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紀念館

陳文龍紀念館

陳文龍,是南宋著名愛國民族英雄。陳文龍一家殉國,滿門忠烈,其事跡可歌可泣。福州人民十分景仰這位忠貞正氣、居官廉正、剛直不阿、關心民瘼的鄉賢,於明成化年間(1465―1478年),在陳文龍過去任職和生活過的地方―――台江新美坊建“萬壽尚書廟”,即今陳文龍紀念館的前身,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目前,陳文龍紀念館修復工程已進入二期,該館將建成為台江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陳文龍簡介

紀念館紀念館
南宋莆田陳文龍與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時代人,都是南宋後期的狀元、丞相,他們的出身、仕途、遭遇幾乎相同,最後又同樣為國殉職。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讚頌陳文龍和文天祥“隆名並峙”,同為“一代忠貞”。

來歷

陳文龍沒有任過尚書官職,明清兩朝官制“六部”也沒有“水部尚書”。陳文龍在抗元鬥爭中壯烈殉國後,宋、元兩朝皇室也並沒有對他敕封“水部尚書”、“鎮海王”。民間傳說這些封號是“天帝”所封。傳說畢竟是傳說。據專家考證:明代崇禎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曾三次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和加封“鎮海王”。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中國後曾命中書省派員到地方訪求應祀的神祗。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到祭。”他特別重視江西廬陵的文天祥和福建興化的陳文龍。

福州烏龍江上段有個村莊叫陽岐。陽岐村臨江邊古時有一過往船隻停泊的碼頭,熱鬧異常,特別是經營南北京果雜貨和土特產品生意的莆仙一帶商賈,要進入省城的船舶多停泊於此,然後再棄舟陸運。史稱此碼頭為“化船道”或“興化道”。莆仙一帶商旅為祈求生意興隆,平安往返,就於明洪武年間,在興化道旁大松樹的濃蔭下建一小廟壇,奉祀海上女神媽祖和抗元英雄陳文龍的遺像。這個小廟壇面積約30平方米,遺址至今猶存。明天啟七年(1627)陽岐村民、水上居民和莆仙一帶在省城的商賈,出自對鄉賢忠貞氣節的景仰,開始將原廟宇移到陽岐村“鳳鳴山”下,新建陳文龍廟。這座陳文龍廟歷代旨奉祀典。

琉球自明洪武五年(1312)之後,直至清光緒十年(1879)止,琉球與中國是藩屬關係。明清兩代政府曾派遣冊封使團前往參加“冊封禮”慶典。因琉球與中國隔著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冊封使團”出發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陳文龍廟祭祀之後啟程,或將陳文龍造像陪同使團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團平安往返於中琉之間。陳文龍“神靈顯赫”,都能盡到“責任”,每次都使使團平安,很受皇朝讚賞,所以,皇朝就對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書”作為中琉之間海上交通安全庇護神的封號,直至加封為“鎮海王”,以求使團永遠受到陳文龍的庇佑,能在風平浪靜,海不揚波的情況下保護冊封使團平安往返於中琉之間。

民俗的形成

福州南台沿江建起了一座座的尚書廟。陳文龍作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護神受到從事水上商品運輸貿易的商賈和長期久住閩江下游兩岸的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陳文龍的尚書廟數百年來香火旺盛,經久不衰。現在,福州新建的陳文龍廟、堂已達十餘座之多,而史書上記載,遺址至今尚存的有5座。

村民重修

1991年,陽岐村民對尚書祖廟進行重修,為福州市增添了一處有價值的人文景觀。尚書祖廟現列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由柳洪平創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