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廟鎮

陶廟鎮

陶廟鎮位於界首市南8公里處,東與太和縣毗鄰,西與河南省沈丘縣接壤,南通王集,北連田營工業園區、潁南馬鈴薯大市場,素有界首市南天門之稱。該鎮所轄14個村委會,84個自然村,總人口5.6萬人,1.5萬戶,區域面積為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7091畝。新建的臨界鄲公路穿境而過,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繁榮昌盛,交通四通八達,土地平坦肥躍,老區所在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

基本信息

農業發展

陶廟鎮陶廟鎮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一是種植業形成了四大農業經濟產業板塊:即以趙莊為中心的千畝優質小麥良種繁育產業板塊;以朱寨王石為中心綠色蔬菜產業板塊;以許寨千佳村為中心的高效林業生產板塊;以趙寨、孫小集為中心的萬畝馬鈴薯紅薯“兩脫”產業板塊。二是養殖業,形成了兩個養殖基地,即:以黃莊、趙莊、陶廟為中心的山羊養殖基地,以朱寨為中心的肉雞養殖基地。

工業發展

工業經濟強勢發展,全力實施全民創業,搭建工業發展平台,打造了四大市場體系。即:陶廟山羊交易屠宰大市場,段寨木材交易大市場,許寨花卉苗木大市場,趙寨蔬菜批發大市場。強勢發展四大工業體系,即:以新悅服裝廠和駿馬服裝廠為龍頭的服裝工業體系建設,以江淮虎豹電動車為龍頭的電動車工業體系建設,以三友塑膠微噴管和順發網繩為龍頭的塑膠加工體系建設,以板材交易為龍頭的板材及家具製作工業集群建設體系。界首市興達山羊有限公司簡介

陶廟鎮陶廟鎮
界首市興達山羊有限公司

界首市興達山羊有限公司位於界首市陶廟鎮金羊大道東側,距界首市區南7公里、臨界鄲公路東3公里處,原204省道穿境而過。這裡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飼草豐盛,當地農民素有飼養和屠宰山羊的傳統。該公司位居的陶廟鎮不僅是皖北山羊飼養大鎮,而且還是魯、豫、皖三省交界最大的山羊交易、屠宰的集散地。陶廟鎮黨委、政府在原省委書記盧榮景“以羊聚財,帶富四方”題詞精神鼓舞下,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把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作為一大產業來抓,一手抓山羊品種改良,一手抓山羊市場建設,精心培育和打造興達山羊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的山羊交易市場和屠宰市場經過兩次擴建,目前,已成為聞名華東,享譽全國的山羊交易屠宰大市場。

興達山羊有限公司由山羊交易市場和山羊屠宰市場兩部分組成,是一個集銷售、儲存、加工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市場,並設有飯店、停車場。山羊交易市場位於金羊大道西側,占地45畝,投資150萬元,場內擁有4個1200平方米的山羊交易大棚,3個冷凍貯廠,市場內衛生清潔,下水道等配套設施齊全。最大交易容量1.5萬隻,平均日交易量達1100隻,年交易額8000萬元。山羊屠宰市場位於金羊大道東側,占地40畝,投資160萬元,擁有屠宰車間160個,水泥場地、下水道、生產台、工作架等設施配套齊全。日屠宰量1600隻,日銷售額為64萬元。主要產品有:活毛羊、筒子羊、腿子羊、涮羊肉、羊內腰、山羊皮、羊內臟,以羊鞭、羊蛋、羊腰為主的副產品,產品遠銷江蘇、浙江、湖北、河南廣州等全國大中城市。

山羊系列產品已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市場前景廣闊。目前急需與外商聯姻、引進先進設備,對“童子牌”羊鞭、羊蛋、羊腰、羊血、羊骨、涮羊肉進行精細加工,真空包裝,使產品“由大變小、由粗變細、由生變熟,變廢為寶”。打造山羊系列產品名牌,形成養、加、銷一條龍鏈條式的發展體系,並以此為龍頭,加速山羊產業化進程。

特色農業

陶廟鎮大蒜
大蒜

陶廟鎮大蒜種植面積4.5萬畝,可年產大蒜6萬噸,蒜薹2.8萬噸,是優質大蒜生產專業鎮。大蒜品種以蒼山白皮蒜、改良紅皮蒜等優良品種為主,其產品肉質脆嫩,香辣味濃,品質優良,營養豐富,作為防病治病的必備食品和藥品,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鎮黨委政府把發展大蒜產業作為富民興鎮的重要舉措來抓,做足做好大蒜文章,積極開拓大蒜產業在冷儲、精深加工、外貿出口等領域的縱深發展,通過以蒜為媒,廣泛招徠外商,截止到目前,陶廟鎮共建大型果蔬恆溫庫16家,大蒜總貯存能力達6萬餘噸;特別是以龍泰果蔬集團大蒜龍頭加工企業,常年進行大蒜的保鮮、加工和出口,並於日本馬來西亞東歐等10餘個國家建立了出口貿易夥伴關係。

陶廟鎮棉花
棉花

陶廟鎮地處於黃河衝擊平原,是典型的平原農業區,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盛產小麥棉花、玉米等農作物,農作物秸桿資源極為豐富。全鎮現建有優質棉生產基地5.5萬畝,年產皮棉11萬擔,年產棉花秸稈2.2萬噸;另外巨野縣常年種植棉花100萬畝,年可產棉花160萬擔。

畜牧養殖

陶廟鎮在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目前,該鎮共發展養殖專業村2個,規模養殖戶85戶,羊年存欄1.5萬隻,出欄8500隻;規模養豬戶28戶,存欄達1.2萬頭,年出欄1.7萬頭;規模養雞場六座,蛋雞存欄逾10萬隻,。全鎮僅養殖業一項年增收入75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歷史文化

陶廟鎮陶廟鎮
陶廟董樓古民居

這裡是三進廳堂,四合院落,東西廂房,樓閣建築。院內四個角落的廊柱上,分別按福祿壽喜的形式雕刻著南極壽星、老者跨鹿等等不同圖案。地面非常平坦,都是用扁平的鵝卵石密密麻麻的鋪成各種圖案,什麼荷花、蝙蝠等等不一而論。最讓人驚嘆的要算是木雕花窗了,其樣式之多,題材之廣,做工之細,無不讓人嘖嘖稱讚。什麼八卦式的,三羊開泰的,五子登科式的,四季平安式的,連年有餘式的,福壽雙全式的,還有風景式的幾何圖案式的等等,數不勝數。院中的老者告訴我們,這裡的木雕都是出自東陽藝人之手,因為時間久遠,那些木頭已經變得班駁滄桑了,有的裂了紋,缺了口,但卻感到並沒有防礙那古老雕工之手所傳遞出來的神韻,依然傳神,依然精湛,依然完美無痕。可惜在文革期間,被人為的破壞了不少,那花紋的式樣再也無法彌補,給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堪稱中華一絕的無骨花燈就出自這裡,但因房門已鎖,無緣得見。我們又隨便走了幾個院落,都有讓你驚嘆不已的地方。

唐代古槐

陶廟鎮陶廟鎮
陶廟鎮東嶽天齊廟
東嶽天齊廟

東嶽天齊廟,位於陶廟鎮陶廟村,因歷代護廟人及重修者中多為陶姓,故又俗稱陶家廟。

東嶽天齊廟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廟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傳說泰山神掌管人間生死,“東嶽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所宗者也。”(《雲笈七籤·五嶽真形圖序》)。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元世祖時又尊泰山神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簡稱“東嶽天齊大帝”或“東嶽大帝”。每年夏曆三月二十八日為祭祀日。此廟始建年代無考,世人或傳唐建,或曰宋時,眾說紛紜。舊志中記載有元代至元年間的重修碑記,至今尚存殘銘,可證其始建年代上限為唐中晚期,下限為金代。明萬曆年間,善士陶敬聚社集資重修,現有碑為記。入清後,又於康熙、道光、光緒等年間不斷增修擴建,規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築有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關帝殿、三教堂、玉皇閣、九女閣、真武廟、土地廟、華佗廟以及山門、戲樓等,占地面積10餘畝。舊時廟內古木參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遊人如織。解放後,天齊廟為供銷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築陸續被拆除,碑碣石刻亦多被毀。“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齊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倖存,均面闊三間,青磚砌壁,灰瓦覆頂,古樸肅穆,猶顯莊重典雅之風。天齊殿東西兩壁分別嵌有明隆慶和清光緒年間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內壁畫尚存,尤為難得。更引人注目的是廟內的一株古槐,傳為唐代所栽,樹圍5米餘,然歲月荏苒,朽枯中空,僅存外皮10厘米許,卻虬枝繁葉,充滿生機,令人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