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一點資訊總裁及鳳凰網聯席總裁]

陳彤[一點資訊總裁及鳳凰網聯席總裁]
陳彤[一點資訊總裁及鳳凰網聯席總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彤,河南開封人,1967年生;於1997年參與新浪子公司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屬的利方線上網站的初創工作,1998年3月正式加入公司。並擔任新浪執行副總裁、新浪網總編輯。陳彤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北京理工大學通訊學碩士學位,以及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2014年10月22日因個人原因從新浪公司離職。2014年11月4日,加盟小米公司,任副總裁,負責內容投資和內容運營。2016年10月27日,陳彤擔任一點資訊總裁,兼任鳳凰網聯席總裁。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陳彤陳彤

陳彤,1967年出生於河南開封,擁有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等。

1997年參與了新浪子公司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現北京新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屬的利方線上網站的初創工作,並於1998年3月正式加入公司。

1997年4月至1998年8月,陳彤任利方線上體育沙龍版主;

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任新浪網新聞中心主編;

1998年,陳彤主持“法國98足球風暴”網站一鳴驚人,創造了中文網站的訪問記錄。

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任新浪網內容總監;

2000年6月至2002年5月,任新浪網中國區執行副總經理;

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公司副總裁兼總編輯;

2003年11月至2007年2月,任新浪公司副總裁、新浪網總編輯,全面負責新浪網的運營和內容管理工作。

2014年10月22日離職新浪,他表示,離職是因為覺得工作越來越沒有挑戰。

2014年11月4日,陳彤正式宣布加盟小米公司,將擔任小米副總裁,負責內容投資與內容運營。

2016年10月27日,一點資訊官方宣布原小米公司副總裁陳彤加盟,擔任一點資訊總裁,兼任鳳凰網聯席總裁,負責鳳凰網內容運營管理。

人物事件

加入新浪

陳彤陳彤
早在1997年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實習期間,作為鐵桿球迷,陳彤來到新浪網的前身“利方線上”體育沙龍負責版主工作;
1998年,陳彤主持“法國98足球風暴”網站便一鳴驚人,創造了中文網站的訪問記錄。“賽事開始之前,陳彤就開始蒐集各隊的訊息,一般是到國外的體育網站聊天室打聽即時比分,再貼到體育沙龍上;看著電視,用手錄入再上傳到網站上。陳彤和汪延曾經用手扶著電視天線搞球賽的網路轉播。”正是這段經歷,不僅為四通利方在後來發展成為新聞門戶打下基礎,也讓陳彤從新浪的第一個網路編輯,成長為新浪網的總編輯。
之後,新浪網在科索沃戰爭及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1999)、台灣921大地震(1999年)、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2000年)、“9·11事件”(2001年)、雅典奧運會(2004年)等重大事件的報導中,不斷獲得巨大成功,確立了新浪網在全球中文網站中的優勢。其中,新浪網對“9·11事件”的率先報導,成為網路新聞報導的經典成功案例。
陳彤在1998年提出的“快速、全面、準確、客觀”的新浪新聞“八字方針”至今仍被業界廣泛認可並沿用,而在其部門培養出來的新聞、體育、財經、科技、視頻等各頻道的編輯,活躍於中國的主流網站(其中不乏多名網站總編、主編),新浪網運營部也因此被譽為網路編輯的“黃埔軍校。通過全面整合傳統媒體的內容及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奠定了新浪網作為中文第一門戶的基礎。那么,此後,陳彤領導的編輯團隊在新浪部落格、新浪微博拓展等多項業務的運營中,體現了強大的團隊執行力,在新浪網從傳統門戶到與社交媒體融合的新媒體的變革中,發揮了中堅力量之作用。
“2001年9月11日晚8點50分,新浪網新聞中心值班編輯蘇雨農一個人值小夜班,從CNN播放第一架飛機撞擊紐約世貿大樓之後的畫面後,按照陳彤親自製定的突發新聞處理流程,蘇雨農迅速發出快訊:“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以及手機頭條簡訊新聞,成為中國各類媒體中最先發出的新聞和簡訊;並在短時期之內迅速作出專題報導。”
2002年5月起,陳彤出任新浪網總編輯、公司副總裁。作為中文網路媒體的先行者,陳彤帶領的編輯團隊最先建立起全球7*24小時滾動報導、專題報導、圖文直播等一系列模式。

加入小米

2014年11月,17年媒體老兵、新浪網原總編輯陳彤11月4日加盟小米,出任小米副總裁,主管負責內容投資與內容運營。雷軍專門在小米總部舉行了歡迎陳彤加盟的發布會。

名人部落格

2005年,陳彤帶領的新浪編輯團隊,發起了名人部落格戰略,以徐靜蕾韓寒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及專業人士在新浪網相繼開博,開創了入口網站大規模的用戶自己上傳內容(UGC)的時代,UGC的內容極大的補充了此前的門戶依靠轉載及整合的方式,大量的用戶原創內容的上傳,標誌著新浪作為傳統新聞門戶的第一次轉型成功。

微博戰略

2009年7月,新浪CEO曹國偉推出新浪微博產品,自8月14日開始內測開始,新浪微博就採用了與新浪部落格同樣的推廣策略,即主動邀請明星和名人開微博,並對他們進行實名認證。而陳彤領導的編輯團隊再一次擔負起該項戰略的主力。
“最初的工作異常辛苦,不僅按照頻道所覆蓋的專業領域等逐步細分,並依照名人、政務及媒體三大方向及重要城市及省市的區域緯度,做了更加詳細的分工。每一位編輯的考核,大多以微博拓展業績為主,幾乎所有的編輯,都有明確的指標。”一位參與此事的編輯回憶道,“編輯積累的人脈資源及各頻道的影響力,發揮了作用,在微博名人面前,每一位編輯都是客服,陳彤為此建立了“圍脖小秘書”、“微博闢謠小組”等專門團隊”。
微博闢謠小組
2010年11月,在陳彤的直接領導下,新浪微博成立闢謠小組。據時任闢謠小組組長譚超所述,小組運行至2012年6月,共發布公開闢謠微博291條,沒有引起一次事實層面的爭議,這得益於陳彤所提“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據不闢謠”的嚴格要求,以及對每一條闢謠信息的最終把關。
小組常備7名專職編輯,日本發生9.0級地震等重大事件時增至30人。小組24小時不間斷監控信息、吸納用戶舉報,發現疑似謠言後通過信息源頭查找、網路深度搜尋、電話連線當事者、實地探訪等方式進行查證,多方位核實保證證據絕對可靠,闢謠後多渠道進行信息澄清,並對造謠者進行嚴格處罰。上述成熟的機制幫助小組最快在半小時內澄清謠言,但謠言的複雜和模糊性有時也讓小組耗費兩三周時間去尋找最可靠的證據。
類似微博闢謠小組的全職闢謠機構,在全球社交網站上沒有先例,該小組開創性的工作,極大地保障了微博的發展秩序和輿論環境,也是一次極具學術價值的成功實踐。微博的成功,及其與門戶的結合,無疑成為新浪網作為門戶的又一次成功轉型:即移動時代的門戶加社交網站。
2014年3月,新浪網對馬來西亞航空MH370失聯報導,成為“門戶加社交”報導方式的經典案例。陳彤領導下的編輯團隊,在此次報導的速度、深度、準確度以及包括視頻、自媒體在內的全媒體整合報導方式等方面,不僅全面超越其他的傳統中文媒體,也超過任何其他的中文網站,在社交媒體時代,在航空災難性等重大突發事件報導中,依然引領媒體發展潮流。

個人語錄

陳彤陳彤
有一個編輯在報導武漢水災的新聞標題用了“武漢民眾大撤離”,被我狠狠K了一頓,難道官員們就不撤離了嗎?

新聞編輯們不能只重量不重質,以前我們的編輯只要中東一炸死人就出專題,但專題只有兩篇新聞,其他都是“TMD”十年八年前的舊聞。

楊利偉上天前一天,我的一個手下就用了“楊利偉什麼什麼”的標題,前面沒有標明楊利偉是什麼什麼人,我KAO,這也太牛X哄哄了吧,要是上天后可以這樣,上天前,誰知道楊利偉啊,我代表廣大客群,要求編輯修改標題。

我不是新聞學科班出生,但從事網路新聞一段時間後,深感專業知識不夠,於是報考了人民大學新聞學研究生,接受了我黨新聞學的正規教育。

人物評價

陳彤,在6年時間內,用新聞將新浪打造成了領先品牌。也不完全因為,陳彤將自己的命運,理想,幸福,乃至人生的寄託與新浪合而為一,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個新世紀開始的時候,中國網際網路新聞的競爭者和從業者,依然無法迴避地要去考慮,分析,研究陳彤和他的新浪新聞模式。

陳彤說自己屬於那種速戰速決、不喜歡拖拉的人。

有人評價說,陳彤的離職意味著“新浪真正告別一個時代”。更多的人關注的是,見證了17年網際網路征途、立下赫赫戰功的“老沉”為什麼要離職?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時機離開?有人感慨說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崛起,人人都能做新聞主播的時代,曾經的入口網站就此揮別了黃金時代。門戶新聞為王的時代告終。更有大膽媒體配發了最新的雜誌封面—主編已死。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陳彤,感謝您。感謝您創建了微博,微博成為了過去幾年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一股力量。

新浪網副總編輯@趙添:亦師亦友十四載,不思量,自難忘。誠祝老大:前程似錦。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老沉為中國傳媒界打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新浪平台,@老沉與他的新浪網推動了新聞的大眾化參與,推動了新聞壁壘的打破,也推動了自媒體時代的風起雲湧。

央視主持人@水均益:17年不久,只爭朝夕。懂得感恩的人理應得到祝福。

個人作品

陳彤陳彤
陳彤將自己探索網際網路新聞傳播規律的經歷和體會總結於與其新浪同事曾祥雪合著的《新浪之道--入口網站新聞頻道的運營》一書,該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於2005年1月出版發行,為許多入口網站新聞編輯的必讀書之一,被譽為網路編輯的“紅寶書”,發行當年因暢銷而被連續4次印刷。該書對於中國網路新聞傳播業界來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新聞傳播的媒介和內容:網路媒體與新媒體技術趨勢》

《女人的幸福與什麼有關:告別剩女時代》,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於2008年4月。

著有《新浪之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