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山派

隨山派

全真派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之一隨山派為長生子劉處玄所創。其後傳其弟子於道顯,崔道演等人。劉處玄曾在嶗山太清宮弘道,信眾甚多,成為隨山派的祖庭。

(圖)隨山派隨山派

隨山派是為全真派內部繁衍出七個支派之一,為長生子劉處玄所創。 其後傳其弟子於道顯,崔道演等人。劉處玄曾在嶗山太清宮弘道,信眾甚多,成為隨山派的祖庭。

百字“字輩表”

(圖)全真隨山派服飾全真隨山派服飾

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復常 

景高和禮義 嗣信守忠良

裕謙賢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誠樸 玄元世永昌

金木萬古續 智慧保寧光 

聖體通三界 廣大演自清

志虛空教化 月盈妙中黃 

用功悟仙號 丹書現榮陽

行滿乾坤秀 圓融衍相逢 

蓮開龍虎詔 超升崇利享

景觀

(圖)嶗山太清宮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 位於山東青島東50里嶗山老君峰下、嶗山海灣之畔。嶗山地處海濱,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說。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據記載,漢時有江西瑞州府張廉夫棄官來嶗山修道,築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廟”。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來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後稱“太清宮”。金章宗明昌年間,全真道士丘處機、劉長生等曾在此弘闡全真道。劉長生在此創全真隨山派,信眾甚多,太清宮便成為道教全真隨山派之祖庭。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間。太清宮主體建築為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長老院及客房組成。太清宮東有八仙墩、曬錢石、釣魚台等礁礬奇觀。勝景“太清水月”、“海嶠仙墩”即在此區。三大殿為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天尊)、三皇殿(祀伏羲、神農、軒轅)、三官殿(天、地、水三官)、四陪殿為東華殿(祀東華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呂祖)、關帝祠。三官殿院內古“耐冬”樹,隆冬開花,花期半年,傳為明初張三豐手植。張三豐曾在太清宮修煉,嶗山左側靠海處有“三豐石堵”,塔底有洞名仙窟,即張三豐隱修處。

太清宮從初創到現在已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幾乎每朝每代都進行過修葺,其建築風格至今一直保留著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這在國內的各宗教建築中,也是極少有的。這裡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大分支——寺觀園林在嶗山最早形成風格體系的地方。

所屬派支

(圖)全真教圖全真教圖

全真道,又稱全真派,全真道的始祖是[少陽]東華帝君,少陽傳[正陽]鍾離權,正陽傳[純陽]呂洞賓,純陽傳劉海蟾[劉操],再傳王重陽[王陽],道教稱北五祖派。重陽祖師於金大定七年的七月[1167年]從終南山前往山東寧海(今牟平)一帶,先收馬鈺、孫不二為徒,在馬鈺家修庵傳道,取名“全真庵”,後來又到崑嵛山煙霞洞修道傳道,再後來又到文登姜實庵收徒講道。凡學其道者,均號全真道士,故稱為全真道。

全真道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剛學道的主要經典是《道德經》、《清靜經》、《孝經》、《心經》等,王重陽又著作《全真立教十五論》等基本教義十五條即:一要出家住觀,二為雲遊參訪,三要學書解經,四要精研藥物,五要會修造廟觀,六要住叢林結伴,七要靜養,八要定心坐靜,九要學會調和五炁,十要煉性,十一要修性命,十二要積功累行,十三要超脫三界[欲、色、無色界],十四要養生,十五為超離凡世等作為全真道立教規範,特別是後來他的七位大弟子:馬鈺[號丹陽],譚處端[號長真],劉處玄[號長生],丘處機[號長春],王處一[號玉陽],郝大通[號廣寧],孫不二[號清靜]分別開創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龍門派嵛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七大派,道教稱“北七真派”,使金元時期道教大興,特別是丘處機開創的全真龍門派的興起,使這一時期的道教進入了鼎盛之勢。

創始人

(圖)劉處玄坐像劉處玄坐像

劉處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游寓齊豫,乞食鍊形,重陽君去世後,與馬譚邱守孝廬墓三年,遵師遺言隨譚長真奔赴洛陽,亦如譚長真以遊方乞食為生,花街柳巷煉性。與譚常有書信往來。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征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元1198,乞歸,賜名“靈虛”。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世稱“長生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隨山派,簡稱隨山派。

劉長生至武宮築堂修道,鄉人誣之有殺人命案,長生真人並不辯白,由是羈押獄中近百日,真人識字本不多,反得以在獄中勤讀苦練,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舞之形。真人之出獄,乃由於殺人者自首之故。劉長生門下弟子眾多,較為著名者有大弟子離峰老人和於道顯。於道顯以苦修知名,在金末影響較大,宋披云為長生子門下掌教大弟子、後主修《道藏》,創建宮觀,對全真教發展貢獻巨大。主要著作有《仙樂集》、《至真語錄》、《道德經注》、《陰符演》、《黃庭述》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