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穀阿城故城

陽穀阿城故城位於陽穀縣阿城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陽穀阿城故城始建年代不祥,春秋時期已屬齊國西邊的重鎮。直到漢代三國時期,均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晏子治阿”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地。城址呈圓角方形,邊長2公里,周長8公里,面積4平方公里。城牆東南角和北城牆保存較好,其他部分城牆略高於地面。東南角城牆保存長約250米,地表上高度達14米,地表下2米有餘,寬近30米。城牆斷面反映了城牆結構,由主體城牆和後期補築而成。主體城牆為板築棍夯,夯層平整,厚6-10厘米不等。

陽穀阿城故城

陽穀阿城故城位於陽穀縣阿城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陽穀阿城故城始建年代不祥,春秋時期已屬齊國西邊的重鎮。直到漢代三國時期,均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晏子治阿”的故事就發生在此地。城址呈圓角方形,邊長2公里 ,周長8公里 ,面積4平方公里。城牆東南角和北城牆保存較好,其他部分城牆略高於地面。東南角城牆保存長約250米 ,地表上高度達14米 ,地表下2米有餘,寬近30米 。城牆斷面反映了城牆結構,由主體城牆和後期補築而成。主體城牆為板築棍夯,夯層平整,厚6-10厘米 不等。
補築部分位於城牆內外皮處,夯質更好。此段城牆利用了大汶口、龍山時期文化堆積,夯土內含有這時期的包含物,土呈灰色,且主體城牆疊壓在龍山時期夯土上。北城牆西端現存高達12米 ,夯質結構同東南角,也利用了早期文化堆積。
在春秋城的東部為龍山時期城址。城牆部分被春秋時期城牆占壓,現存長約56米 ,寬12米 ,高約2米。城牆為黃沙土夯築,質地堅硬,夯層不明顯。有一灰坑打破城牆,出土了大量陶片,以紅陶片為主,灰陶片次之。從器型上看分屬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早期,說明城牆築於龍山早期或更早。其文化特徵與城子崖龍山文化有一定差異,有中原龍山文化的因素。
阿井位於阿城中心,圓形,為青磚砌築。東漢時期就已存在,其水清冽,用以熬煮阿膠。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阿水》載“東阿大城北門內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者如輪,深六七丈,歲常煮膠以貢天府。”《夢溪筆談》、《本草綱目》中亦有記載。光緒年間在井上修建六角亭,並立有碑刻。
晏子治阿
春秋齊景公時(前6世紀末),晏子(名嬰,字平仲)為東阿(今聊城陽穀縣阿城鎮)宰。三年間,景公聽到很多人說晏子的壞話,想罷免他。晏子說:“我知道錯在哪裡了,讓我再乾三年吧。”景公遂叫晏子繼續治阿。又三年,果然聽到的都是說晏子好,景公要賞賜晏子,晏子說:“這賞我不能受。”景公問原因。晏子說:“我第一次治阿,懲淫戒惰,按法辦事,不徇私情,不事權貴,因而得罪了一些人,他們在你面前淨說我的壞話,因而你認為我把事情辦糟了。後來,我改變了主意,對淫民不管,對惰民不問,決獄照顧權貴,見了貴人卑躬屈膝,所以他們又淨說我的好話,傳到你跟前,又認為我幹得好了。其實,罰者正該賞,賞者正當罰。所以,現今的賞賜,我不能受。”由此,齊景公知晏子賢能,任以國政,用為齊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