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群

雙王城鹽業遺址群位於山東省壽光市北部雙王城水庫周圍,面積達30平方公里。自2003年以來經七次大規模的田野工作,已發現古遺址83處,其中,龍山中期3處,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76處,東周時期4處,金元時期6處。雙王城是目前沿海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鹽業遺址群。

一、商周時期製鹽遺存。

(一)014A製鹽作坊遺址,清理面積2600平方米,完整揭露了一個製鹽作坊。作坊由滷水井、滷水溝、各類坑池、大型鹽灶、儲鹵坑和灶棚組成。

製鹽作坊的布局為:滷水坑井、鹽灶、灶棚以及附屬於鹽灶的工作間、儲鹵坑等位於地勢最高的中部,以之為中軸線,滷水溝和成組的坑池對稱分布在南北兩側,而生產垃圾則位於鹽灶、工作間周圍空地和廢棄的坑池、灰坑內。

坑井位於中軸線西部,已發現不同時期坑井(鹽井)3口。KJ1保存較好,口大體呈圓形,直徑4.2-4.5米,深3.5米。坑井下部周壁圍以用木棍和蘆葦編制的井圈,坑井底部還鋪墊蘆葦,這樣,便於滲集滷水和防止井壁塌陷。由於木棍和蘆葦常年浸泡在滷水里,嶄新如故。由於這一帶地表淺層內沒有淡水資源,加之坑井與水溝、坑池相連,我們認為這些坑井就是當時的滷水井。

坑井外圍有一不規則淺坑,南、北端各伸出一條溝,分別通向南、北兩側的坑池。溝內堆滿顆粒稍粗的淤沙和淤泥層。

南、北兩側的坑池呈成組出現。每組坑池包括一個弧邊長方形大型坑池、一個弧邊正方形中型坑池以及連線二者的寬溝。由於坑池的不斷整修和掏挖,坑池分別向南、東南、北、東北部擴展,早期坑池被晚期坑池破壞,只有晚期坑池保存較好。北部殘存5組、南部保留了4組不同時期的坑池。大型坑池位於南北兩側,面積150-350平方米,池內堆積著顆粒較細的灰白色淤沙和深褐色粘淤土層,具水平層理。坑池邊緣還有若干處豁口。中型坑池分別位於東南和東北部,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池內堆積著呈水平層理的灰綠色淤沙,每層間都有板結的硬面。在坑池整修過程中,灰綠色淤土還被平整夯打過,使之成為新坑池的底面。所有溝、坑池和寬溝都建在粘性較大的土層上,底部普遍經過夯打加工,個別地方還鋪墊粘土,底面光滑平整,非常堅硬,這樣可起著防漏、防滲作用。

經全站儀測量,從水溝到大型坑池、中型坑池,地勢逐步降低,落差分別在10厘米以上,水溝與中型坑池之間的高差竟達25厘米。說明水流方向應該是由水溝先到大型坑池,最後再至中型坑池。

由堆積特徵判斷,大型坑池應是沉澱池,與之連線的中型坑池為蒸發池,並具有保存滷水的功用。南部大型坑池面積大,南半部分地勢又比北半部分高,又有堅硬的板結層面,說明滷水在北半部分集中沉澱後,漫流到南部區域,在蒸發中,滷水析出鈣化物,形成了板結面,說明這類坑池也具有為蒸發功用。大型坑池邊緣上的豁口,似是排淡口。雨水來臨時,在坑池下風口處開口,能將浮在表面的淡水排出。蒸發池內的灰綠色沙土,可能是隨著池內滷水濃度的增加,與滷水中某些元素的富集和變化有關。

鹽灶和灶棚位於中軸線的中心。修挖灶坑和搭建灶棚前,先挖長20、寬16米、深0.5米長方形大坑。坑內鋪墊純淨的灰褐色沙粘土。在墊土之上中心部位修挖灶坑、儲鹵坑,在兩側挖槽埋柱,搭設灶棚。

鹽灶由工作間、燒火坑、火門、橢圓形大型灶室、長條狀灶室、三條煙道、三個圓形煙筒以及左右兩個儲鹵坑組成。總長在17.2、寬8.3米。工作間位於東部,呈圓角長方形,為半地穴式,長5、寬4.2米,存深0.3米,底面由東向西傾斜。底部大約可分3個活動面。每層活動面都經過加工和踐踏,非常堅硬。上層活動面上還出土了盔形器碎片和較多的生活器皿陶鬲、甗、盆和罐等碎片。工作間西部有亞腰形的燒火坑與大型橢圓形灶室相通。

橢圓形灶室規模較大,東西長5.5、南北寬4.3米,面積近20平方米。灶室壁存高僅0.1厘米。灶室周壁和底面多遭到晚期堆積的破壞和動物的鑽營。

橢圓形灶室向西通向長條形灶室。灶室已被晚期堆積破壞。長約4米,復原寬0.6-1.4米。灶室西端和南北兩側各有一窄長條煙道和圓形煙筒。煙道長在2米以上,煙筒直徑均超過1米,存深0.3-0.5米。煙筒底部保存有若干層菸灰。

橢圓形灶室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圓角長方形坑。坑周壁、底部都塗抹一層薄薄的深褐色粘土和5厘米厚的的灰綠色沙粘土,並經加工,使之堅硬,防止滲漏。坑內底部堆積5厘米厚的灰綠色淤沙層,呈水平層理狀,說明坑記憶體放過水。灰綠色淤沙土與緊鄰的中型蒸發坑池內的堆積一樣,說明坑內的水來自後者,這兩個坑池又位於橢圓形灶室兩側,其功用應是儲鹵坑。

灶棚平面形狀近似正方形,邊長15.5米,面積達230平方米。只在南、北兩側挖槽立柱。木柱排列成的牆體略成弧形把灶室、煙道、煙筒和儲鹵坑包圍在中間。出口位於西北部口,進口位於東南部。基槽緊貼長方形大坑的南、北兩壁。槽呈弧邊長條形,長15.5米、寬0.7-1.4米,存深0.15米,在基槽底面挖洞埋柱。南、北兩排各有16個柱洞,柱洞幾乎呈等距離分布,排列緊密。柱洞直徑0.5-0.7米,深約0.5米。洞坑壁和底部塗抹深褐色粘土,可防止木柱腐爛。

南部煙道和西部煙道與南排柱洞之間範圍內還保存有活動面。活動面由東向西傾斜,面積約30多平方米。活動面至少可分為4層,為燒土面、踐踏而成的灰土面和鋪墊的沙粘土層,比較堅硬。該範圍應是居住區。居住區東側還發現了一座盛放淡水的長方形坑和兩座圓形窖穴

工作間東部為灰坑集中區,坑內堆積物多為草木灰、盔形器碎片和燒土,也見少量的生活器皿。說明該區域應是生活和生產垃圾區。

(二)014B遺址,位於014A遺址的南部,二者有25米長的生土帶相隔。我們只對遺址中心的鹽灶、灶棚和儲鹵坑及相關遺蹟進行了清理。

鹽灶除了工作間被破壞外,其餘保存完好。鹽灶由火門、橢圓形大型灶室、長方形灶室、煙道、圓形煙筒及左右兩個儲鹵坑組成,存長13、寬9米。

修挖灶坑和儲鹵坑之前,先挖“凸”字大坑,坑長13.2、東南部寬10、西北部寬3.3米,深0.56米,直壁、平底。坑內鋪墊從它處運來的黃褐色沙粘土,經層層夯打,使之堅硬。在夯土之上再修挖灶坑和儲鹵坑。

火門呈簸箕狀,西寬東窄,西部漸寬與橢圓形大型灶室連為一體,火門底部及左右兩壁燒制堅硬,顏色呈磚青和磚紅。火門底面上有一層草木灰。火門口下部至少還有三層燒結層面和相應的灰面,表明經多次使用或修補過。

橢圓形大型灶室,長4.5、南北寬3.6米。周壁外斜,灶室剖面略成袋狀。灶室最深處達0.70米,一般在0.50米。灶室內堆積主要為紅燒土和黃白色塊狀物。大約可分三大層,每層都有紫紅色的燒結面,說明灶室內至少經過了三次修整。最下部層面保存較好,距火門和南北壁附近地區,底面燒結堅硬,其他部位鬆軟,南、北兩側的附近底面上還有薄薄的菸灰和草木灰層,可以看出走火的痕跡,而灶室中間的半月牙形土台沒有直接受火痕跡,只是間接受到火高溫的烘烤,變得堅硬,顏色呈青紫和黃褐。因多次平整,土台保存較差,長2.1,寬1.2米,存高僅0.1米。灶室周壁燒結堅硬,燒結面厚達20-30厘米,大體分為兩層,內層呈紅色,外層呈米黃色。

橢圓形大型灶室向西、向北各通向一中型灶室。向西的灶室大體呈長方形,長5.5、寬0.80-1.7米,保存深度0.4-0.6米。室內堆積也可分為三個大的層次,大體與橢圓形灶室相對應。東部燒面較硬,西部燒面鬆軟,上面覆蓋著菸灰。菸灰大體分出若干個層,系多次使用的結果。

長方形灶室西端和西南各由一煙道、煙筒。煙道底面向煙筒底面傾斜。煙道較短、較窄,約1米,窄處僅0.3米。煙筒口呈圓形,直徑約1米,深0.6-0.7米。周壁還貼上盔形器碎片。煙筒內堆積上部為倒塌的煙筒頂部燒土,下為菸灰層,厚達0.1米,能分出若干層。表明煙道和煙筒經過了若干次使用過程。

大型橢圓形灶室南、北兩側各有一儲鹵坑(H2、H3)。坑口平面呈方形,直壁、平底。周壁和底部塗抹5厘米厚的深褐色粘土和灰綠色沙土,並經加工,使之堅硬,防水滲漏。底部有厚達5-10厘米的灰綠色淤沙層。H2,長1.64米,深0.5米,西壁向外有凸口,寬0.3米,似是上下或踩站的地方。淤沙層面有10數件完整的盔形器,其中四件還連線在一起,個別盔形器底部還粘有草拌泥燒土。坑底底部鋪墊10厘米厚的褐色粘土,並經過了層層夯打。

鹽灶左、右兩排柱洞組成的弧形牆體把灶室、煙道、煙筒和儲鹵坑圍在中間。灶棚東南、西北部為進、出口。灶棚平面呈梯形,東西長13.3米、南北寬(中部)16米,西北部出口寬12米,東南部進口寬17米。棚內面積近200平方米。南排幾乎等距離分布著15柱洞,北排殘存14個,柱洞(坑)間距5-30厘米。立柱前先挖柱坑,坑內填滿黃褐色沙粘土,中間挖小坑埋設木柱,小坑周壁和底部塗抹深褐色粘泥。南排、北排柱洞與鹽灶之間鋪墊一層灰綠色沙土,厚5-40厘米,並略加工。

鹽灶外西部廢棄的坑池內,堆積著盔形器碎片和燒土堆積層。在長13.5、寬10.5米區域內已清理出六層。其中,編號C7為單獨一片堆積,呈不規則圓形,直徑4米多,厚達0.25米,可能是一次煮鹽後傾倒的生產垃圾。灶室南部廢棄的坑池堆積著厚達半米的草木灰層,夾雜著堅硬的灰白色鈣化塊,草木灰層堆積長度超過15米。這裡應是燒火垃圾。

東部排水溝鏟刮的剖面和鑽探表明,014B鹽灶南北兩側也有成組的坑池,各類坑池內堆積與014B同類坑池相同,說明二者製鹽作坊區的結構也是一樣的。

014B遺址灶室內出土了成堆的白色和黃白色塊狀物,其特點是內部呈顆粒狀、空隙大、結構鬆散、重量輕。生產垃圾內還發現了成片的白色粉狀物和灰白色硬塊。這些應是煮鹽過程撇刮出來的鈣化物和鹼硝類。所發現的盔形器腹部內壁多存有白色垢狀物。顯然,盔形器應為煮鹽工具。但商代的盔形器絕大多數為泥制陶,不能直接受火。此外,絕大多數盔形器底部和腹部沒有煙炱和二次受火的痕跡。因此,煮鹽中如何擺放盔形器要考慮的。由於各灶室底面都有很硬的受火面,煙道和煙筒內有很厚的菸灰,說明灶室應是封閉的。我們在生產垃圾內發現了成片成堆的草拌泥燒土堆積,其特點是結構疏鬆,質輕,形狀多數呈圜底狀,內壁還粘印繩紋,部分呈扁平狀。有些盔形器底部也粘帶草拌泥片。2007年,我們在編號SL9遺址YZ1室內還保留了塌陷的盔形器及底部塗抹的草拌泥層,灶室周圍還發現圓柱狀、扁柱形、方柱狀和長條狀燒土殘塊,個別存長20多厘米。這些充分說明灶室上應該搭設網狀架子,網口內塗抹草拌泥,其上再置放盔形器。長條灶室有利於搭架子和置放盔形器,而直徑達3.5-4.5米橢圓形灶室,直接在上面搭設架子,框架較寬,置放盛滿滷水的盔形器,會因為重量太重,易塌陷。但灶室中間存在的半月形土台,可以讓框架間距縮短,解決承重問題。

鹽灶上搭設大型鹽灶棚,其作用主要有三。其一,防止鹽灶和儲鹵坑的雨淋和風吹日曬而導致的塌陷、毀壞,利於鹽灶多年反覆使用;木柱粗,埋設深,排列密,可防風御潮。其二,春末夏初,該地區多吹東南風,灶棚門口朝向東南,出口位於西北部,這樣順風,助火勢,利煮鹽,方便排火煙。其三,考慮到廠棚面積遠遠大於鹽灶,且棚內有上百平方米空地,上還還鋪墊著乾淨防潮、防水的灰綠色沙粘土,有些部位保留有燒土硬面和活動面,說明那裡可以住人,也可作為倉庫使用,儲放鹽製品、製鹽用具和生活物資。

各製鹽作坊出土的生活器皿有繩紋鬲、繩紋甗、素麵鬲、素麵甗、簋、罐、瓮、盆、豆等,其中甗的數量較多。時代為殷墟二、三、四期至西周早期。盔形器占陶器總數的95%以上,商代晚期為泥制灰陶和褐陶,西周早期出現夾沙灰褐和紅褐陶。

二、金元時期製鹽遺存。

製鹽遺存有鹽井、鹽灶、滷水溝、過濾溝、儲硝坑及半地穴式房屋等。

滷水井4口,位於07遺址南部的水溝內。井口上部已被破壞,暴露部分的口徑在4米以上,井周壁圍以木棍和蘆葦,內淤積著黑色淤沙淤泥。

滷水溝呈直條狀,直壁,平底,溝內堆積著灰白色淤沙和淤泥層。014B遺址G1,長近30米,南北向。由北向南傾斜。

過濾溝,長度超過25米,溝寬1米左右,深半米以上。溝平面呈長條弧形,底部一端向另一端傾斜。溝底等距離分布著十幾個長方形小坑,坑長0.80米、寬0.50米,深0.60米,間距約為1.5米。小坑內堆滿淤土淤沙。該類溝應是滷水過濾溝,滷水在溝內流動時,淤泥、淤沙會沉澱到小坑內,這樣,滷水就會得到淨化。

鹽灶多位於過濾溝的兩側,一般兩座並列為一組。鹽灶一般由工作間、儲灰坑、火門、灶室、煙道構成。均為地穴式,即在地下修挖成工作間、灶室、儲灰坑、煙道等。就鹽灶的平面形狀而言,可分長方形和圓形兩類,前者規模很大,總長超過10米,工作間一般呈正方形,個別呈桃葉形,工作間邊長2.5米,深在1.5米左右。工作間兩側或角落處有儲灰坑。灶室長1.5、寬1、深0.8-1米。煙道呈長條形,一般長達數米。煙道上還有圓形或方形小型灶室。圓形鹽灶規模小,灶室直徑在1米以內,總長僅數米。工作間比灶室、煙道略深,煙道由灶室一端向外傾斜,便於燒火和火焰流動。工作間內多有草木灰和白色塊狀物。就灶室形狀和有關遺存分析,當時的煮鹽工具應是長方形鐵盤和圓形鐵鍋。

儲硝坑,均位於鹽灶旁。坑口呈圓形,圜底,坑壁經過加工,比較規整。周壁保存著白色粉狀物。據分析,這種白色粉狀物是在煮鹽過程中漂浮在滷水上的物質,可能硝鹼類。硝鹼是煮鹽中的副產品,鹼硝是皮革加工的必需品。

從出土的白瓷、黑瓷碗、盤、罐及陶瓮、盆、板瓦、青磚看,這些製鹽遺蹟的年代為金元時期。

三、初步認識

1,這次發掘首次完整地揭露了一個商周時期製鹽作坊。通過多年的考古工作,我們對渤海南岸地區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製鹽工藝流程有了基本了解。製鹽原料為濃度較高的地下滷水而非海水。從井坑內取出滷水後經滷水溝流入沉澱池過濾、沉澱,滷水在此得到初步蒸發後,再流入蒸發池內風吹日曬,形成高濃度的滷水。把制好的滷水放入鹽灶兩側的儲鹵坑。在橢圓形和長方(條)形灶室上搭設網狀架子,網口內鋪墊草拌泥,其上置放盔形器,在工作間內點火,往盔形器內添加滷水,滷水通過加熱蒸發後,不斷向盔形器內添加滷水。煮鹽過程中還要撇去漂浮在撇刮出來的碳酸鈣、硫酸鈣、碳酸鎂、氯化鉀等雜質。待鹽滿至盔形器口沿時,停火。鹽塊冷卻後,打碎盔形器,取出鹽塊。

據記載,萊州灣一帶最早的鹽井為唐代,雙王城商代鹽井的發現,把該地區鹽井的歷史提早了1500多年。這是中國沿海地區目前所發現的最早鹽井。沉澱池、蒸發池的出現,說明商代鹽工已經充分了解了渤海南岸地區春季的乾燥多風,蒸發量高等氣候特點,利用日曬和風力等自然力來提高滷水的鹽度。這是後來曬鹽工藝的雛形。沉澱池、蒸發池也是目前中國商周鹽業考古的首次發現。

鹽灶、鹽池和灶棚規模之大,保存之好,實屬罕見。據計算,一個鹽灶同時可以放置200餘個盔形器,每個盔形器至少能容2.5公斤鹽,一個製鹽單位一次舉火可獲則達上千斤鹽,雙王城同時存在著至少50座鹽灶。也就是說,僅雙王城一帶每年的產鹽量就達4、5萬斤。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在渤海南岸地區至少有10個像雙王城這樣的鹽業遺址群,可知當時的年產量是相當大的。規模如此之大,該地區商周製鹽業應存在著統一的組織和管理,商代鹽業生產擬是國家控制下的產業(官產)。如是,這應是中國古代鹽業官營制度的開始。

2,根據目前考古發現,金元時期該地區的製鹽流程可復原為,從滷水井汲出濃度較高的滷水,倒入滷水溝和過濾溝內,水在溝內流動過程中,淤土淤沙就會沉澱於長方形小坑內,滷水得到了淨化。把滷水放入鹽灶上的鐵盤或鐵鍋內,點火熬煮。在熬煮過程中,撇刮出漂浮在上面的硝鹼,單獨存放,以做它用。不斷向鐵盤或鍋添加滷水,待鍋盤內滿鹽後,就停火,把鹽倒出。根據所發現的灶面的大小判斷,每盤可出鹽上百斤,而每鍋出鹽約二、三十斤。

據有關文獻記錄,金元時期,沿海地區製鹽原料為海水,通過淋灰法來汲鹵和提高滷水濃度,最後再用鐵鍋或盤煎熬,鹽灶為平地壘築灶台。這次雙王城考古發現,既與文獻記錄相同的一面(如用鐵鍋盤煎煮鹽),又有與文獻記錄不同的一面,如原料為地下滷水、通過滷水溝和過濾溝來淨化滷水和提高濃度、挖坑為灶等。考古發現修整或彌補了文獻記錄的不足。(燕生東、黨浩、王守功、王德明)

參考資料:

[1] 中國文物信息網 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50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