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君

陳茂君

陳茂君,四川省自貢市人,自貢日報主任編輯,四川省作協會員,現任自貢鹽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鹽商文化》雜誌執行主編。有散文隨筆集《如風集》、文化類專著《自貢鹽幫菜》問世。

基本信息

簡介

陳茂君 陳茂君

陳茂君,男,1950年生,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人,四川省作協會員、自貢日報主任編輯,現任自貢鹽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鹽商文化》雜誌執行主編。

1978年考入西華師範大學(原南充師範學院)中文系,1982年大學畢業後,從事過秘書、科技情報、媒體工作。

出版有散文隨筆集《如風集》(2006年2月,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文化類專著《自貢鹽幫菜》(2010年7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微型小說《東湖人家》入選中國小說學會主編的《2008中國微型小說年選》(2009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微型小說《山寨學堂》入選中國小說學會主編的《2009中國微型小說年選》(2010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微型小說《山寨學堂》獲第八屆全國微型小說三等獎。

有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二十多篇獲全國黨報副刊、四川報紙副刊作品一、二、三等獎;有新聞作品、論文十餘篇獲全國、省級一、二、三等獎。

著作介紹

陳茂君 陳茂君

陳茂君的飲食文化研究專著《自貢鹽幫菜》一書由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仁、自貢鹽商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星生為該書作序。

該書14萬字,採用專門史形式,分六章論述了自貢鹽幫菜形成的條件,介紹了自貢鹽幫菜的分類、名廚名店、常用菜餚、獲獎菜餚,以及獨特的自貢鹽幫菜飲食文化等,以此證明自貢鹽幫菜在川菜中的差異性和相對獨立性,為自貢鹽幫菜提供了理論支持。

該書雖是一本專業學術著作,但讀起來非常有趣。在自貢,坊間有許多關於鹽商飲食文化方面的傳說,神奇怪誕又版本眾多。比如吃退秋魚、吃豬血泡、吃鵝掌等。對此,作者進行了考證。比如吃退秋魚,作者考證出了退秋魚究竟是什麼魚、是怎樣運輸、怎樣烹調的,以及食客的飲食心理等。對鹽商吃豬血泡、吃鵝掌等虐食行為,作者從文化角度做了深層次的剖析,讀來會對虐食這畸形飲食文化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對與自貢鹽幫菜有關的一些題目的考證,讀來也耳目一新,長見識。作者蒐集整理的自貢地區與飲食有關的俚語、諺語、歇後語、兒歌、民謠、叫賣等,自貢人讀起來格外親切。

作品評論

茂君的散文集《如風集》出版發行了,厚厚百餘篇目,洋洋三十餘萬言。可謂燈下走筆,縱情記敘:品桃賞荷吟花賦、東湖記趣都市橫吹;龔扇八哥火邊子,燊海鹽井河盞燈會,無所不涉。更兼三輪輥工修腳師,七十二行皆付文;紅苕蘿蔔泡酸菜,飲食鄉情亦成章。老記之紀,厚積薄發,茂君為文二十餘年,有此精選之冊,可賀可喜。我同茂君有著二十餘年的交往,為他高興,亦有幾句閒筆塗鴉——

茂君下過鄉,打過工,以後上大學,回到家鄉後又乾報社編輯記者,半生歷練,工農商學,皆有涉足,這為他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礎,加以跑記者,“跑”下來的結果是新鮮事、稀奇事、古怪事裝滿腦袋瓜兒,然後這些生活素材便成了茂君筆下讓人耳目一新的篇章。誠如上述,在茂君這部集子的百十個篇目中,五行八作,奇人怪傑,無不涉及;風花雪月,陽春白雪,皆有華章。粗一翻閱,即感厚重。難能可貴的是:茂君具有大學本科學歷,有了文學學士學位,也算一知識分子了,但做人閱事為文,多存貧民意識。在他的筆下,我們能讀到寫天車輥工的人物紀實,也能讀到寫三輪車夫的美文,還能讀到寫修腳師的深情文字,既使是寫飲食鄉情之類的文字,也多是《肥肥的牛皮菜》、《紅蘿蔔白蘿蔔》、《冠軍菜側耳根》、《漫談富順豆花》之類的庶民飲食文化,且寫得頗有文采,好讀好看,絲毫沒有那種故做深沉刻意老道之感,一任真情流淌,讓人讀出“情出真心總宜淡”的境界來。

我注意到,茂君這部集子在寫作特色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寫實為主的現實生活題材。這類題材占絕大多數,不論是寫家鄉的傑出人物或普通小人物,還是寫作者親歷親見的舊時趣事,抑或地方風物名勝和獨特民俗,均以白描寫實的筆法呈現在讀者面前。這類篇目寫得樸實自然,本色平實,不事粉飾,通篇張揚出毛茸茸的生活原生態的本質魅力。寫人物的《蜀中劉八哥》、《職業畫家吳浩》、《修腳師張世全》等篇目,寫地方名勝的《富順文廟》、《西秦會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寫舊時趣事奇聞的《風流明高》、《拉架車》、《亡命高考》等篇目,均以文筆清新、真實感人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靈,傳導出較大信息量而沒有那種無病呻吟,不“啊”既“喔”的人為煸情。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真實亦是文學的生命——所謂文貴真情是也。

茂君散文的另一類,則是可以歸為文化散文的。這類篇目的底蘊厚重,充滿哲理思辯和歷史文化的豐富沉澱,語言頗有唐宋字詞韻味,張揚出一種詩情的特質。如《東湖紀事》、《賞荷》、《巍巍燊海井》、《聽雨》等篇目,即是其中的代表性文字。厚重如《東湖紀事》,造句當推《賞荷》。

當年我在報上讀到《東湖紀事》時,曾大感驚訝,茂君乾記者多年,寫新聞報導慣了,為文用字造句,很難講究,偶一見到《東湖紀事》,則確實讓我刮目相看。我曾經給茂君去過電話,希望他以後多寫一些這類文字。茂君說有一組這類的東西,會陸續寫出來見報的。以後,我果然又讀到了他的《給牛塑尊像》、《鹽都城雕》等篇目,皆都是上乘之作。

在茂君的這部散文集中,除了上述兩類篇目外,還有一部分應是界於小說和散文之間的作品,如《“操哥”潘老么》、《老知青湯司令》等篇目,我則認為小說特質及元素大於散文。儘管這些篇目也有散文的元素,但歸為小說,則似要妥當一些。這類篇目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性強而有味,富含小說味。不知茂君兄以為然否?

茂君之於散文,得益於多年的記者生涯,由於工作性質使然,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同各方面的人打交道,這為他創作素材的涉獵帶來了便利,使他的作品題材趨於寬廣豐富,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但同時也暴露出一個弱點,即作為新聞人,於文學作品情節殘留著新聞痕跡,個別篇目過於直白淺露,題旨埋藏不深而削弱了文本張力。當然,這僅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抑或偏頗的誤讀判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