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戒子

出自

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孝標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作者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中文名:劉義慶國籍:中國民族:漢出生地:彭城(今江蘇徐州) 出生日期:403年逝世日期:444年職業:小說家、文學家
原文
陶公①少時②作魚③梁吏,嘗以坩④鮓⑤餉母。母封鮓付使⑩,反書責侃曰:“汝為⑨吏,以官物見餉⑥,非惟⑦不益,乃⑧增吾憂也。”

譯文

陶侃在青年時期做過鑑察魚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醃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做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閉塞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益,反而增加我的憂慮。”

注釋

① 陶公:對陶侃的敬稱,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②少時:青年時代.注意:古代語言中的"少"指"青年時期". 
③魚梁吏:魚梁,在水中築堰用以捕魚的一種裝置。作魚梁吏,擔任監察魚梁事物的小官。 
④ 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⑤ 鮓(zhǎ):經過加工的魚類食品,如醃魚,糟魚之類. 
⑥餉,饋贈 
⑦非惟,不僅,不但 
⑧乃:表示轉折,有反而的意思. 
⑨為:作為,是
⑩使:派。

啟示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學習陶侃的孝母之心,但不能像陶侃那樣拿不是自己的東西來孝敬別人.另外,更應該讚揚陶侃母親那種不貪公家便宜,公私分明的精神.

感受

我從中感受到了陶母的為人正直,這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陶母也是個教導有方的人。同樣,也教育了我們做人不能占公為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