是何種風貌?古人是如何製鹽的?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考古發掘為我們揭開了商代製鹽業的神秘面紗。

高密度製鹽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2008年12月11日,考古專家察看一眼深約2米、直徑2.5米的商代製鹽滷水坑井
雙王城一帶屬於古巨淀湖東北邊緣,古代曾稱霜王城,也稱鹽城。遺址群面積達30平方公里,共發現古遺址83處。其中,龍山文化時期遺址2處,商代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3處,漢及宋元時期4處。
自2003年夏發現製鹽遺址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考古專家曾連續多次對雙王城鹽業遺址群的規模、分布範圍、遺址數量及時代進行徒步考察。經反覆討論、論證,專家一致認為在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周圍30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的80餘處文物點出土的遺物絕大部分為盔形陶器,時代大多為商周時期,這些文物點是與古代鹽業有關的。
在這么大範圍內發現如此密集的與製鹽有關的古代遺址,在我國考古史上尚屬首次。同時,雙王城遺址發掘發現了商代晚期遺存,說明該地區至少在商代就是重要的製鹽地點,這為研究中國古代製鹽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巨大的規模、先進的技術、較好的保存,“我們可以斷定,這是渤海南岸商周時期規模最大的製鹽業遺址群,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業遺址群。”謝治秀說。

創下三宗“最”

記者在山東壽光雙王城遺址看到了大量古代製鹽的遺蹟,包括保留完整的製鹽作坊、蒸發池、鹽井、盔形器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的發現可以說是抓住了中國鹽業生產的‘牛鼻子’。”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學海向記者說。
這是全國最大的鹽業遺址群。從今年4月開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壽光市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再次聯合對該地進行繼2003年遺址發現以來的第7次正式調查。這次調查又新發現遺址30餘處,截至目前,雙王城水庫30平方公里的遺址面積上已發現鹽業遺址87處。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鹽業問題專家李水誠告訴記者,雙王城水庫製鹽遺址群面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在全國非常罕見。“可以說,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並且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
這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海鹽製造遺址。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光冀說:“整個製鹽歷史過去做得很少,這一片(地區)是用海水來製鹽,並且從商代就開始了,從考古史上來講很重要。”據他介紹,目前在這個遺址群上出土的一處遺蹟已經可以確定為製鹽作坊,從中可以看到制鹵、煮鹽的生產過程,“這是迄今國內發現最早的用海水製鹽的作坊。”尤其珍貴的是,出土的製鹽作坊遺址完整有序。
通過研究目前已清理出的不同時期坑池約10個,專家們分析,這些分沉澱池和蒸發池兩種。沉澱池主要作用為淨化滷水,蒸發池主要作用為提高滷水濃度。沉澱池、蒸發池均是目前國內首次發現。它們的出現,說明商代人們已了解渤海南岸地區春夏之交降水量少、乾燥多風、蒸發量大的特點,並懂得充分利用日曬、風力等自然力來提高滷水的鹽度,這是後來曬鹽工藝的雛形。
這也是中國古代鹽業官營制度的雛形。考古人員認為,當地規模巨大的製鹽設施,如鹽井、鹽池群、鹽灶的發現,再加上在雙王城一帶發現的多處規模大、密集分布的商周鹽業遺址群,說明商周時期這裡的製鹽工業已有統一組織和管理,是國家控制下的鹽業生產(官產)基地,比文獻記載的東周時期齊國鹽業官營制度早數百年。

未解之謎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儘管山東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的發掘成果和考古地位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可,但部分專家在查看、研究過發掘現場和出土器物之後,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論證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製鹽作坊遺址發掘現場,圍繞著鹽灶考古專家清理出了兩排“柱洞”,每個“柱洞”直徑二三十厘米、高二三十厘米。對此,部分考古工作人員認為,這是搭建製鹽工人休息住宿的工棚時所打的柱洞,但還缺乏有力的證據,“柱洞”的用途究竟是什麼呢?“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說。
另外,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出土最多的一種器具是“盔形器”。“隨著世界對鹽業考古的重視,專家們也對盔形器進行了研究,在用途上推斷與古代製鹽有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守功說。有關資料表明,古代製鹽往往需要打碎製鹽工具來取出堅硬的鹽餅,在雙王城遺址考古現場也發現了陶片集中的灰坑。不過目前還缺乏考古依據。
另外,製鹽流程究竟是怎么樣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學海提出:“雖然我們出土了很多器物,也出土了一些製鹽作坊遺蹟,但是這個製鹽的流程到底是什麼樣的?現在還講不出來。”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研究員王永波還針對該製鹽作坊的用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是煮鹽的話,就那么幾個小鹽灶,效率是極低的。從遺蹟來看,當時的設施不具備大規模煮鹽的條件。可能從事的是鹽化工製造。”王永波說。

遺址保護

遺址群出土的盔形器遺址群出土的盔形器
專家們在肯定考古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時,還對雙王城鹽業遺址以後的考古發掘工作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比如,今後還需要加強多學科協作,探索遺址中尚待解決的問題;鑒於該地區在中國鹽業發展史的重要地位,專家們建議設立魯北鹽業考古研究專項課題;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的保護工作。
但是,這次發現的大型遺址群與南水北調工程恰好相遇,一邊是商周鹽業遺址群,一邊是造福人類的南水北調工程,“魚”與“熊掌”該如何取捨?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的負責人日前表示,將盡最大努力為遺址“讓道”,並全力協助考古發掘工作。
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王金建告訴記者:“由於原規劃區存有重要遺址,所以我們對庫址進行了調整,儘可能避開遺址。”他說,“如果庫址調整後再次發現大型遺址,我們會再次修改方案進行避讓。如果實在避讓不開,我們將從工程款中出資進行考古發掘。”
另據記者了解,為做好雙王城水庫周圍鹽業遺址群的保護工作,山東省文化廳委派業務單位制定了詳細的保護方案,山東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也根據文物分布情況,對庫區進行了調整,將水庫原設計面積由17平方公里調整為12平方公里,影響到的遺址由30處減少到12處。
“目前,已有美國法國等國家的考古學者與我們聯繫,希望在雙王城周圍進行鹽業考古的合作研究。”謝治秀說,同時,該地區鹽業考古研究被列為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畫”專項試點研究——“早期鹽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子課題、教育部重大項目——“魯北沿海地區先秦鹽業考古研究”課題,以及山東省社科重點課題。相信隨著雙王城水庫鹽業考古的不斷深入,將有更多的學術成果顯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