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456~536)

 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後世又稱陶隱居,又號勝力菩薩,或雲陶勝力。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述甚豐,其中《本草經集注》對中國本草學著作影響巨大。未弱冠即為諸王侍讀,善琴、棋,工草、隸書。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後隱居於句容(今江蘇境內)茅山中。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參與朝中大事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其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及葛洪神仙道教,兼雜有儒、佛之說,於天文、歷算、地理均有造詣。自謂“吐納余遐,頗游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

陶弘景(456~536)

正文

南朝齊、梁時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後世又稱陶隱居,又號勝力菩薩,或雲陶勝力。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述甚豐,其中《本草經集注》對中國本草學著作影響巨大。未弱冠即為諸王侍讀,善琴、棋,工草、隸書。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後隱居於句容(今江蘇境內)茅山中。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參與朝中大事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卒謚貞白先生。其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及葛洪神仙道教,兼雜有儒、佛之說,於天文、歷算、地理均有造詣。自謂“吐納余遐,頗游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
陶弘景有感於當時本草學著作的混亂情況,參考《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著成《本草經集注》(原書已佚,現存有敦煌卷子殘本)。中外學者對此書的評價很高,它完成了使中國主流本草學著作雛型大定的歷史任務,被譽為本草史上的一座豐碑。該書成就主要在於按統一體例整編了當時流傳的各種《神農本草經》,選定藥物365種,以成定本,並增補《名醫別錄》藥物365種;首次按藥物的自然屬性,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等分類,較《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有突破性意義的進步,一直影響後世本草學著作;首創“諸病通用藥”、“七情表”,依藥物的治療性能分類,有利於臨床實用;描述藥物形態和確定藥物產地,成為早期本草最富新意的內容,對確定藥材品種,保證用藥安全有重要意義,並成為後世本草學著作一大內容。陶氏對輯錄的《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內容採用朱墨分書、個人見解小字夾注的出處標註體例,使全書內容源流清晰,並成為優良傳統,一直被後世繼承。但陶弘景身為道家,故書中多錄方士、神仙之言,講究服石、辟穀等。因身囿江南,故對北方所產藥物的記載有一些錯誤。又鑒於葛洪《肘後救卒方》(又稱《肘後救急方》,簡稱《肘後方》)闕漏未盡,增訂成《補闕肘後百一方》(又稱《肘後百一方》)。另著有《養性延命錄》、《陶氏效驗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諸丹集要》、《煉化雜術》、《合丹節度》、《藥總訣》、《服餌方》等書多種,均佚。近年有稱原本為敦煌卷子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亦題名為陶弘景所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