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版郵票

雕刻版郵票

印製郵票主要採用粘印(凸印)、膠印(平印)和凹印,凹印又分影寫(照相)凹印和雕刻凹印以及混合版套印。雕刻凹版郵票以線點深淺、疏密和粗細的特有表現語言而獨具魅力,受到集郵者的喜愛。同時,它又以難於偽造受到發行部門和印刷廠家的高度重視。但由於雕版郵票比膠版和影寫版郵票的生產周期長,工藝難度大,成本高,故雕版郵票發行較少。

概念

雕刻版郵票雕刻版郵票

雕刻版屬凹版印刷的一種,油墨在印版的凹陷處,印刷時凹陷處的油墨粘到紙上。雕刻版是由雕刻家用刻刀在鋼板上精雕細琢而成畫。票面特點是畫面由凸出紙面的精細厚度不等的線條組成,用手撫摸郵票圖案的線條有凸起感受。線條在高倍放大鏡下有立體的高光反射。其特點是墨色厚實、線條凸起、輪廓清晰、印刷效果好。我國的早期郵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期郵票大量用雕刻版印刷。該印刷工藝要求高,不易仿製,也是紙幣的基本印刷方法。

歷史

《青城山》特種郵票《青城山》特種郵票

據統計資料,1950年至1999年期間,我國發行雕刻版的紀念、特種、普通郵票(包括混合版套印)總計178套,其發行走勢呈駝峰狀。

50年代發行的老紀特雕刻版郵票多達106套(紀68套、特38套),每套發行量不大,一般在700萬套左右,全部分散在北京、上海等地印刷廠用傳統的凹印設備印製,質量達到較高水平。1958年發行的《林業建設》雕版郵票獲"世界十大佳郵"榮譽,1963年影雕結合的《黃山風景》"迎客松"被評為國際最佳印刷獎。這一階段的雕版郵票數量既多質量又高,形成第1個高峰。
1967年4月至1973年10月,為"文"票和編號票時期,共發行9套雕刻版郵票,因為這一階段的郵票發行量急劇加大,配合政治形勢的郵票接連不斷,雕刻版印製已遠遠不能適應倉促上陣快速發行的要求。但在1972年發行的《紅旗渠》影雕套印郵票,印刷質量很高,堪稱這一時期的佼佼者。
1974年5月至1991年為 JT票時期,集郵業務全面恢復發展,集郵隊伍日益壯大,集郵活動空前活躍,郵市幾度火爆,使我國郵票品種、數量都較前有嶄新的發展。這一階段發行雕刻版郵票41套(J票15套,T票26套),印製質量受到國內外好評,是又一高峰時期。
1992年起至今我國紀特郵票按年份編號,每年發行套數和印量不斷調整,印刷廠任務繁重,50年代引進的雕版設備老化,新引進的7色影雕機難以全面正常運轉,新增的南(河南)、北(遼寧)兩條郵票生產線主要印製膠版郵票,因此,紀特郵票採用雕刻版很少。從2001年開始,我國郵票雕刻版開始增多,質量也在提高,2006年達到7套。

辨別方法

《藏羚羊》特種郵票《藏羚羊》特種郵票

識別雕刻版郵票最主要的方法是:1、用眼看:郵票正面油墨的線條呈凸起狀,而紙張背面有凹進去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圖紋上的線、點都凸起在紙面上,其最深處在光線照印下呈現出陰影。2、用手摸:用手指輕輕觸摸郵票表面,有很明顯的凸起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