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潛

陳道潛

陳道潛(1364-1433)名復,字孔昭,號拙齋,明代莆田(今屬福建)著名學者、詩人。建文二年胡廣榜進士。歷仕禮科給事中、與修國史,廣東道監察御史、巡按湖廣,召還與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諸書。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道潛 陳道潛

陳道潛,系莆田浮山陳氏祖陳湟第十世裔孫。其父陳砮,一名士中,號礪峰,早逝。由 明奉訓大夫、戶部員外郎兼修國史的陳中撰寫的《拙齋先生墓志銘》,全文895字,結構嚴謹,用詞簡約。陳中,字舜用,明永樂十九年(1421)赴京參加進士科試,榮獲會試第一名,授官南京戶部主事,宣德年間詔入京預修太宗、仁宗兩朝實錄,擢戶部員外郎。陳中與陳道潛同為宋治平四年進士陳大卞之裔孫,故陳中在銘中自謙為弟。墓志銘由中順大夫、浙江紹興府知府方鯉書寫。方鯉字庭訓,莆田宋代寶章閣直學士方大琮之裔孫,明永樂十六年(1418)進士,初授監察御史,後改紹興知府,以清廉名聞朝野。墓志銘還請奉政大夫、廣西按察司僉事林坦篆刻。林坦明永樂十二年(1414)舉人,十三年進士,官曆陝西僉事、貴州按察使等。陳道潛之墓志銘能由當時莆田三位名流聯手合璧,可見陳道潛之盛名。

從銘文中可知,陳道潛早年失怙,全靠慈母龔氏撫養,初受學於延壽名儒方坦。方坦非常器重這位少年學童,稱以後振興浮山陳氏家族者必定是此人。道潛在郡書院讀書時,其品行學業也為長輩所稱道。明建文元年(1399),鄉試舉人;二年(1400)會試進士。據《浮山陳氏族譜》載:陳道潛鄉試第十一名;會試第六十二名。銘文例舉兩件事印證陳道潛之高尚情操:第一件事,陳道潛初授禮科給事中,詔命參預修纂國史,期間與後來任少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的楊榮同事,楊榮學識、威望為朝野所傾,但楊榮偏看重陳道潛之學行,當廷命陳道潛為湖廣彝陵州判官時,楊榮不禁替其扼腕嘆道:“此屈其才,然而為州亦一州之福也。”彝陵州地處西部邊陲不毛之地,除了茶、筍外,其餘一概不種,百姓生活極苦。道潛赴任後,努力用德政去改變崇巫陋俗,並盡力減輕賦稅,終於“善政益彰”。第二件事,陳道潛德政遠播,巡按湖廣藩臬州縣皆服其德,為朝官舉薦,擢廣東道監察御史,這本是一件大好事,連楊榮也喜不自勝,道:“此稱其才”,然此時“公無喜色”。陳道潛後由前翰林學士保薦,參預纂修《性理大全》諸書,書成即以丁內艱還家守制,服除,改江西道監察御史。任上,凡內台之有章疏議,多出道潛之手,同僚皆稱為拙齋先生,不敢直呼其名。九載秩滿,朝廷遂以功榮贈其父陳砮為文林郎、江西道監察御史,母龔氏及前夫人林氏皆贈孺人,繼配林氏封孺人。

有子陳光亮,號耕讀居士,孫陳岳,字孟申,別號翠庵主人。文見《未軒文集》承直郎戶部主事陳君墓志銘

個人性格

陳道潛為人一向持重,不輕易戲言;為文章頗得古人禮數,也樂於助人之困,一生歷官三十餘載,從不收取意外之財,致仕歸家五年間,大部分時間閉門研讀經史自娛。他經常告誡兒子:毋挾勢以逞威,吾之願也。在待客接物上,陳道潛“好談人善,不好談人惡,其有以人之惡告者,則默然不答,其有告以妖怪異常事者則面斥之。臨歿,惟囑子,勿修齋以崇佛事,則吾地下暝目矣。”這篇墓志銘關於陳道潛的史料,在許多方面足以填補縣誌、府志及家乘之空白,如陳道潛家世淵源,歷來未見史書記載,因而有人訛傳其為唐縣令陳邁之後,其實不盡然,實乃陳氏另一入莆支派,即浮山陳氏祖陳湟之裔。又如陳道潛生卒年月日、墓葬地點、陳道潛之啟蒙老師方坦、仕途恩師楊榮、陳道潛致仕歸田時間及其子嗣情況,該墓志銘均一一交代清楚。而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之五十四《選舉志》雖記有“陳道潛,見《人物誌》”,但《人物誌》卻未見記載,這不能不說是黃仲昭在史書編纂上的一件憾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