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美育

雕塑藝術美育指以雕塑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雕塑是用物質材料在三維空里創造立體的藝術形象,這形象具有實在的物質性。觀賞者不僅可用視覺感官去直接感受它,而且還可用觸覺感官去感知它。由於雕塑的形象是立體的,觀賞者可以從前後左右的不同方位去觀賞、品鑑。雕塑多有以動、植物為題材的,但它的核心題材卻是人物,必須集中全力去刻劃人物本身,力求通過外在的形體美來展示人物的內在精神美。

雕塑藝術獨特功能

雕塑藝術的本質特徵使它在審美教育中有著自己一些獨特的功能,這就是:(一)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雕塑和繪畫同屬於造型藝術,欣賞雕塑藝術同樣可提高人們對線條、色彩、形體、結構等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二者是完全一樣的。(二)用審美的眼光去欣賞人體藝術。人體是雕塑表現的重點對象。在人體雕塑中,裸體雕塑又占了很大比重。如米隆的《擲鐵餅者》、帕利克萊妥斯的《荷茅的戰士》、列西普斯的《拉奧孔及其二子》、普拉克西台利的《克拉多斯的阿芙羅蒂》、魯特里的《仙女噴泉》、馬約爾的《地中海》等,都是美術史上著名的裸體雕塑。對於人體(尤其是裸體)藝術,我們套用“人”的眼光,用審美的眼光去觀賞它,而不能用“非人”的眼光去褻瀆它。人體藝術是人類創造的文化財富的一部分。凡是優秀的人體雕塑表現的是生命的光彩、運動的力量,頌揚的是人的尊嚴和創造,並沒有絲毫的輕薄和庸俗;相反,展示的正是聖潔和清白,蘊含的是人類的崇高理想和執著追求。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排斥裸體雕塑藝術,應該正確地去欣賞它,從中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美的享受。(三)培育高尚的審美情趣。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所創造的《哀悼基督》,表現了當時的“人文主義”精神和讚美了人的優美品質,是一件充滿優美感和抒情味的作品。雕像取材於聖經故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聖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雕塑家塑造的是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默默地俯視著躺在她雙膝之上的死去的兒子,她在沉思、哀悼。耶穌裸體靜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頭顱、軀幹、雙臂,以至全身都很好地表現了死的形象。我們觀賞這件雕塑作品。在悲痛中情感得到了升華,精神得到了淨化。欣賞潘鶴的《艱苦歲月》、劉開渠的《農工之家》、呂德的《馬賽曲》、羅丹的《加萊義民》等雕塑作品,都能起到培育高尚情感的作用。(四)提高審美通感能力。由於雕塑具有形象與材料統一的特點,因此,人們欣賞雕塑藝術時,不僅能用視覺器官去觀賞它,還可用觸覺器官去接觸它,有些雕塑作品是用芳香材料製成的,觀賞者還可用嗅覺器官去捕捉它。雕塑作品是立體的,觀賞者從前後左右去觀賞,由於光線、影調的變化,韻味、意境也就有所不同。另外,在雕塑藝術鑑賞實踐中,多種感覺器官不僅各自發揮作用,而且還互相影響,即視覺感受增強觸覺感受,觸覺感受推動視覺感受等。多種感受互相溝通、強化和互相轉移的結果,不僅使審美體驗不斷深入發展,而且還可讓觀賞者審美通感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